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人口老齡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人口老齡化是中國的一個專有名詞術語。

漢字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方塊字[1],是世界上最典雅、最俊美的文字。四角方方,大氣承當。四平八穩,神州永昌。她講究字體的間架結構,平衡布局。也講求字形的沉穩厚重,大氣端莊。橫要平豎則直,切不可頭重腳輕根底輕飄[2]

名詞解釋

人口老齡化是指總人口中因年輕人口數量減少、年長人口數量增加而導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應增長的動態過程。人口老齡化的具體標準是國際上通常把60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到10%,或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7%作為國家或地區是否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標準。

兩個方面含義: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對增多,在總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斷上升的過程;二是指社會人口結構呈現老年狀態,進入老齡化社會。國際上通常看法是,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10%,或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7%,即意味着這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處於老齡化社會。老齡問題包括老年人問題與老齡化問題,而老年人問題與老齡化問題相聯繫,但又不完全相同,一般把有關老年人的社會保障和權益保護看作"老年人問題",把有關老年人增加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稱為"老齡化問題",這是從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範疇來認識老齡問題。

目前,全世界60歲以上老年人口總數已達6億,有60多個國家的老年人口達到或超過人口總數的10%,進入了人口老齡化社會行列。人口老齡化的迅速發展,引起了聯合國及世界各國政府的重視和關注。80年代以來,聯合國曾兩次召開老齡化問題世界大會,並將老齡化問題列入歷屆聯大的重要議題,先後通過了《老齡問題國際行動計劃》、《十.一國際老年人節》、《聯合國老年人原則》、《1992至2001年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全球目標》、《世界老齡問題宣言》、《1999國際老年人年》等一系列重要決議和文件。提醒各會員國"銘記着二十一世紀的社會老齡化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對任何社會都是一項重大的挑戰",籲請各會員國"加強或設立老齡化問題國家級協調機構","在國家、區域和地方各級制定綜合戰略,把老齡問題納入國家的發展計劃中","為老齡化社會的來臨做好各項準備工作",提出了"建立不分年齡人人共享的社會"的口號,以期增強人們對人口老齡化問題和老年人問題的重視。

老齡化為什麼會成為問題?根據美國普查的研究,世界性的人口老齡化是"歷史上未曾出現的社會現象"。人們可以把這一現象當作歷史進步來慶祝。從根本上講,這種人口轉變是醫療進步、教育水平明顯提高和經濟發展的直接成就,也是公共衛生事業,例如飲用水衛生、克服營養不良、克服傳染病和寄生蟲疾病,以及降低母嬰死亡率的結果。

我國人口老齡化的主要特點是:第一,人口老齡化提前達到高峰。20世紀後期,為控制人口的急劇增長,國家推行計劃生育政策,使得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加快了我國人口老齡化的進程。由於下世紀前半葉人口壓力仍然沉重,還要繼續堅持計劃生育的國策,其結果將不可避免地使我國提早達到人口老齡化高峰。第二,在社會經濟不太發達狀態下進入人口老齡化。先期進入老齡化社會的一些發達國家,目前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20000美元以上,呈現出"先富後老",這為解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問題奠定了經濟基礎。而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時,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約為1000美元,呈現出"未富先老",由於經濟實力還不強,無疑增加了解決老齡化問題的難度。第三,在多重壓力下渡過人口老齡化階段。下個世紀前半葉,我國在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改革和發展的任務繁重,經濟和社會要可持續發展,社會要保持穩定,各種矛盾錯綜複雜,使得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相對發達國家和人口少的國家更為艱巨。由柳洪平創建。

人口老齡化的影響

由於扶養老年人與扶養少年人所需社會資源不同,負擔也大不相同。各國研究結果都得到相類似的結論:撫養一位老人的平均費用與兒童的費用大體上為2∶1—3∶1。儘管中國兒童人口比例的下降抵消了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在相當長的時期內被扶養人口總比例增加不多,但社會費用的支出仍將穩定地增長。醫療費用及退休金是社會對老年人主要的支出項目。在西歐的一些國家中,由於實行高所得稅、高社會福利的政策,社會保障費用已接近國民收入的1/3。美國某些年的養老金開支超過國防費用,成為主要的財政支出項目。我國1978年離退休職工支出為17.3億元,1990年上升到388.9億元,2003年已達到4088.6億元;醫療費用從1990年的76.2億元增長到2003年的271.3億元。我國上世紀90年代社會保障費用也曾高達GDP的13%,近年穩定在5%左右。

老年人需要豐富的精神生活。許多經濟發達國家老年人自殺率居高不下,各種類型精神疾病困擾着廣大的老年人群,其原因在於這些國家家庭聯繫鬆散,喪偶以後獨居的老人尤其感到孤立無助。我國則強調尊老愛老,老有所為,老有所樂,家庭和社區組織等部門在關愛老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老年人需要充實的物質生活。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老年人的收入明顯增加。據統計部門調查,2000年城市老年人平均收入比1992年提高3.1倍,同期農村老人收入增長1.7倍。我國城鄉老年人口一次性抽樣調查顯示,城市75.6%和農村55.6%的老人感到自己的生活有保障。在農村,86.1%的老年人認為比起過去在生產隊裡的老人,自己的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城市也有70.3%的老人認為自己比過去離退休職工「經濟上更加有保障」。城市中的老人家庭現代生活設施從1992年的4種增加到2000年的8種,50%的城市老人有獨立的煤氣、電話、電冰箱和室內廁所設施,戶均住房面積達到70多平方米。農村老人50%有兩種現代化家庭設施,戶均住房面積達到80多平方米。需要指出的是,雖然我國老年人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其消費額占社會消費總額的比例還很小,還有很大的拓展空間,他們的家庭財產也明顯少於青壯年。國家統計局2002年對4000戶城市居民調查顯示,60—70歲老年戶家庭財產平均為16.2萬元,70歲以上者15.7萬元,比35—40歲青壯年戶家庭財產少43%。

我國老年人醫療費用負擔隨年齡增加而迅速加重。據1993年和1998年國家衛生服務調查,城市居民每年住院費用0—4歲為817元,10—19歲增加到2244元,40—49歲為4577元,65歲以上則增加到5096元。可見,老年人疾病多,病情往往比較嚴重,需要消耗更多的資源。據國內外大量資料分析,退休職工醫療費用與在職職工相比約為3∶1,有的國家甚至達到5∶1。我國正在深化醫療制度改革的過程之中,這些數據還有待於進一步觀察、研究。一些城市重視加強社區建設,使老年人在社區中得到方便的醫療、保健諮詢服務,降低了醫療開支,這些都是有益的經驗。從管理體制上,還可實行社會保障與商業保險相結合,進一步加大保障的力度。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已在一些地區試點,對大病治療給予有力的支持。據調查,貧困農民在脫貧後又返貧的,有60%是因病,在疾病、災害等方面完善社會保障、商業保險,將為農村的共同富裕,尤其是為農村老人的生活保障提供必要的制度支撐。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