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什邡市聖修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全景圖片網 的圖片

什邡市聖修堂始建於清末,由法國籍神父谷播蘭擔任本堂神父並在什邡地區負責傳教。經過不斷的發展,現在的什邡市聖修堂位於什邡市市中心,地址是什邡市亭江東路22號。有一位本堂神父,約6位工作人員,現有教友近5000人,為什邡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概述

方亭鎮(外東街)聖修堂在1838年前後,法籍馬伯樂曾因禁教避居禾豐鄉何家營。1890年以後,又在街子場、九里埂等處設堂傳教(一說由彭縣傳入,先在兩縣交界的九里埂和古雒縣遺址街子場設堂)。1909年,谷播蘭(法)在北外老君堂設堂。1910年起谷住東門外街教堂主持教務。1912年建新堂(聖修堂),同時建經言學校、孤女院(40人)。至1919年,教徒已達1177人,另有曾神父協助。1924年葉神父助理,有教徒1705人。1929年閻神父助理,1933年王希造助理。之後谷播蘭病逝,王希造、楊國楨等任本堂神父。1940年楊國禎調成都平安橋後,陳治安繼任,直至1949年末,當時有教友1712人。1949年底,有施診所(聖修醫院)、經言學校各1所,醫師2人、護士1人、教師(皆修女)3人,學生20餘人。除神父外,有財務、事務經理3人、工友4人。1950年1月,牟燭南代理本堂神父。後由陳治安主持教務,至1959年,教堂及住房先後被醫院和中學占用。

該堂管轄慧劍鄉、禾豐、觀魚、新市、高駢、和興、隱豐、興隆(分堂)、鎣西(分堂)、九里埂、龍居、湔氐鄉周家溝、永興鄉街子場(分堂)、靈傑等14個分堂或活動點。其中高駢屬廣漢縣、新市屬綿竹縣

改革開放後,在1989年為落實宗教政策,由政府主導,什邡聖修堂與什邡市委招待所(現市委)什邡市亭江東路32號互換產權。聖修堂(亭江東路22號)占地面積3044平方米,建築面積2000餘平方米。有教堂一所,綜合樓三層,門面8個,茶園一所,廚房以及其他用房。有教友近5000人,主要分布在城關、慧劍、龍居、馬井和南泉等地。

在1989年開堂以後,由成都平安橋本堂唐遠進神父兼任,日常教務由綿竹本堂銀富勛神父代管。1996年10月10日,劉從華神父任什邡聖修堂本堂神父,代管中江和廣漢天主教事務。2005年,中江教務調整由旌陽區本堂神父代管,2015年7月9日,廣漢天主教新鐸入職。

什邡聖修堂神長及教友積極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愛國愛教,榮主益人」,創建和諧堂區、構建和諧社會,為什邡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增加了教會的影響力,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和社會效應。

彌撒時間

平日7點到8點;主日9點到11點。

彌撒

天主教對聖體聖事禮儀的稱謂。源出於拉丁文Missa,它實際只意味着「某種敬拜」。原為該儀式的主體部分開始前遣散尚未領受洗禮者,以及結束時遣散全體與禮者的用語,後衍用作為儀式的名稱。天主教認為舉行此儀式,用以不流血的方式,重複進行耶穌在十字架上對聖父的祭獻;並認為經過祝聖的餅和酒,實質上已變成了耶穌基督的真正身體和血。主禮人(神父或主教)先領「聖體」和「聖血」,然後讓信徒輪流領聖體(一般信徒不參加領聖血)。

彌撒在教會中,只有神父、主教有神權主持[1]。東西派教會禮儀的形式都各有特點。西派教會(包括後來的天主教)用拉丁語,聖餐用無酵餅,神父領聖體和聖血,信徒只領聖體;東派教會[2](包括後來的東正教)因地區而異,或用希臘語,或古斯拉夫語及其他民族語言,聖餐用有酵餅,信徒則可同時領聖血。20世紀60年代天主教會進行禮儀改革,現在世界上大多數教會都採用民族語言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禮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