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人參的鑑別方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人參的鑑別方法

【鑑定中藥材名】

人參

【生境分布】

生于山地落葉闊葉林或針葉與闊葉混交林下。分布於遼寧東部、吉林東半部和黑龍江東部。現吉林、遼寧栽培甚多,河北、山西、湖北、安徽、山東等省也有引種。野生者稱山參,栽培者稱園參。

【藥材來源鑑定】

本品為五加科植物人參Panax ginseng C.A. Mey.的乾燥根。因該植物根如人形,故名。栽培者為「園參」,野生者為「山參」。

【藥材歷史考證】

人參的始載本草為《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云:「生上黨山谷及遼東。」《本草經集注》引《人參贊》云:「三椏五葉,背陽向陰,欲來求我,椴樹相尋。」《本草圖經》曰:「其根形如防風而潤實,春生苗,多於深山中背陰近椴漆下濕潤處,初生小者三四寸許,一椏五葉。四五年後生兩椏五葉,未有花莖,至十年後生三椏,年深者生四椏,各五葉,中心生一莖,俗名百尺杆。

三月、四月有花,細小如粟,蕊如絲,紫白色。秋後結子,或七八枚,如大豆,生青,熟紅自落。根如人形者神。」並附有「潞州人參」圖。李時珍曰:「上黨,今潞州也。民以人參為地方害,不復採取。今所用者皆是遼參。其高麗、百濟、新羅三國,今皆屬於朝鮮矣。其參猶來中國互市。亦可收子,於十月下種,如種菜法。秋冬采者堅實,春夏采者虛軟,非地產有虛實也。遼參連皮者黃潤,色如防風。

去皮者堅白如粉。……人參體實有心而味甘,微帶苦,自有餘味,俗名金井玉闌也。」根據以上本草所述考證,與現今藥用人參相符。人參原產上黨(今山西省長治市及黎城縣的一部分)、遼東(今東北)和朝鮮等地。由於上黨自然環境變化和人為破壞資源采盡挖絕,而導致該地人參絕跡。

【植物形態鑑定】

多年生草本。根莖短,直立或斜上,不增厚成塊狀;主根肥大,紡錘形或圓柱形。地上莖單生,高30~60cm,有縱紋,無毛。葉為掌狀複葉,輪生於莖頂,通常一年生者生1片三出複葉,二年生者生1片五出複葉,三年生者生2片五出複葉,以後每年遞增一葉,最多達6片複葉;葉柄長3~8cm,無托葉;小葉具短柄;

小葉片薄膜質,橢圓形至長圓狀橢圓形,長8~12cm,寬3~5cm,頂端長漸尖,基部闊楔形而下延,邊緣有鋸齒,齒上有刺尖。上面散生長約1mm的剛毛,下面無毛,側脈5~6對。傘形花序單個頂生,直徑約1.5cm,有花5~50朵;總花梗長15~35cm;花梗長8~15mm;萼有5齒;花瓣5,淡黃綠色,卵狀三角形;雄蕊5,花絲短;子房2室,花柱2,離生。果實扁球形,鮮紅色,長4~5mm。種子腎形,乳白色。花期6~7月,果期7~9月。

【藥材性狀鑑定】

1.生曬參:主根呈紡錘形或圓柱形,長3~15cm,直徑1~2cm;表面灰黃色,上部或全體有疏淺斷續的粗橫紋及明顯的縱皺,下部有支根2~3條,並着生多數細長的鬚根,鬚根上常有不明顯的細小疣狀突起。根莖(蘆頭)長1~4cm,直徑3~15mm,多拘攣而彎曲,具不定根(芋)和稀疏的凹窩狀莖痕(蘆碗)。質較硬,斷面淡黃白色,顯粉性,形成層環紋棕黃色,皮部有黃棕色的點狀樹脂道及放射狀裂隙。香氣特異,味微苦、甘。

2.紅參:主根呈紡錘形或圓柱形,長3~10cm,直徑1~2cm,表面半透明,紅棕色,偶有不透明的暗黃褐色斑塊。具縱溝、皺紋及細根痕,上部有斷續的不明顯環紋,下部有2~條扭曲交叉的支根,並帶彎曲的鬚根或僅具鬚根殘跡,根莖(蘆頭)長1~2cm,上有數個凹窩狀莖痕(蘆碗)。有的帶有1~2條完整或折斷的不定根(艼)。質硬而脆,斷面平坦,角質樣。氣微香而特異,味甘、微苦。

3.生曬參主根與根莖等長或較短,呈人字形、菱形或圓柱形,長2~10cm;表面灰黃色,具縱紋,上端有緊密而深陷的環狀橫紋,支根多為2條,鬚根細長,清晰不亂,有明顯的疣狀突起,習稱「珍珠疙瘩」。根莖細長,上部具密集的莖痕,不定根(艼)較粗,形似棗核。[1]

【藥材顯微鑑定】

生曬參與生曬山參橫切面:木栓層為數列細胞。皮層窄。韌皮部外側有裂隙,內側薄壁細胞排列較緊密,有樹脂道散在,內含黃色分泌物。形成層成環。木質部射線寬廣,導管單個散在或數個相聚,斷續排列成放射狀,導管旁偶有非木化的纖維。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簇晶。

生曬參粉末淡黃白色。樹脂道碎片易見,含黃色塊狀分泌物。草酸鈣簇晶直徑20~68μm,稜角銳尖。木栓細胞類方形或多角形,壁薄,細波狀彎曲。網紋及梯紋導管直徑10~56μm。澱粉粒甚多,單粒類球形、半球形或不規則多角形,直徑4~20μm,臍點點狀或裂縫狀;復粒由2~6分粒組成。

紅參粉末與生曬參不同之處在於澱粉粒糊化,輪廓模糊。

【藥材理化鑑定】

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醇5ml,振搖5分鐘,濾過。取濾液少量,置蒸發皿中蒸乾,滴加三氯化銻飽和的氯仿溶液,再蒸乾,顯紫色。

【採集加工】

1.園參栽種5~6年後,於秋季採挖,除去莖葉及泥土,分別加工成不同規格的商品。主要有:①生曬參:取洗淨的鮮參,除去支根,曬乾。如不除去支根曬乾,則稱為全鬚生曬參。②紅參:取洗淨的鮮參,除去根莖部的不定根及支根;或僅除去細支根及鬚根,蒸3小時左右,取出曬乾或烘乾。剪下的支根及鬚根,用此法加工者,則稱紅直須。③白參(糖參):取洗淨的鮮參,置沸水中浸燙3~7分鐘,取出,用針將參體扎刺小孔,再浸於濃糖液中2~3次,每次10~12小時,取出乾燥。

2.山參7月下旬至9月間果熟變紅時易於發現,採挖。挖取時不使其支根及鬚根受傷,保持完整,洗淨,曬乾,稱為生曬山參。

【性能功用】

甘、微苦,平(生曬參或生曬山參)或溫(紅參)。歸脾、肺、心經。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安神。用於體虛欲脫,肢冷脈微,脾虛食少肺虛喘咳,津傷口渴,內熱消渴,久病虛贏,驚悸失眠,陽痿宮冷;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紅參兼可益氣攝血,用於氣不攝血,崩漏下血。內服:3~9g,水煎服;1~2g,研末吞服。如用於搶救虛脫者,可用15~30g,煎取濃汁分數次灌服。不宜與藜蘆、五靈脂同用。實證、熱證而正氣不虛者不宜用。服用本品不宜飲茶或食蘿蔔。

【附註】

置陰涼乾燥處貯藏,密閉保存,防蛀。[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