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亭林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亭林鎮是隸屬上海市金山區,地處金山區境東北部,東隔龍泉港與奉賢區莊行鎮相望;南連金山工業區並與張堰鎮毗鄰;西與朱涇、呂巷鎮接壤;北與松江區葉榭鎮相連。全鎮總面積79.12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亭林鎮戶籍人口為57431人。

1984年3月,建立亭新鄉。1993年12月,撤銷亭新鄉、林鎮,建立新的亭林鎮。2005年3月,撤銷亭林鎮、松隱鎮、朱行鎮,設立新的亭林鎮。截至2021年10月,亭林鎮轄9個社區、15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華亭路25號。

截至2019年12月,亭林鎮有工業企業84個,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76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35個。[1]

歷史

唐天寶十年(751年),亭林隸華亭縣雲間鄉。

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亭林稱鎮。

民國元年(1912年)1月,亭林鎮改為亭林市。

民國三年(1914年)1月,華亭縣易名松江縣,亭林改稱松江縣亭林市,市設公董局。

民國十六年(1927年),公董局更名行政局,推行閭鄰制(五戶鄰、五鄰為閭)。

民國十八年(1929年)8月,松江縣將原3市21鄉改為16區,亭林稱市終至,改稱松江縣第十二區。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易名江縣第七區。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月,建松江縣亭林區。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改亭林區為浦南區。

1949年,亭林設松江縣第三鄉鎮聯合辦事處,同年11月撤銷第三鄉鎮辦事處,建亭林區。

1957年8月,松江縣撤區並鄉,亭林為縣屬鎮,原6個鄉合併建亭新鄉。

1958年10月,鄉改為曙光公社。同年,鄉改稱公社。

1958年11月,松江縣從江蘇省劃歸上海市,亭林鎮、亭新鄉隨之。

1959年5月,稱亭新公社管理委員會。

1984年3月,建立亭新鄉。

1993年12月,撤銷亭新鄉、林鎮,建立新的亭林鎮。

1966年10月,亭林地區屬金山縣。

1997年4月,撤銷金山縣設立金山區,亭林鎮隸屬金山區。

2005年3月,撤銷亭林鎮、松隱鎮、朱行鎮,設立新的亭林鎮。

區劃沿革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浦南區(今亭林鎮)轄5鎮(亭林、漕涇、山陽、葉榭、張澤)8鄉。

1949年11月,亭林區轄1鎮10鄉。

2011年末,轄寺平、復興、新建、中山、寺北、松隱、朱行、恆信、橋灣9個居民委員會,龍泉、亭東、東新、新巷、油車、亭西、金門、亭北、紅陽、浩光、南星、金明、周柵、後崗、駁岸、歡興、紅光、立新、運河、高樓、合興、胥浦、保衛、新街24個村民委員會;下設210個居民小組,274個村民小組。

區劃詳情

截至2021年10月,亭林鎮轄9個社區、15個行政村, 鎮人民政府駐華亭路25號。[2]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亭林鎮地處金山區區境東北部,東隔龍泉港與奉賢區莊行鎮相望,南連金山工業區並與張堰鎮毗鄰,西與朱涇、呂巷鎮接壤,北與松江區葉榭鎮相連。鎮人民政府駐地距區人民政府約16千米。 行政區域總面積為79.12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亭林鎮地處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地勢平坦、河港交叉。

氣候

亭林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溫和濕潤,無霜期長,南近杭州灣,夏秋季時有颱風侵襲。

人口

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轄區總人口12.23萬人,外來常住人口40532人,城鎮化率58.9%。總人口中,男性6.27萬人,占51.25%;女性5.96萬人,占48.75%;1歲及下10616人,占8.68%;1564歲9.82萬人,占80.28%;65歲及上13494人,占11.04%。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12.10萬人,占98.95%;另有土家、壯、苗、回等少數民族,共1284人,占1.05%。2011年末,人口生率11.57‰,人口死亡率5.53‰,人口自然增長率6.04‰。

2017年末,亭林鎮常住人口為99500人。

截至2019年末,亭林鎮戶籍人口為57431人。[3]

經濟

綜述

2011年1年,亭林鎮財政收入32640萬元,比上年增長22.40%;人均財政收入3663元,比上年增長11.13%。完成稅收收入9.7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700元。

截至2019年12月,亭林鎮有工業企業84個,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76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35個。

農業

亭林鎮有耕地面積5.675萬畝,人均0.637畝。2011年,農業總產值40594萬元,比上年增長5.70%,農業增加值2189萬元,占全鎮地區生產總值的0.66%。

亭林鎮糧食作物以水稻、大小麥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3.62萬噸,人均406千克。

亭林鎮盛產稻米、棉花、油菜籽、蔬菜。有意景苑、荷之軒2個經濟苗木農場,有2個特色牧業農場。

工業

亭林鎮已形成以機械電子、食品加工、新型材料為主導的產業格局,有規模企業達132家,每平方千米產值達到33億元;有註冊型企業7971戶。

2011年,亭林鎮工業總產值達到136.60億元,比上年增長17.01%;工業增加值23.91億元,占全鎮地區生產總值的72.86%。固定資產投資12.6億元,比上年增長23.8%;規模以上工業企業91家,職工19909人。

商業外貿

2011年,亭林鎮共有商業網點2758個,職工4912人。2011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6037萬元,比上年增長15.20%。

金融

2011年末,亭林鎮有7家銀行和金融機構開設分行及辦事處等。[4]

交通運輸

亭林鎮境域有金山鐵路在東部穿越,並設立亭林站;瀋海高速公路與繞城高速公路在境域內相交;320國道穿越西北部,是上海西南交通樞紐。

社會事業

文化事業

2011年末,亭林鎮有文化藝術團體17個,電影院1座,座位100個,年放映1800場次,觀眾約3.56萬人次。亭林腰鼓是亭林的文化特色,曾獲"全民健身與世博同行",上海市農民健身鼓展演最佳編排獎、上海市第七屆民間體育大賽"華新杯"腰鼓比賽一等獎、上海國際"世博金玉蘭"藝術大賽金獎、上海市第八屆民間體育大賽"亭林杯"腰鼓賽一等獎、"武進杯"全國健身秧歌及健身腰鼓大賽一等獎、上海市第九屆民間體育大賽"古美杯"腰鼓比賽一等獎。修編了《亭林鎮志》《亭新鄉志》,先後編輯出版了《亭林的傳說》《亭林傳說》《亭林湖》《亭林腰鼓》。

教育事業

2011年末,亭林鎮有中、小、幼、成人教育、職業技術教育等各類學校。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100%。亭林小學(前身亭新中心小學)1990年,被列入上海市名校之一,亭林中學被評為金山區實驗性示範高中。

醫療衛生

2011年末,亭林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3個,分別為亭林醫院(二級乙等醫院)、亭林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衛生院,病床340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3.47張;專業衛生人員440人,其中執業醫師146人,執業助理醫師8人,註冊護士186人。居民人口平均期望壽命82歲,其中男性80歲,女性84歲。

社會保障

2011年,亭林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484戶,人數943人,支出335.39萬元,比上年增長12.90%,月人均296.39元,比上年增長12.30%。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77人,安置義務兵、士官2人。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309戶,人數739人,支出123.42萬元,月人均139.17元,比上年減少5.20%。年末新增就業人員659人;城鎮登記失業人數545人。

亭林鎮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事務受理中心等公共服務機構,公共服務體系完善。

郵政電信

2011年末,亭林鎮的高速寬帶網覆蓋全鎮。[5]

歷史文化

名稱來歷

亭林鎮因宅地名而得名。是農村魚米集市,魏晉南北朝時,形成市鎮雛形。至南朝梁陳之間,著名文學語言學家顧野王於鎮西高阜結茅築舍,宅南有亭有林,宅北有湖,人稱"顧亭林""亭林湖"。亭林之名,由此而來。

風景名勝

綜述

讀書堆位於亭林鎮區寺平南路與大通路交匯處,相傳南朝梁、陳時著名文字語言學家顧野王晚年隱居於此,於茂林深處,結茅築舍,讀書,修《輿地誌》而得名。松雪碑(又稱子昂碑),系元代書畫家趙孟頫(字子昂)所書,故名。有拓印碑文在民間流傳。元代文學家、書法家楊維禎手植的羅漢松(鐵崖松),樹齡已有650餘年,位於鎮區復興東路,仍傲然屹立,四季常青,被譽為"江南第一松",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松隱集鎮北部的松隱禪寺和華嚴塔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寺中保存着有關記載寺(庵)、塔、殿堂興建的碑碣和一些文人墨客登塔題寫的詩詞等資料。塔為方形七級磚木結構,飛檐翹角樓閣式佛塔,通高32米,因塔藏血書《華嚴經》81卷名。為現存浦東、浦南僅有的明代古塔。2002年被列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松隱禪寺為塔寺合一的寺院,以華嚴塔為中心,天王殿、地藏殿、觀音殿、大雄寶殿、鐘鼓樓、藏經樓、念佛堂等殿閣傍依。成為遠近聞名的佛教文化傳播地和旅遊勝地。亭林古文化遺址主要以良渚文化為遺存,發現於1966年,位於亭林公園,1977年被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招賢浜古文化遺址位於鎮域原東新村9組,發現於1975年,198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亭林遺址出土的陶器和碎陶片上有還未破譯的符號。出土的亭林石鏡,被譽為上海第一鏡。

讀書堆

讀書堆,俗呼大寺山,位於中山街寺平南路與大通路交匯處。南北朝梁陳時期顧野王晚年隱居於此,於茂林深處,結茅築舍,讀書、修《輿地誌》而得名。大寺山原高10丈,占地數十畝,樹木茂密,歷經砍伐,主峰於1968年取土填河被削平,北麓緊靠筆尖廠。今讀書堆上,仍有蓬蓬勃勃的樹木數十株。

松雪碑

松雪碑(又名子昂碑),系元代書畫家趙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號松雪道人)所書。碑文共953字(不包括碑首與文題14字),記述重修寶雲寺事宜。元至大元年(1308年)立石。趙體書法遒勁清秀。"文化大革命"中被毀,現僅剩碑帽及碑文殘塊(占原碑的1/20)。碑帽呈半圓形,高49厘米,寬108厘米,今存鎮政府內。碑身高170厘米,中間有裂紋。有拓印碑文在民間流傳。

楞嚴塔

楞嚴塔(又稱飛來塔),在寶雲寺內西南隅(今大寺新村)。豎有石幢一座,幢身以青石雕鑿製成,座基蓮花紋,浮雕佛像,猶如仙子,姿勢優美,中柱六角形,鐫刻陀羅尼經,覆頂雕有蓮花,高約丈許。建於唐咸通二年(861年),於1956年底因上半部傾斜危險而拆除,下半部又於"文化大革命"初期被拆除。後因保管不善,以致散失,僅存中柱豎於亭新中心小學內。

仙人洞

仙人洞洞址,相傳有二說:其中,在本鎮東街棲霞道院內(今復興東路94號)。據傳明清時,院宇宏敞,有園亭假山,曲徑通幽,後人湊景附會,稱仙人洞在此;其二,據考實,位於"讀書堆"下。據清代肖中素詩詠寶雲寺周圍八景時,曾有詩句雲:"封來仙洞一泥丸"。

墨池

墨池(又名洗硯池),歷代民間相傳讀書堆西麓,有小池通向山門之外,終年積水,清澈見底,因顧野王平素在小池洗硯而得名。墨池早已湮沒,成陸建屋。

八角井

八角井,井欄呈八角形,欄下用瓦砌直至井底,外直徑0.25米,高0.3米,邊刻元代"泰定三年"(1326年)4字可辯。井在讀書堆東側,抗日戰爭前,有八景茶園,設於井處。八角井因井欄鑿有八角而得名。70年代在此處建設郵電局,挖掘地基時,曾挖出八角井之殘欄。

覽翠樓

覽翠樓,自古流傳,位於讀書堆西面,據民間傳說,位置各異。一謂在寶雲寺內,一謂乃防倭舉烽火為信號之樓。據《華亭縣誌》載,肖中素游寶雲寺題詩云:"欲知覽勝樓何處,衰草寒煙野寺西"。據此,該樓當在寶雲寺之西,其興廢年代無考。

剔牙松

剔牙松,據松江府志引"淞故述"雲:"讀書堆舊有大樹剔牙松,成化初(1465年)猶存"。九峰曹先生有詠亭林古松詩,則同善食(今古松園)之松。現園內古樹"羅漢松",又名"鐵崖松",俗稱"骨碑松"。此松系楊鐵崖手植,非八景之一。[6]

榮譽稱號

2020年5月13日,亭林鎮獲2018-2019年度上海市文明鎮榮譽稱號。

2021年1月,亭林鎮入選 2020年重新確認國家衛生鄉鎮(縣城)名單。

亭林鎮是上海市文明鎮、雙擁模範鎮、民族團結進步優秀社區(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