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天然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9年9月8日) |
人工湖 編輯
人工湖一般是人們有計劃、有目的挖掘出來的一種湖泊,是非自然環境下產生的,包括景觀湖和大型的水庫,如洪澤湖。 快速導航 全景圖 中文名 人工湖 外文名 Man-made lake 屬 性 一種湖泊 示 例洪澤湖 形成原因 堤壩蓄水、人工挖掘 也 稱 水庫 人工湖(水庫),用於攔洪蓄水和調節水流的水利工程建築物。在某些地方,人工湖是以一種景觀,美景等方式存在的。 一般是人們有計劃、有目的挖掘出來的一種湖泊,非自然環境下產生的,也即日常生活經常提到的水庫。水庫用於攔洪蓄水和調節水流的水利工程建築物,可以用來灌溉、發電和養魚。如北京大學的未名湖,水庫則是用於攔洪蓄水和調節水流的水利工程建築物,可以用來灌溉、發電和養魚。 特點 和天然湖泊不同,「人工湖泊」體現了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智慧。水庫是隨着人類為解決水患和蓄水備用而出現和發展起來的。 遠在4000多年前古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人民為了防止洪水泛濫和灌溉土地的需要,開始興建了世界上第一批水庫。 中國人民則在公元前六世紀就修築了芍陂灌溉工程,該工程仍在發揮作用。 據統計,世界各國水庫的總庫容達5.5萬億立方米 ,水面面積超過35萬平方公里.建國初,修建了第一座以防洪、供水為主要利用目標的綜合性工程——官廳水庫,到1950年底,全國已建成各類水庫86852 座,總庫容占天然湖泊貯水量的59%,接近淡水湖泊貯水量的2 倍。 除古代著名的水庫——芍陂和鑑湖外,尚有水庫形湖泊——洪澤湖。 中國在各大河流的中上游都興建了一批水庫,它們除了蓄水功能外,還具有發電和航運功能,如黃河中上游的劉家峽、鹽鍋峽、八盤峽、青銅峽、三門峽和龍羊峽等水庫;長江中上游則有丹江口、柘溪、烏江和二灘等水庫。 新安江水庫即浙江杭州淳安千島湖,是中國著名的旅遊區,國家5A級景區;王英水庫即湖北黃石陽新仙島湖,世界三大千島湖之一,國家4A級景區。 還有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工程,水庫壩高達185米,總容庫200 億立方米 ,水電站裝機容量2250萬千瓦,年發電量900 億度,可堪稱世界之最。 人工湖對小氣候的影響 在人工湖造景的技術溝通過程中,建築設計院的德國諮詢專家非常審慎地提出要實施長達兩個月的環境測評——通過充分收集氣象及地質數據,調研挖湖蓄水對周邊小氣候所產生的影響,並強調該項測評是德國行業的標準流程。德國諮詢專家提出,在相對貧水的瀋陽渾南新區進行人工湖泊造景,對於項目地塊小氣候的影響是不可低估的。 人工湖通過水體蒸發把水汽向湖邊擴散,在造成水量損失的同時,也改變了湖邊的空氣濕度,其影響範圍在百米內。 人工湖造景也會降低湖邊的環境溫度,有研究顯示,其影響範圍大約在三百米內,離湖心越近小氣候效應越明顯。湖面吸收太陽能後獲得熱量,然後通過水麵蒸發、水面散射以及水面與大氣的對流失去熱量。湖水作用可使周邊環境日平均氣溫降低 1-2 度,地面溫度降低 2-3 度,當氣溫超過 30 攝氏度時,其效果更為顯著。湖面越大,湖水越深,對氣候的調節作用越明顯。 人工湖泊造景,一方面可以降低周邊環境溫度,同時增加空氣濕度,使得人體舒適度增加,改善周邊環境的小氣候;另一方面,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各種負反饋效應,降低此類效應,是人工湖設計需深入思考的問題。 人工湖粗體文字滲漏對環境的影響 人工湖的水量損失,一是通過蒸發,二是通過滲漏,前者無法避免,後者則需通過制定相應的技術手段來解決。有些人工湖試圖通過鋪設防滲膜解決湖水滲漏問題,圓明園防滲工程就是著名一例。在該專項整治工程實施後,弊端凸顯,防滲膜阻礙了湖水的自然下滲過程,防滲膜上的底泥中出現富營養物質,由此加大了水質惡化的風險。 對於生態環境來說,人工湖水系、外部自然水系(雨水、自然河流等)和地下水系的互相貫通,是有利於生態平衡的。一個缺少水體交換的人工湖水系,會導致整體水環境的急劇惡化,甚至產生大量甲烷類有毒氣體,這將導致摧毀由水生微生物、動植物和岸上植物等構成的生態系統。 當前的人工湖設計基本考慮了水體上部與外部自然水系的貫通,而對於人工湖的湖底,卻往往採取了諸如HDPE 土工膜、SBS 改性瀝青防水卷材、膨潤土防水毯和複合土工膜等徹底阻隔下滲的防水層構造。技術上簡單並機械地直接沿用了防水工程的一些做法,導致湖水水質富營養化以及湖底淤泥堆積等問題。由此,一些房地產項目的人工湖,與當初設計理念相背,反而成了居住環境的重大污染源。 人工湖的自然滲漏對於生態平衡是有利的。 粘土的應用可以大幅度降低自然滲漏,卻不完全阻隔自然滲漏,地表水與地下水的雙向調節得到了保證。除此以外,粘土還具有較強的過濾淨化能力,對水體中的無機磷化物進行吸附。粘土的這兩個特性,使得自然粘土防滲在中國傳統建築上得到普遍應用,比如,一些山區農村的水井就是靠粘土層保持水分。粘土防滲屏障技術之於上述的自然粘土防滲,是後者的現代升級版。簡單說來,就是將多元素親土壤性能的化學物質直接注入土壤深層,從而形成縱向或者橫向的有效防滲屏障。該技術可以人為制定土壤滲漏率,更有效地控制水量損失,對於生態平衡極為有利。德國 Heilbronn-B觟ckingen 的 Ziegeleipark 公園的人工湖採用了抗疏力系統進行重建,改變了以往因湖水的自然滲漏速度遠大於外部溪水的流入速度而造成的快速水體損失。重建後,湖水能基本通過溪水流入補充並保持水體平衡,人工湖的生態環境也由此得到改善,生物的多樣性得到了保護,這表明該系統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是正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