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人生何處不相逢(鮮章平)

人生何處不相逢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人生何處不相逢》中國當代作家鮮章平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人生何處不相逢

心中一直有一個願望,就是去看望客居外地的老師和同學們,算是一次感恩之旅吧。去年趁休假終於了卻了這個願望。

得知我的心愿,高中同學袁永宏自告奮勇,表示願意和我一路同行。10月秋高氣爽,我們按計劃早早買好了機票,飛赴上海。

我的小學啟蒙老師,當年的上海知青陳順祥先生在電話里聽到我的聲音時竟然激動得有些哽咽,恨不得馬上到機場去接我們,考慮到老人家的身體,在我的一再勸阻下,他才打消了這個念頭。

陳老師和愛人年老時初來新疆的時候,被發配到了我們團最偏遠、條件最艱苦的煤礦小學,那時叫61糰子弟學校。好在沒幾年,煤礦就解散了,陳老師夫婦才得以回到團部中學,一直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退休後才回到故鄉。雖然後來的很多年,陳老師沒有再教過我,但是他一直記得我這個弟子,當我有了一丁點的成績時,他甚至比我還要開心還還驕傲。

記得那時我已經在團里當新聞幹事,陳老師尚未退休,和我姐家是一牆之隔的鄰居,關係十分融洽,所以兩家的院子是相通的。有一次中午下班,我去姐姐家吃飯,陳老師站在院子裡聽着團部的廣播,和我聊着團里的發展。他有些疑惑地問我,最近老是聽到廣播裡說發展二三產業?那么二三產業究竟是指哪兩個產業呢?其時我也僅知道第一產業是指大農業,對二三產業確切所指不甚了了。只好入如實對老師說自己也不太了解,可能是指大農業之外的其他產業吧?想着下午一定要查清楚,給老師一個答案,可是上班一忙,也就把這事給忘掉了,沒想到過了幾天遇到陳老師,他老遠就對我說:章平,我終於搞清楚了,二三產業是指工業和商業!那高興勁,真是像個孩子。

這件事過去了很久,一想起陳老師的認真我還感到羞愧。我們這一代人,要向上一代學習的品質真是太多了。

這次聽說我們要來,陳老師很是激動,不停地發短信問我何時能到。等我們辦完事,按照陳老師的指點,坐地鐵2號線到虹口區站台的時候,老遠就看到陳老師眼巴巴地望着出站口。分別十多年,陳老師明顯地發福了,但是我們依然一眼就認出了對方,激動地握手擁抱。

出站不到5分鐘,就到了陳老師的家中,一套非常寬敞的樓房。老師在上海能有這麼好的居住條件,這是我沒想到的。原來是陳老師的大女兒陳紅玉大學畢業後下海創辦了一家集裝箱物流企業,經過10多年的打拚,取得了較好的發展,專門為父母置辦了這套養老的住宅。陳紅玉是我的小學同學,在我的印象里一直是個纖弱的女孩,沒想到如今竟成了如此能幹的企業家,不禁為她感到驕傲,也為陳老師夫婦這麼多年的苦終於沒有白吃而感到高興。

不一會,陳紅玉夫婦下班回來,我原以為是在家裡吃一頓便餐,沒想到一向節儉的陳老師說,今天咱們不在家裡吃,老家來的客人,一定要去酒店吃我們上海的本地菜,並且提前告誡女兒不許埋單,他要用自己的退休工資請客!吃着聊着,才得知陳老師的女婿竟然是我一個好朋友的哥哥。原來,當年在團場的高中同學多年後意外取得了聯繫,中國傳媒大學畢業的小伙子為了愛情,竟然放棄了北京的工作,來到了上海。驚喜之餘,我們連聲祝賀,並當即撥通了朋友的電話。更為巧合的是,袁永宏的父母,竟然是陳老師當年在連隊時的老鄰居,這下更是有說不完的話題。說起過去的歲月和淳樸的兵團戰士,品嘗着我們帶來的家鄉特產——樹上干杏,更勾起陳老師許多回味無窮的記憶。那一夜,我們聊了很久,分別的時候,陳老師夫婦還一再挽留。不禁感慨人生的機緣真是奇妙,它讓遙遠的世界變得這樣小這樣近。走在上海的夜幕里,我在心裡默默為陳老師,為他們一家的幸福生活真心祝福着!

按我們的計劃,看望陳老師夫婦之後,我們的下一站就是鄭州,然後和同學們匯合,繼續我們的感恩之旅,奔赴陝西咸陽去看我我的高中班主任徐秀琴老師。當初在烏魯木齊給我們踐行的時候,聽說了我的此行計劃後,大家都很激動,孫華山同學當即表示,要放下手頭的工作,趕到鄭州等我們。還有一些同學從網上得知這一消息,也紛紛表示要加入我們的隊伍。於是我們告別陳老師一家的極力挽留,開着新買的轎車前往鄭州。

除了孫華山,東莞的蔣紅梅、駐馬店的王麗萍、南陽的郅慧都聞訊趕來,一起在鄭州等我們,東道主是高中同學魏剛。魏剛大學畢業後把根扎在了父母的故鄉,經過多年發展,開辦的公司已經成為河南省安防業界的領軍企業之一。魏剛同學用行動表現出了對家鄉的無比熱愛,提前安排好了我們的吃住遊行程,所有費用,都由他一力承擔。推遲一番,拗不過他,也就只好如此了。在此期間,我們又結伴去洛陽看望了分別於初二和高一期間就隨父母回到洛陽生活的林郁蔥和張海濤同學。近在咫尺的兩家人,因為我們的到來,才知道雙方的存在,不由得百感交集。多少年過去了,張海濤還頑強地保留着原汁原味伊犁普通話,真是讓大家感到意外而又驚喜。可見童年的生活對我們每個人來說是多麼的珍貴。兩天的聚會,大家不由得回憶起當年的青蔥歲月,如今人到中年,卻依然沒有忘記純真的友誼和濃郁的鄉情。我們不由感慨,人生的種種際遇,都敵不過歲月的侵蝕,唯一能不老的,是兒時的記憶。

[1]

作者簡介

鮮章平,男,1971年10月生,筆名榆楊,新疆作協。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