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什麼心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什麼心理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什麼心理》是陳曉所著圖書,由人民郵電出版社於2021年9月1日出版。

基本內容

中文名:什麼心理

出版社:人民郵電出版社

作者:陳曉

頁數:326頁

定價:59.8元

出版時間:2021年9月1日

裝幀:平裝

ISBN:9787115560278

作品簡介

本書是社會心理學的通俗讀物,在書中你會遇到:

迷失方向的年輕人、狂熱的粉絲、為情所困的「痴男怨女」、糾纏不清的親子關係、虐你千百遍的領導和「奇葩」的同事……

作者通過有趣的案例結合學了就能用的社會心理學知識,向你解釋:

什麼是自我、什麼影響着我們的行為、什麼決定了我們的態度、我們為何為情所困以及社會上那些令我們難以理解的現象。

你會發現社會心理學的應用無處不在。

本書可以讓你真正將社會心理學思維融入自身知識體系,在讀故事的過程中變身為生活中的心理學家。

用講故事的方式助你輕鬆獲得心理學知識;

用科學的心理學研究升級你的思維模式;

用幽默的講述打開你觀察自己、他人和社會的心理學視角;

用貼心實用的心理學測驗和練習提升你的生命質量。

·念念不忘,真的必有迴響嗎?——自證式預言

·領導總罵我是不是跟我過不去?——三維歸因理論

·小王子為什麼獨愛那朵玫瑰花?——認知失調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外表吸引力

·讀書無用論是怎麼來的?——偏見的影響原因

……

你所好奇的問題,都將在這本書中看到意想不到的答案。

作品目錄

第一章理解自我

一、「網紅」與「忠實粉絲」 自我概念 /3

二、無法出門的學生 自我概念的作用 /9

三、東西方人與南北方人 社會文化對自我的影響 /13

四、「別人家的小孩」 自尊及其形成 /23

五、「魔鏡,魔鏡,告訴我」 高自尊的陰暗面 /29

六、「一把詭異的尺子」 自我妨礙 /35

七、自控者得天下 自我控制 /43

八、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自證式預言 /52

第二章探究行為

一、為什麼 內外歸因理論 /61

二、悲觀主義者的自助手冊 成敗行為歸因 /71

三、「奇葩」的三個標準 歸因的對應推論理論 /82

四、領導為什麼批評我 三維歸因理論 /86

五、做個講道理的伴侶 三維歸因理論的應用 /92

六、他真不可理喻 基本歸因錯誤 /97

七、買它!買它!買它 錨定效應 /103

八、套路!套路!全是套路 框架效應 /109

第三章改變態度

一、「剩女」的困境 態度能否決定行為 /119

二、「魚」與「熊掌」左右為難 平衡理論 /125

三、小王子與玫瑰花 認知失調 /131

四、一元錢的力量 找不到藉口的認知失調 /134

五、轉變態度 三類認知失調 /141

六、「母夜叉」與「小白兔」 認知失調的應用 /147

七、誰更容易進傳銷組織 認知失調的局限性 /153

八、說服父母為什麼那麼難 說服者的影響 /159

九、什麼「話」最動聽 理智與情感信息 /164

十、如何說服熊孩子 主 / 被動說服與壓制說服 /171

十一、提高說服「免疫力」 預警效應與接種效應 /177

第四章破解情感

一、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 外表吸引力 /187

二、我好像在哪裡見過你 人際吸引因素 /195

三、「完美」男人 女性擇偶機制 /208

四、「完美」女人 男性擇偶機制 /216

五、「貞操」之戰 兩性衝突 /223

六、愛情的「配方」 愛情三元論 /232

七、看不見的「愛人」 成人依戀 /246

八、為什麼愛會「隨風而逝」 影響親密關係的因素 /258

第五章播種善意

一、戴上「有色眼鏡」 偏見 /275

二、讀書真的無用嗎 偏見的原因及預防 /281

三、善良實驗 助人的交換理論與社會規範理論 /290

四、無私的吸血蝙蝠 信任、合作與助人 /296

五、無動於衷的目擊者 助人經典實驗及助人模型 /303

六、一笑「泯」恩仇 寬恕的力量 /310

作者簡介

陳曉 (副教授),廣東白雲學院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心理系副教授,從事心理學科研和教學十五年,跨界心理學科研、教學、心理諮詢與培訓。

主要研究和諮詢領域:中國式家庭養育(親子關係和父母成長課程)、正念實踐研究,在國內外專業雜誌發表中英文文章20多篇,主持參與多項省市級科研課題。

主講《社會心理學》《發展心理學》《普通心理學》等多門心理學專業課程,多次獲得校級教學獎項,珠三角多家心理諮詢培訓機構金牌講師。

武志紅看見心理平台10萬+學習《人人都用得上的心理學》課程主理人。

2020年萬門大學 「萬門最值得信賴講師」。

2019年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優秀青年教師。

2018年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優秀課程(《社會心理學》)。[1]

參考文獻

  1. 逃避心理是什麼?養生之道網,2021-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