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安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安仁縣隸屬於湖南省郴州市。安仁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考古發掘證明,早在新石器時代,境內就有人類生息繁衍,打獵農耕。宋乾德三年(965)升安仁場為安仁縣。
安仁位於湖南省南部,郴州市北部,東接茶陵、炎陵,南鄰資興、永興,西連耒陽、衡南,北接衡東、攸縣。總面積1461.15平方公里。安仁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7.9℃,年平均降水量1562.3毫米,雨量充足,四季分明。
安仁物華天寶,資源豐富。礦產資源主要有鐵、錳、煤、鈷、紅柱石、滑石、石膏、大理石、石灰石、砂金等,其中紅柱石儲量巨大,礦床綿延數十公里,居亞洲之最。旅遊資源具有景點多、山水奇、原生態等特點,底蘊深厚的神農文化、福壽文化在境內打造出眾多的人文景觀,神農谷、義海寺等景點令人嘆為觀止。[1]
建制沿革
安仁縣境,商、周時為古荊州地。春秋戰國時屬楚黔中地。秦時屬長沙郡湘南縣地。西漢時屬長沙王國,東漢時屬長沙郡湘南、酃二縣地(酃含今衡陽、衡南、安仁,非今酃縣)。三國時屬吳之衡陽、湘東二郡之衡山、酃二縣地。晉及南北朝時屬衡陽、湘東二郡之衡山、臨蒸(酃縣併入)二縣地。隋時屬長沙郡衡山、衡陽二縣。
唐武德五年(622),設置安仁鎮,屬潭洲長沙郡衡山縣。貞觀元年(627),劃屬江南道衡州衡陽郡。開元二十一年(733),改屬江南西道衡州衡陽郡。五代後唐清泰二年(935),改安仁鎮為安仁場,割衡山之宜陽、熊耳二鄉為其轄地,隸屬衡州衡陽郡。
宋乾德三年(965)升安仁場為安仁縣,屬荊湖南路衡州衡陽郡。元至元十四年(1277),屬湖廣行中書省衡州路。明洪武九年(1376),屬湖廣省衡州府。清初,先屬湖廣省後屬湖南省衡永郴桂道衡州府。民國3年(1914),屬湖南省衡陽道。民國11年,直隸湖南省。民國26年,劃屬湖南省第五行政督察區。民國29年,改屬湖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區。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後,初屬湖南省衡陽專區,1952年11月劃屬湘南行政區,1954年7月劃屬郴縣專區(1960年8月更名郴州地區)。1983年2月8日經國務院批准,劃屬株洲市管轄,是年7月13日又經國務院批准,劃回郴州地區管轄。
行政區劃
安仁宋時以縣統鄉,以鄉統里。全縣初分為熊耳、宜陽2鄉,咸平五年(1002)增設興德鄉,鄉以下劃分為54里。
元時改3鄉為8都,改里為圖。
明代,恢復鄉、里建制,全縣劃分3鄉,下轄25里。永樂十年(1412),改為3鄉24里。景泰三年(1453),改為3鄉15里。弘治十五年(1502),改為3鄉7里。嘉靖三年(1524)改為3鄉8里。
清初沿襲明制,全縣劃分3鄉8里,增設1城廂。8里分別為同義、浦陽、和義、永樂、宜陽、會陽、長樂、益陽。前四里位於上半縣,合稱為「上四里」;後四里位於下半縣,合稱為「下四里」。
清康熙元年(1662),改鄉為都。全縣劃分為8都,都以下劃分為村(團)。康熙二十七年(1688),裁茶陵衛地歸縣,增設新安都。康熙三十五年(1606),增設安樂都。嘉慶元年至十四年(1796-1809),將浦陽都分為浦上都、浦東都。其中,新安都居民系散居其他都內,全縣實為10都。
民國元年(1912)廢都,全縣劃分為8個行政區,下轄1城廂、54村、7團。
民國18年9月,高濠等地劃歸安仁縣管轄,因當地居民不願附屬他區,故新增設第九區。民國21年7月,全縣由9區合併為4區,下分1鎮、60村、7團,村(團)以下劃分為1503閭、7584鄰。第一區公所設縣城東街,第二區公所設南雷市,第三區公所設安平司,第四區公所設關王廟。
民國24年實行保甲制,全縣劃分為4個區,18個鄉(鎮),294個保,3188甲。
民國30年1月,撤區並鄉,全縣劃分為1鎮13鄉,下轄153保2185甲。
民國35年1月擴鄉並保,將城廂與鳳崗合併為城鳳鄉,龍海與樂江合併為龍樂鄉,大麓與安平合併為大平鄉,蓮花與雲湖合併為蓮湖鄉,潭湖併入軍山鄉,猴曇併入熊峰鄉,宜陽鄉、松山鄉仍舊。全縣共劃為8鄉,下轄89保、1129甲。
1949年9月,縣人民政府將全縣劃分為4個行政區,區以下廢除鄉級建制,暫時保留保、甲。
1950年7月,將第四區的原蓮湖鄉範圍劃分為第五區,原龍樂鄉範圍為第四區。區以下廢除保、甲制,共分設1鎮、88鄉。
1952年7月,調整行政區劃,全縣劃分8個行政區,下轄1鎮、109鄉。
1956年6月,撤區並鄉,全縣劃分為城關、排山、龍市、軍山、禾市、渡口、清溪、洋際、南坪、華王、龍海、牌樓、安平、平背、坪上、羊腦、承坪、竹山、新洲、關王、豪山等1鎮20鄉,下轄1個居委會,226個農業社。
1958年10月,全縣在「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先後建立火箭(含城關、排山、龍市、清溪)、衛星(含軍山、禾市、渡口)、超美(含洋際、南坪、華王)、先鋒(含牌樓、安平、平背、坪上)、紅旗(含龍海、承坪、竹山)、東風(含新洲、關王、豪山、羊腦)6個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取代鄉鎮建制。同年11月,各人民公社一律改用地名稱呼,依次更名為珠泉、禾市、南坪、安平、承坪、關王公社,下轄113個大隊,2073個生產隊。
1961年2月,縮小各公社規模,按原鄉鎮範圍,劃分為城關、排山、龍市、軍山、禾市、渡口、清溪、洋際、南坪、華王、龍海、牌樓、安平、平背、坪上、羊腦、承坪、竹山、新洲、關王、豪山等21個公社,下轄205個大隊,2604個生產隊。1964年10月,竹山併入承坪(後更名為樂江)公社。1965年1月,新洲併入關王(後更名紅岩)公社。1971年1月,恢復新洲公社。1980年12月,撤銷樂江公社,恢復承坪、竹山兩個公社。1982年12月,城關公社恢復為城關鎮建制。
1984年4月,廢除「政社合一」體制,恢復鄉鎮建制。全縣有1鎮20鄉,鄉以下改大隊為村委會,改生產隊為村民小組。1985年12月,撤銷安平鄉,建立安平鎮,以鎮轄村,全縣有2鎮19鄉。1997年6月,撤銷關王鄉,設立關王鎮,全縣有3鎮18鄉。1998年,安仁縣完成靈官、龍海、清溪3個鄉改鎮建制的變更工作,設立靈官、龍海、清溪3個鎮,全縣有6鎮15鄉。
2012年4月,撤銷城關鎮、清溪鎮、排山鄉、軍山鄉、禾市鄉,設立永樂江鎮,全縣有5鎮12鄉。
2015年12月,合併安平鎮和坪上鄉,設立安平鎮。合併關王鎮、羊腦鄉、新洲鄉、豪山鄉,設立金紫仙鎮。全縣有5鎮8鄉(永樂江鎮、安平鎮、金紫仙鎮、牌樓鄉、平背鄉、靈官鎮、龍海鎮、渡口鄉、龍市鄉、承坪鄉、竹山鄉、洋際鄉、華王鄉)。[2]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安仁位於湖南省南部,郴州市北部,東經113°05′~113°36′,北緯26°17′~26°50′。東接茶陵、炎陵,南鄰資興、永興,西連耒陽、衡南,北接衡東、攸縣。總面積1461.15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安仁地處羅霄山脈中段,屬半山地半丘陵區。萬洋山脈蜿蜒於東南部,五峰仙屹立於西部邊境,武功山脈的茶安嶺從東北斜貫縣境中部,醴攸盆地從北向南、茶安盆地從東向西南橫跨其間,形成「三山夾兩盆」的地貌格局。整體地勢自東南向西北傾斜,永樂江順地勢由東南向西北流貫全境。東南部豪山鄉的金紫仙海拔1433米,西北部永樂江下游的渡口鄉過家村蔡家屋海拔僅70.76米。境內溪清泉潔,江水縈迴,丘岡綿亘,峰巒玉立,山川秀麗,景色宜人。
氣候特徵
安仁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7.9℃,年平均降水量1562.3毫米,雨量充足,四季分明。[3]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主要有鐵、錳、煤、鈷、紅柱石、滑石、石膏、大理石、石灰石、砂金等,其中紅柱石儲量巨大,礦床綿延數十公里,居亞洲之最。
生物資源
主要植物有農作物水稻、小麥、高粱、玉米、紅薯、大豆、花生、棉花、芝麻、瓜果、蔬菜、油菜、燈芯草、食用菌等123種;有林產品杉、松、樟、梓、楠、椆、南竹、油菜、油桐、烏桕、茶葉、藥材等400多個品種。水稻、燈芯草、食用菌、茶葉、藥材都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產業,且有冠軍米、豪峰茶等名牌產品在國內外享有盛名。飼養家畜有豬、牛、羊等10餘種。2003年,全縣生豬飼養量為95.67萬頭,存欄牛3.17萬頭,安平羅古等生豬飼養小區和「湘南牛市」在全省都有一定的名氣。生豬是安仁的傳統產業,產品多數銷往廣州、深圳、香港等地。特殊養殖有甲魚、野豬、野雞、蛙類等。野生動物有95餘種,其中獸類20種,鳥類57種,兩棲爬行類24種。
旅遊資源
具有景點多、山水奇、原生態等特點,底蘊深厚的神農文化、福壽文化在境內打造出眾多的人文景觀,神農谷、義海寺等景點令人嘆為觀止。[3]
區域人口
2017年末全縣戶籍人口46.68萬人,全縣常住人口39.73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7.95萬人,鄉村人口21.78萬人),城鎮化率45.18%,比年初提高1.08個百分點。全縣人口出生率為13.4‰,死亡率5.86‰,人口自然增長率為7.54‰。
民族有漢、滿、苗、瑤、侗、壯、黎、彝、土家9個民族,漢族占總人口的99.98%。[4]
區域經濟
綜合概述
2017年,全縣生產總值91.74億元,按可比價計算(下同),比上年增長7.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9.69億元,增長4.1%;第二產業增加值32.96億元,增長6.6%;第三產業增加值39.09億元,增長10.4%。三次產業比重調整為21.46:35.93:42.61。按常住人口計算,全縣人均生產總值23196元,比上年增長9.84%。
全縣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23.5億元,比上年增長7.4%,占全縣生產總值的比重25.6%。
全縣城鎮新增就業人員5704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3.47%,失業人員再就業人數722人;農村外出就業勞動力111.86萬人,實現勞務總收入361.2億元。
食品煙酒類下降2.1%;生活及用品服務下降3.1%;;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類上漲20.2%;交通和通信類上漲22.7%;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上漲9.9%;居住類上漲15.2%;衣着類上漲6%。
全縣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6571億元,比上年增長5.28%。地方財政收入3.4269億元,下降6.3%,其中,稅收收入4.6133億元,增長13.8%;非稅收入1.0438億元,下降19.8%。上劃中央「兩稅」1.0991億元,增長43.9%;上劃中央所得稅0.5923億元,增長36%。全縣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5.5048億元,增長30.66%。其中,涉及民生支出20.6780億元,增長5.93%。
第一產業
全縣農業總值33.5854億元,按可比價計算(下同),比上年增長5.57%。全縣糧食播種面積46.41千公頃,比上年增長0.32%;糧食產量29.1402萬噸,比上年增長1.23%。油菜種植面積17.33千公頃,比去年增長1.94%;產量2.9866萬噸,比上年增長4.5%。蔬菜種植面積8.12千公頃,增長5.3%;產量27.5379萬噸,增長9.9%。烤煙種植面積3.31千公頃,增長10.3%;產量0.9386萬噸,增長11.1%。出欄生豬44.64萬頭,增長1.1%;出欄牛0.94萬頭,增長2.2%;出欄羊0.5萬頭,增長2.04%;出籠家禽160.14萬羽,增長3.5%;水產品產量0.7758萬噸,增長2.1%。
全縣共有農產品加工企業11家,其中國家級及省級龍頭企業3家。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9.6億元,比上年增長15.2%;實現利潤1.51億元,增長12.7%。全縣共有農民專業合作社725家,合作組織成員4.36萬人。耕地責任承包經營權流轉面積19.99萬畝,占承包耕地總面積的63.6%。 全年開工各類水利工程0.2萬處,投入資金2.28億元,完成土石方485萬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6平方公里。全年新增節水灌溉面積1882公頃。
第二產業
全縣工業總產值837884億元,增長10.9%。其中規模以上總產值72.3498億元,增長16%;規模以下工業總產值11.4386億元,增長2.7%。規模以上增加值增長6.7%。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中,分經濟類型看,國有企業增長6.8%;股份制企業下降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增長30.9%。分輕重工業看,輕工業增長20.8%,重工業增長0.4%。園區工業增長8%。分行業看,農副食品加工業增長15.6%,煙增長10.6%,化學製品製造業增長18.2%,醫藥製造業增長22.9%,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增長21.4%,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增長61.7%,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增長9.6%,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增長1.7%,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下降45.3%,有色採選業同比下降14.4%;分類別看,六大高耗能行業下降3.6%。
主要工業產品產量中,十種有色金屬2.0萬噸,下降31%;水泥148.6萬噸,增長4.2%。鉛2.0萬噸,下降31%。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稅5.74億元,比上年增長11.8%;盈虧相抵後實現利潤總額4.82億元,增長11.9%;新產品產值6.27億元,同比增長12.4%;企業產品銷售率達98.89%,增長1.66個百分點;出口交貨值達2.06億元,增長34%。
全縣建築業增加值6.5895億元,比上年增長13.6%。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37.27萬平方米,增長58.27%;房屋建築竣工面積87.97萬平方米,增長40.8%。
第三產業
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4.54億元,比上年增長10.8%。按銷售地域分,城鎮和鄉村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為4.01億元和0.13億元,分別增長19.6%和33.5%。按銷售環節分,批發業和零售業銷售額分別為45.05億元和61.25億元,分別增長12.8%和12.1%;按消費類型分,住宿業和餐飲業營業額分別為1.84億元和3.09億元,分別增長8.1%和17.9%。
全縣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3.57億元,比上年增長5.4%。公路客貨運周轉量100548.1萬噸公里。年末全縣汽車保有量21523輛,增長31.4%;私人汽車保有量1.9萬輛;民用轎車保有量1.5萬輛;私人轎車1.4萬輛。
全年完成郵政電信業務總量27974萬元,增長65.6%。其中郵政3079萬元,增長34.7%;電信24895萬元,增長70.4%(移動7414萬元、聯通8525萬元,電信8956萬元分別增長26.5%、153.5%、66.4%)。
2017年末全縣共有國家等級旅遊區(點)1家,其中3A級及以上旅遊區(點)2家。全年接待國內旅遊者297.8萬人次,增長21%;實現國內旅遊收入18.12億元,增長25.8%。[5]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安仁教育的發展源遠流長,從北宋乾德三年(965年)安仁場耀升為安仁縣,直到新中國成立的近千年間,安仁教育從私塾到書院,從舊學制到新學制,不斷進步發展。南宋嘉定年間,安仁始建玉峰書院和清溪書院。明萬曆年間,建南秋書院。清乾隆四十八年建宜溪書院。直至清末,全縣共有縣學書院1所,族辦義學書院13所。民國初年,縣政府鼓勵族辦學校和私人辦學,形成公辦和私辦並舉的教育格局。民國27年(1938年),全縣共有小學162所,學生9273人,基本上實現了一鄉一所中心完小,一保一所初級小學。民國30年(1941年),安仁縣立初級中學創辦。1946年縣簡易師範學校成立。至1949年解放前夕,全縣小學163所,初級中學3所,簡易師範1所。
新中國成立後,教育事業快速發展。1958年,縣辦中學由原來的2所增至6所,一中、二中分別辦高中班,各公社創辦民辦農業中學21所,各生產大隊民辦小學299所,各生產隊辦幼兒園191所(班)。農村、城鎮大辦紅專學校,全縣共辦紅專學校1247所。至1959年,全縣中小學教職員增加到1190人,其中民辦教師368人。1973年,在「讀高中不出公社,讀初中不出大隊」的號召下,全縣21個公社所辦的中學普遍辦起了高中班,百分之九十的大隊小學辦起了初中班。至1974年,全縣中學發展到202所,其中高中26所。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安仁教育步入健康發展的軌道。前溯至1977年11月,大、中專招生恢復全國統考制度;1978年7月,全縣高初中恢復統考招生制度。1979年創辦縣教師進修學校。1980年,按照「控制發展高中,穩定發展初中,大力發展中等專業技術教育和職業教育」的方針,開始調整中等教育結構,全縣20所社辦初中附設的高中班一律停辦,同時撤銷大隊小學附設的初中班,學生併入社辦初中。至此,全縣實有縣辦高中學校6所,社辦初級中學24所。1984年全縣推行「三級辦學兩級管理」的教育體制(即縣辦縣管,鄉鎮辦鄉鎮管,村辦鄉管),實施普及初等教育計劃,掀起群眾集資辦學熱潮。1986年,經省地普教複查驗收認定:安仁縣普及初等教育基本合格。1997年10月,經省「兩基」評估驗收,認定安仁縣為「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合格縣。現在,安仁教育正朝着更高的目標邁進,努力爭創省級學前三年教育先進縣,普及高中教育。
2017年,全縣義務教育階段合格學校23所,落實義務教育保障資金6192萬元。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2673人,畢業生544人;普通高中在校生7326人,畢業生1874人;初中學校在校生16548人,畢業生5261人;普通小學在校生33940人,畢業生5541人。在園幼兒14483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99.6%;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91.2%;初中畢業生升學率91.2%;各類民辦學校51所,在校學生12543人。
文化事業
2017年末全縣共有藝術表演團體1個,群眾藝術館、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博物館(紀念館)2個。全縣有電視台1座,廣播電台1座,中、短波廣播發射台和轉播台1座。有線電視用戶數3.11萬戶。全縣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95.02%;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98.06%。
醫療衛生
2017年末全縣衛生機構363個,其中,醫院、衛生院28個,婦幼保健院(所、站)1個,診所、衛生所、醫務室31個,村衛生室30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個。醫院和衛生院擁有床位總數1991張,衛生技術人員1766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858人,註冊護士908人。
體育事業
2017年末全縣共有體育場地66個,其中,體育館1座,運動場50個,游泳池2個,各種訓練房13個。開展全民健身項目15.5萬項次,全民健身運動參加人數8萬人,新建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行政村29個。
資源環境
全年批准建設用地100.9公頃,建設占用耕地18.71公頃,基本農田保護面積23700公頃。
全縣人均水資源2705立方米。總用水量1.9976億立方米,人均用水量438立方米。年平均降水量1490.6毫米。
全縣全年完成造林面積5334公頃,實有封山育林面積8333公頃,全縣森林覆蓋率為65.27%。
人民生活
全縣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59元,比上年增長9.6%。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92元,增長7.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94元,增長10.1%。全縣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15843元;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9873元。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74.2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78.4平方米。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30.3%;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27.7%。
社會保障
全縣新增城鎮就業人員5704人,年末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398198人,其中,參保職工17491人,離退休人員6909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296889人;參加失業保險職工人數7011人,參加生育保險職工人數17891人;參加工傷保險職工人數18100人。獲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鎮居民6283人,農村居民8029人;分別發放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費2673萬元和2999.5萬元。[6]
歷史文化
民俗文化
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歷來為安仁民間所重視。節前,要給長輩親戚送端午節禮。節日,家家門窗插艾葉,掛菖莆,中午舉行午宴,興吃"十子":粽子、桃子、李子、雞子(蛋)、豆子、粑子、蒜子、包子等等,並必飲雄黃酒。於室內外遍灑雄黃拌大蒜苗水,沿牆腳撒石灰,除蟲消毒。各家各戶普遍用艾葉、蒜皮、菖莆、水楊柳、七葉黃荊等熬水洗澡,祛毒強身。此習俗到今流行。
春節過後的正月,元宵米塑又稱"雞婆糕"是安仁獨特的食品工藝並帶有神話般的傳奇色彩。相傳,神農炎帝在安仁縣嘗百草,傳農耕期間,一次,他身背採集的草藥路過一個山民家竭息喝水時,見到這位農家正在用粘米、糯米粉做湯圓時,便挽起袖子,用雙手捏出了一隻公雞,接着又捏出了一隻母雞……他又順手從帶來的藥材中摘下"黃桅珠子"撕開其皮,用其金黃色的顏色點綴其眼睛、翅膀等,蒸出來後變得好看又好吃,樂得這戶農家的大人小孩喜笑顏開。從此,一傳十,十傳百,安仁農村便有了吃"雞婆糕"的習俗。旨在祈求新年風調五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隨着歲月的推移,吃"雞婆糕"的傳統便趨向藝術化、商品化、市場化,每逢正月,各家各戶便圍坐在一起,和米粉,捏雞婆,其樂無窮。許多民間高手便做出形狀各異,美觀可口的"雞婆糕",諸如"金雞鶴立鬧新春"的大屏盤;雞、狗、豬、鴨等交相輝映的大聚會,還有近幾年又新添了米粉做的小汽車、小飛機等現代化產品的"雞婆糕",並且挑着到市場上銷售。深受居民特別是小孩子們的喜愛,他們買回後用鍋或蒸或炸,然後蕉着白糖、蜂糖吃,有的則用火爐烤着吃,別有一番風味!
非遺文化
安仁縣地處湘南之隅,唐代設鎮,後唐為場,北宋建縣。全境1478平方公里,人口41萬。與炎陵縣、茶陵縣、攸縣接壤。安仁縣有着悠久的歷史和爛燦的文化,民風淳樸,民族民間文化遺產底蘊深厚,且有着強大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在安仁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孕育了繁衍生息的安仁人民。安仁境內有較多的風景名勝,文物古蹟,人文景觀,有着獨特的民族民間習俗和生產生活方式,有諸多豐富的具有傳奇色彩的神話、傳說、故事,特別是炎帝神農氏的足跡遍布安仁全境,"制來鋁奠農工基礎,嘗百草開醫藥先河"是炎帝神農的偉大功績。
該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布廣、名類多,經過縣文化部門近兩年來的全面普查摸底,初步搜查整理有十三大類67項之多。民族語言類1項,民間文學類21項,民間美術類6項,民間音樂類1項,民間舞蹈類6項,戲曲類6項,生產商貿習俗類2項,消費習俗類4項,人生禮俗類2項,歲時節令類3項,民間信仰類6項,民間知識類5項,遊藝、傳統體育與竟技類3項。安仁花鼓戲和元宵米塑於2007年6月的第二個文化遺產日已由郴州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保護名錄。安仁縣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保護名錄,各鄉(鎮)人民政府和相關傳承主體正在着手申報。
非物質文化遺產規模大、範圍廣、影響深遠。尤其突出表現為"趕分社",每到春分春社時節,周邊十餘省市百餘縣的萬賈商客齊聚縣城,並輻射東南亞港、澳及新疆、西藏等地區。文化活動精彩紛紜,有歌舞表演、戲劇演出、腰鼓表演、龍獅表演、雜耍、燈會、祭祀、開耕儀式等,形成一道全國僅有、獨具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觀。特別是安仁的中草藥市場規模宏大且遠銷海內外。
安仁花鼓戲劇目繁多且具有濃郁鄉土音樂特色和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被稱為湖南花鼓戲中的"瑰寶"。在湘南地區乃至廣東、廣西、雲南、江西等地區頗具影響。
神農傳說
豪山茶與九龍庵:神農為給百姓治療疾病,親自嘗試百草。一次他帶8個隨從在安仁豪山嘗草,頭痛目眩,心知中毒,忽見山泉石縫中有幾株青翠欲滴的茶樹,隨手摘了幾片嫩葉放在嘴裡嚼,頓時滿口生津,暈痛漸消。神農驚喜:「此葉可祛毒也。」於是他將茶的奇特功效告訴山民,山民采此茶煎水,喝了神清氣爽。據杭州中國茶葉研究所《名茶志》和《安仁縣誌》記載: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安仁置縣。縣民謝恩宋太祖,上貢此茶,宋太祖喝後,龍顏大悅。因此茶產於冷泉石山中,民間稱「冷泉石山茶」,能一葉泡9杯。安仁人為紀念神農及八隨從,便修建了「九龍庵」。
香火堂與香草坪:香火堂,在豪山鄉的金紫仙山,海拔千餘米,傳神農曾帶隨從在此地搭棚作明堂,遇到疾病來襲,就在明堂燃香草制丹丸為民診治,故名「香火堂」。香草坪,是安仁縣城的古地名,相傳神農在此教民使用農具種稻穀,交易百草配伍治療百病,因此得名「香草坪」。香草坪萬福庵(原藥王寺)供奉的3尊菩薩像,其中就有一尊神農像,他手持藥鋤、足踏草鞋、座前擺放一個竹藥簍子,裝束神情與老農無異,好像隨時準備上山挖藥草、為鄉親出診一樣。
搗藥坑和搗缽辣椒:渡口丹霞丘崗上有很多圓形小坑洞,集中在一片,旁邊同樣平整卻沒有,老輩人傳說這也是神農炎帝留下來的。神農在嘗百草的過程中發現,有些木本藥物和草本塊莖,需要曬乾、搗碎後,才方便黎民食用。他讓隨從把採集的藥材,集中到丹霞丘崗上曬乾、切碎,再用石錘進行舂搗。安仁先民都學會了這手功夫,久而久之,丹霞丘崗上就留下了一組組搗藥坑。由於神農這個發明,百姓學會按搗藥坑的樣子,燒制陶缽來搗辣椒,驅寒氣健脾胃,防感冒壯筋骨。搗爛的辣椒別有風味,可單獨一菜,也可搭配豆豉芝麻,尤其配上安仁皮蛋,更是美食一道。
神農求丹:禾市鄉白沙村,有一座叫「巒箕寨」的丹霞山,獨聳地面,四壁陡峭,像一座煉丹高爐。傳說遠古瘟疫暴發,病魔橫行。在南嶺採藥的神農,聽說禾市一帶很多人得病,大家四處求醫找藥,冇辦法下田種禾。神農火速趕到,令弟子採藥施救病人,自己設壇祭祀,祈求上天發慈悲降靈藥除瘟疫。這驚動玉皇大帝,急派太上老君相助。
太上老君帶兩個道童,抬着煉丹爐趕往南嶺。深夜時經過安仁上空,因趕得急,道童的香木扁擔突然斷裂,煉丹爐落在禾市白沙村外,太上老君說:「就在此處煉丹。」神農知道後大喜,讓弟子把採集的藥材投進太上老君的煉丹爐。道童拚命扇風,大堆新鮮藥材,投進爐堂內煉成一顆顆晶亮丹丸。拂曉時分,太上老君將藥丸分發百姓,藥力巨大驅除病魔。神農和百姓拜謝老君,誰知太上老君、道童不見身影,煉丹爐變成聳立的丹霞山,人們從此學會煉紅爐曉丹。
神農洗藥藥湖池:藥王神農在安仁,將山上採摘的百草,集中到住處旁大池潭中洗淨、曬乾、配伍、備用。時間一長,他發現在這口潭裡洗出的百草,藥性特強,治病最靈。而且洗過百草的潭水洗臉、洗腳、洗澡,能消腫、消暑、止痛、止癢、祛寒;塘中清水煮野鳥蛋吃,能提神、化痰、止咳、定喘。神農笑對隨從說:「此塘真乃藥湖也。」故此地後來名叫藥湖,即今安平鎮藥湖村。從此,人們習慣於三月三蒫菜煮雞蛋,五月五用草藥熬水洗澡,平時發病也「習用草藥熬水沐浴,病即愈之」。鄉民感恩神農,在神農洗藥的湖邊建起藥湖寺。
藥王中毒:一次,神農在與茶鄉交界的雲秋山找藥,發現一種此前沒嘗過的草。別人摘下來,神農決定親自體察:「吾嘗得多,有毒何懼?」說完就拿過來嘗。誰知這草非常毒,神農不留神吞了一點下肚,臉頓時變色,他說:「吾腹痛矣!」隨從們慌了手腳,趕快抬他去香草坪解毒,因為那裡藥最多。正匆忙趕路,後面又趕來人說:「快到鹿原陂去,那邊有解藥!」隨從們急忙掉轉方向,抬着神農往鹿原陂趕,他們先翻越一座像羊腦殼的山。山那邊的人知道神農中了毒,連忙去找藥。神農這時突然甦醒,他搖搖頭:「各位不必尋藥,吾肝腸寸斷矣……」他抬頭看看南嶺,交代了最後一句話。這時從香草坪追來的人舉着一種草大叫:「尋到解藥,快救吾帝!」但已經晚了,兩地百姓哭聲大作,原來神農誤食了「王老藥(安仁話)」,別名「斷腸草」即「鈎吻(學名)」;而從香草坪送來的解毒藥,是七葉一枝花。
羊腦山來歷:神農炎帝就這樣為黎民犧牲了自己,天下的百姓十分悲痛,在鹿原陂為他修築了高大的炎帝之墓,建起了金碧輝煌的神農殿,那裡就叫炎帝陵。安仁鄉親更有一番痛心:如果當時眾人腦殼清醒一些,就地找藥,不把神農抬過像羊腦殼的山,只要分幾個人趕去香草坪尋藥,分幾個人趕去鹿原陂尋藥,也許就不會耽誤時間,炎帝就會得救。他們後悔萬分,罵自己是「吃草的羊腦殼」,罵報信說山那邊有解藥的人是「羊腦殼」!就以「羊腦山」的地名警示後世。
祭祀神農第一湯:安仁人祭祀神農炎帝要用三牲牛羊豬和四盤草藥、四盤糧食,祭祀完後,人們就把香草和豬腳放在一起煮成湯分吃掉。後來發現吊馬礅、冬茅根等香草藥物炆的豬腳湯,吃了血氣旺筋骨壯能祛寒,開耕犁不怕冷水灌!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種習俗,春分春社時吃藥膳,調養身體防病療疾,全年都會身心舒暢少得病。有道是「一夜不眠,要吃倒水蓮」,吃了就精力充沛;「兩腳不穩,要吃吊馬礅」,因為「吊馬礅」藤可「吊」住馬跑不起,真是藥力十足。安仁人直到如今,都保持吃野生草藥的習俗,他們說「神農嘗百草,靈藥在安仁」。
祭祀神農趕分社:安仁人懷念神農炎帝,在香草坪陸續建起神農殿、藥王寺(今萬福庵),塑了神農藥王像。每年春分春社時節,各家各戶趕到香草坪,在神農炎帝木主牌位前,燃香草、香楮枝祭社神,社神就是土地神和穀神,即神農。這就是為什麼一山之隔,炎陵縣(原酃縣)只有炎帝陵而無「趕分社」,安仁縣卻有大規模趕分社習俗的深層緣由。
清《安仁縣誌》記載「擇社日祭神以祈谷」,「春分為期,香草坪為所,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後唐年間、公元935年已有「安仁趕分社」習俗,至今1080年。春分前三天和後三天,安仁人紛紛趕到縣城香草坪,先是祭祀社神和藥王神農,後發展到交易中草藥和農耕、生活物質。民國《中國實業志》指出「這裡有一特別風俗,即每年春分春社兩節,四方商賈雲集於縣城之洲上,競其物以發售。」如今,「安仁趕分社」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7]
安仁特產
回味無窮的安仁抖辣子
安仁抖辣子:相傳中華始祖炎帝神農氏曾到安仁境內「制耒穭奠農工基礎,嘗百草開醫藥先河」,並自古有了「藥不到安仁不齊,藥不到安仁不靈,郎中不在安仁不出名」的千古佳話。安仁抖辣子是湖南省安仁縣最經典的一道名菜,只要是安仁的人聽到這道菜的時候,都讚不絕口,拍手叫好;外地人吃了這道菜的時候,無不回味無窮。
此菜辣中帶香,香中又帶辣,經典而不張揚,低調又甘於寂寞的陪伴着世世代代的安仁人,並能以防禦疾病,保佑健康的象徵,深深扎入人心。抖辣椒獨特的外形,簡單的工序,鮮美的味道,讓人總有意猶味盡的回憶之美。一套做抖辣椒的器具——椒缽,也許前身是研製草藥所用,也許本來就是貢菜所用,至今已無法考證。可做出來這菜卻香得樸素,辣得熱情,更讓人歡喜的是這菜夏天有增進食慾,去署散熱、開胃下飯的功效,乃夏暑居家旅行必備良菜;冬天裡也是一道驅寒御冷的良方……
鄉親們吃慣了這套菜,總有午無抖辣子不飽,晚無抖辣子不安這種感覺。
安仁的抖辣椒於1998年獲得中國國際美食節金獎,2008年確定為安仁非物質文化遺產。
鹽辣子:夏末秋初,正是曬鹽辣子的最好時期。很多人都知道安仁的椒缽搗辣椒,卻很少有人知道安仁的油炸鹽辣子。安仁的椒缽搗辣椒以「辣」聞名,而油炸鹽辣子卻以「香」、「脆」爽口。
鹽辣子做起來簡單。夏末秋初清晨,將一顆顆長約二至三寸飽滿的無蟲蛀的青辣椒帶露水摘下來,洗淨瀝乾水晾乾,用小刀將其剖開一半,將辣籽取去,把事先準備好的佐料,如香椿葉、芝麻等和上適量的鹽,或乾脆就用粉鹽塞進辣椒肚子裡,然後用盛具盛上,漚上一晝夜後,用竹篾席(或水泥板上)一個個攤開曝曬乾。曬乾的鹽辣子通體雪白,中指大小。曬乾了的鹽辣子用薄膜袋子或石灰罈子收藏,可以久貯不變質。
鹽辣子吃起來很簡單。需要吃時,將一隻只雪白剔亮的鹽辣子放在沸騰的植物油鍋中炸熟帶黃色撈出,就成了油炸鹽辣子。吃起來又脆又香又辣,咬一口鹽辣子就一口米飯,味口大開。外出旅行或孩子就讀食宿在外的,帶上一葫蘆油炸鹽辣子,可以吃上一個星期不走味。
如果你有興趣在鹽辣子曝曬之前糊上一層米粉,再粘上幾顆芝麻曬乾後,或油炸,或蒸豬肉,其味更佳。不少餐館用鹽辣子蒸豬肉皮,吃起來肉皮不脆,辣子不辣,吸引不少食客光臨。不少人宴席上用鹽辣子蒸回鍋肉,吃肉的人還少,選鹽辣子吃的人還多。
米塑
元宵米塑:安仁「元宵米塑」,原來不叫此名,而叫「琢雞婆糕」。是千百年來,安仁人們自發形成的一種獨特的民間風俗文化習慣。據《安仁縣誌》記載:「正月十五日元宵節,俗稱『正月半』,是日,家家興起吃元宵,用米粉『琢雞婆』(將米粉特殊加工後,塑成各種各樣的禽獸)供『三寶老爺』,以祈六畜興旺。」
提起「元宵米塑」,還有一段神奇的傳說。相傳神農炎帝在安仁嘗百草、教農耕期間,一次,他背負採集的草藥路過一山民家歇息喝水時,見這位農家正用秈米、糯米粉做湯圓時,便挽起袖子用雙手捏出了一隻公雞,接着又捏出了一隻母雞,……又順手從隨身帶的藥材中摘下「黃梔珠子」(一種藥材,學名梔子),撕開其皮,用其金黃色的汁點綴其眼睛、翅膀等。蒸出來後變得好看又好吃,樂得這戶農家的大人和小孩喜笑顏開。從此一傳十,十傳百,久而久之,安仁農村便有了正月半吃「雞婆糕」的飲食文化習俗。旨在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風景名勝
神農殿
神農殿,我國自古有之,它是人們祭祀炎帝神農氏的處所。
據《安仁縣誌》記載,康熙三十年(1691)知縣陳黃永在縣城北開闢泉井,建潔愛亭一座,珠泉井一口。亭後山上構庵五楹。嘉慶間知縣周延瑾重修廟宇,知縣許潢重修泉亭。清代「泉亭珠涌」成為安仁八景之一,北面山上為白衣庵、神農殿所在地。
據老人回憶,民國後期,白衣庵為一幢磚木結構的庵宇,坐北朝南。神農殿為一座方形古建築,坐西朝東,東面為一石拱門,五級台階,堂上供奉木雕炎帝塑像,經常有人來祭祀。神農殿周圍建有四合院,兩邊天井內長着兩棵銀杏樹,每逢秋季到來,成熟的杏子紛紛掉落地上。
1928年9月,經省教育廳批准,創辦安仁縣立女子職業學校,校址設在神農殿(今氮肥廠內),學校分設文科(國文、算術、修身)和實科(縫紉、針織、刺繡)。1946年3月,縣立女子職業學校改為安仁縣立簡易鄉村師範學校,學校遷往黃家祠(今永樂江賓館、超市所在地)。同年周臨之、何神洲等在縣文廟(今縣人民醫院處)創辦私立崑崙中學,後遷神農殿,改稱私立大成初級中學。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2月,縣人民政府將大成、全能中學合併為聯合中學,校址設在神農殿。1952年,聯合中學改稱湖南省安仁縣第二初級中學(又稱老二中)。老二中前期(1954年)神農殿保存基本完好,後因學校擴建,拆除神農殿建兩棟平房教室,刻有「神農殿」字樣的青磚也散落成教室的牆磚,唯有見證了這一切的兩棵銀杏樹還挺立在教室前面。1968年8月,安仁二中停辦,被合併到安仁縣完全中學(即安仁一中)。1971年建氮肥廠,原神農殿旁的四合院被氮肥廠占用,西面、北面兩棟平房隨後被拆除。神農殿在幾番變遷之後,只剩下一處遺址。
2000年,為弘揚神農文化,通過民間籌資、政府扶助,在縣城東南鳳岡山新建一座神農殿,占地12萬平方米,殿高20.8米,整個建築採用仿古建築風格,內有一座高7米的炎帝塑像(由安仁籍著名雕塑家周國楨先生設計)。2004年3月,安仁縣人民政府舉行「中國·安仁春分藥王節暨神農殿落成典禮」。從此,安仁縣城神農殿有了一個新的處所。
仙姑洞
在豪山,大湖仙和香火塘的水匯集高源村五石潭再進入大峽。谷深林密,水流淙淙,奇石磷峋,猿鳴鳳飛。這個峽谷就是江壠。
浦陽河源頭之水從江壠口流出的那個地方有個依山旁水的村落,叫做暖水塘。這裡住着何氏人家。他們世世代代喝江壠水長大,男的壯,女的美。何二郎家小女天生麗質,長得櫻桃小嘴大眼睛,秀氣玲瓏,身輕如燕,人稱秀燕。離家不遠處是江壠的出水口,那裡有塊巨石酷似狗腦矗立,旁邊由幾個天然大石頭自然堆砌成一個水壩,叫做狗腦壩,是小秀燕和同伴們經常玩耍嬉戲的地方。
秀燕十二歲那年,到江壠為燒炭的父親送完飯回到狗腦壩邊休憩時,遇兩位仙道。她吃了道人給的大挑子,從此不知飢餓,渾身是勁。每天到江壠砍柴浣衣,渴了掬一把江壠水,熱了洗一個冷泉澡。待到十八歲時,婷婷玉立,楚楚動人,宛若天仙。
張果本是秀才出身,正值年輕卻不愛仕途,獨衷山水。常常騎着毛驢雲遊四方。來到江南萬洋山中,發現江壠水清石美乃人間仙境。便在山頭的棋子石上歇息賞景。忽見秀燕砍柴路過,在米篩潭洗臉擦汗,粉紅的臉上洋溢着青春的氣息。張果這後生從此產生了愛意,幾乎每天都來這裡,等着秀燕的出現,直到她的背影消失。
有一天,炎熱的下午,太陽透過大樹斜照着米篩潭。小瀑下的潭水泛着耀眼的細碎銀光。張果又等來了秀燕的出現,只見她邁着輕盈的步伐走出竹林直奔潭邊。美麗的姑娘解下輕紗,散發出淡淡的汗香。他滿臉緋紅,眼珠一動不動。只見她白晰的肌膚緩緩地沒入清波之中,冰清玉潔的身子在冷泉里滑動。他的心嘭嘭地直撞喉邊,無法克制自己,卟嗵一聲跳入潭中。秀燕急忙上岸抓起衣服擋住身子,失魄而逃。他緊追到竹林。慾火中燒的後生就這樣占有了何家這個美麗的姑娘。
此時觀音正好路過,看到這一幕,急忙伸手一指,口吐一咒救出秀燕。張果抽身一看,原來自己抱着的是一塊巨大的卵石。石上留下了一個二尺深七寸大的洞。周圍的白斑、手印膝印也都是自己的傑作。他羞愧難當,觀音將他點化成白髮童顏的模樣,倒騎着毛驢走過浦陽河上的那個木橋,面向江壠離開豪山,繼續他的雲遊。何家秀燕到洗身潭重新沐浴,從此再也沒有回家,她在觀音的指點下正式成為仙女,飛向高高的大湖山。
秀燕村里人不見她回來,尋至米篩潭邊拾回一雙繡花鞋,卻發現竹林里多了塊巨大的卵石。因此相傳她已經化成大石頭,石上的大洞是張果後生愛情所致。大卵石被人們尊為生殖石,因為這石儼然男女生殖器結合的產物。後來,人們紛紛來這裡點香拜石,祈禱愛情,祈禱生育。當地人在張果老的傳說中增加了一個新詞——張果老卵——用來稱呼那塊卵石。把這石上的洞稱作仙姑洞。
當年就在觀音救出秀燕的時候,已經賦予了這塊石頭性與愛的靈氣,賦予了生殖的力量。相傳公元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有一對夫妻婚後十年未曾生育,慕名而來江壠,拜過張果老卵,摸過仙姑洞以後,回家不久就受孕生育了孩子。千百年來的歷練,千萬人的觸摸,這仙姑洞光滑細膩,更有了美容的效果。這是被豪山村中的女孩子們發現的。相傳本世紀初,村裡有個姑娘臉上長滿了酒子,紅一砣黑一砣的,讓她不敢走出家門。臉上又癢又脹讓她常常忍不住用手去抓去摳,弄得百孔千瘡。同伴們帶她一起到張果老卵邊玩,她把頭伸進仙姑洞裡,奇蹟發生了。這時臉不癢了。回去沒過幾日,這姑娘臉上的酒子全部消失,皮膚變得細嫩白晰,她宛如一個大美女了。
仙姑洞的神奇,常常讓人想起美麗的仙姑,她去哪了呢?到了江壠你就會知道。那裡有一巨石,是仙人的手,指向仙姑所去的地方。
唐天際將軍故居
座落在我縣華王鄉楊柳田的唐天際將軍故居,始建於清光緒三十年,建築面積1300平方米,占地面積2100平方米,青磚、青瓦、馬頭牆、磚木結構,穿斗抬梁式構架,平面布局從東往西並排三個大門,房屋正面檐口歇山牆面彩繪着飛禽走獸、花草圖案,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據了解,建國以來故居已歷經三次修繕。1982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故居從選位、規劃、設計到建築技藝,無不體現古湘南民居建築特色,滲透着傳統文化氣息。此次修繕工作,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立足高起點規劃、大手筆運作,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將對房屋結構進行加固,恢復傳統裝修、油漆彩飾和故居廣場建設等。工程總投資200餘萬元,從美化周邊環境,還原歷史風貌出發,將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紅色旅遊文化相結合,把將軍故居打造成紅色旅遊文化的精品。
義海寺
義海寺位於羅霄山余脈大湖仙北麓山腰,是安仁縣境內最富神話色彩、擁有最長佛教歷史、安歇最多得道高僧的佛教聖地。大湖仙位於安仁縣關王鎮與永興縣龍形市交界處,其主峰海拔1280米,義海寺所在地海拔710米。
拜謁義海寺,車不能直接開到寺廟前坪,下車後需徒步爬行一段方可抵達。進寺唯一的山道上,兩株蔥鬱的桂花樹和羅漢松,如迎賓的「門童」並排而立。桂花樹的枝葉長得甚是奇特,斜刺橫空穿過路面又斗折而下,形成一拱天然的「桂門」。有千年樹齡的羅漢松更是有趣,主杆離地四米處長出一整圈結節,初看如一條虬龍盤圈樹身,細看竟是形態各異的十八羅漢聚集一起,或凝神靜思,或仰天大笑。相傳有佛緣的人,在月圓之夜能看到眾羅漢拜月的妙境。
立足寺前,是一片渺無邊際的石林,高矮參差、崢嶸向上,宛如桂林石山,故義海寺素有小桂林之稱。極目遠處,一城樓般的山峰隱約於霧靄茫茫之中。陽光照在紅岩上,煜煜生輝,其「樓層」一、二、三、四,層遞而上,脈胳分明,直讓人疑心那是天上掉下的城池。要是能夠在那裡住上一晚,又能趕上看日出的話,那情景定能讓人永誌不忘。陽光直直的從棉棉鬆軟的雲層上射過來,把那滿天的雲染得丹紅,雲里隱約兀現的山峰,如萬馬奔騰向朝陽;傍晚時分,漫天雲霞與崔峨山峰相映成趣,是天、是山、是雲、更是海。不能不讓人想起「義海」一名中「海」的含義來。據地質勘探報告,早在遠古時期,義海一帶還真是一片汪洋,其岩層中貝殼類化石隨處可見。滄海桑田在這裡得到了很好的驗證。若不是此應彼和的蟬鳴鳥叫的提醒,還真有一種羽化而登仙的飄飄然。每至陰雨天,那「城樓」被煙霧雲海一托,恍然高出許多,在空中時隱時現。傳說中的海市蜃樓當莫過如此。天上的街市即在眼前,仿佛一步之遙便可登天,而一旦舉手投足,則又分明遠在天邊。這大概就是佛總是引導人向善向美的法力所在。在眾多的石林當中,緊靠寺廟的三峰石柱最具特色。遠望去猶如三個飯碗扣在那裡,一字排開,後面形態各異的群峰似從四面八方趕來朝聖的信徒。這三峰石柱歷來也就被人美稱為「三碗齋飯」。寺廟左邊,一脈青山蜿蜒游出,形若青龍,栩栩如生,遊人至此,絕不敢高聲喧譁,生怕讓它受驚騰空而去;右邊則群山簇簇,整齊排列,若靜臥猛虎,若豪飲巨象,若頑皮靈猴,若奔跑小鹿,或立或臥或跪或坐,或交頭接耳,或閉目遐思,極富情趣。義海寺的背後是一座高聳入雲的「火」字型山峰,目光越頂而過,更遠更高處,又一「火」峰。相傳炎帝神農生前常種藥、採藥於義海一帶。炎帝生時,義海寺靠山只有一座「火」峰,炎帝誤食斷腸草駕崩以後,靠山忽然疊上一座更高的「火」峰。活脫脫天地間整個一個「炎」字!這到底是對中華始祖的祭奠,還是始祖把文明之源——「火」留給子民的見證?
為了紀念炎帝拯救百姓的大恩大義,當地民眾就在義海建立一座廟堂,取名義海寺,專供後人祭拜.此廟堂歷史的悠久已很難考證,據現有史料記載,早在唐宋時期,便有高僧在此念經參禪。或許「炎」峰腳下的百十座高僧圓寂墓塔見證了歷史的斑斑變遷,各座墓塔依輩份的高低自上而下磊建。大多墓碑字跡已模糊不清,從依稀可以辨認的靠下方的墓碑上不難發現,明萬曆年間曾有高僧在此頻頻出現,而比他葬得更高處還有好些。《安仁縣誌》載,「先有義海寺,再有楚興寺;先有楚興寺,再有安仁縣」。此說法足以說明義海寺綿綿悠長的歷史。
義海寺建於「炎」峰前稍見空曠的坪上,廟堂不大,更不豪華,歷朝歷代均是民間修繕。廟堂左邊一泓清泉自岩間湧出,如珠如帛,遊人不渴亦飲,飲後往往有盪淨胸中萬千塵埃之感。義海寺的現任住持明緣法師,是位難得的苦行僧,雖讀書不多,可他對佛法的參禪很有見地。遊人至此,大都會努力求得一次與住持交談的機會,實在不行,旁聽也不失為一件幸事。一席交談,往往有醍醐灌頂之清爽。儘管山路崎嶇,攀爬艱難,遊人依然一臉滿足,「不虛此行」是人們共同的心得。其評價的樸實與義海寺藏在深山人未識的神韻,總給人一種靈山朝聖的神聖。明緣法師每次化緣或辦理有關手續,不管關山重重,總是徒步而行。他那種執着、忠心以及對佛的虔誠與眾山對「炎」的守護融為一體,共同書寫一個永久的「義」字。後人只知安仁縣名出自「仁者,安仁」,卻不知「義」字更早!「仁義」一體,是先人的期待,當更是後人的追求。
大石風景區
大石風景區主要由大石水庫及大石森林公園組成,大石森林公園面積達11萬畝,林木蔥蘢,繁花爭妍,空氣清新,為一碩大天然氧吧。縱觀林海,氣象萬千:春季生機蓬勃,夏季萬物崢嶸,秋季碩果滿枝,冬季雲霞相映。有野生動物90餘種,木本植物83科467種,藥用植物更為豐富,是一處集登山、探險、採藥、狩獵於一體的上佳之地;公園內有三柱塔、熊峰庵、天王殿等安仁歷史名勝。大石水庫1979年建壩。控制流域面積1930平方公里,總庫容1285萬立方米,有效庫容978萬立方米,是一座集防洪、發電、灌溉、旅遊多功能於一體的中型水庫。壩上為七孔石拱橋,長140米,高16米,寬7.5米,狀如長虹,頗為壯觀。
渡口丹霞
渡口丹霞位於距離安仁縣城15公里的渡口鄉、景區內是一望茫茫的高矮相近的紅色山頭,那山頭雖是岩石構成,但腳踏上去卻並不讓人覺得剛硬。這些山丘有的像猛虎,有的像渾圓的豬屁股,有的像千人千面的狐狸面,清一色的岩石,清一色的光禿禿的矮嶺,清一色的峽谷,清一色的流水侵襲形成的仙人指,無不向人訴說着這裡的寬闊與美麗。[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