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毛遂自薦到毛遂自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從毛遂自薦到毛遂自刎一個有才的人,要把他放在合適的位置上,才能更好顯現出來。如漢高祖劉邦在開創漢朝時,他手下人才濟濟,我們最熟悉的當數「漢初三傑」蕭何、韓信和張良了。[1]
劉邦有識人之能,他讓蕭何管後勤,讓張良出謀劃策,讓韓信領兵打仗。「漢初三傑」在劉邦手下能各自發揮出自己最大的能力,成為輔佐劉邦創建漢朝的主要功臣。
劉邦對「漢初三傑」的任用,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每個人都有特定的才能,用對了地方能發揮好的效果,用錯了地方可能會適得其反。比如戰國時期有個叫毛遂的人,他是一個謀士,對打仗一竅不通,最終被趙王排上了戰場,兵敗自刎而死。
毛遂自薦,揚名趙國
毛遂是戰國時期趙國人,早年投靠在戰國四大公子之一趙勝家中,當一名門客,默默無聞,並不出彩。
秦國在長平擊敗趙國,坑殺趙國四十萬大軍後,趙國國力大減,有被滅國的危險。趙孝成王八年,秦國派大軍攻打趙國的都城邯鄲,平原君為救國於危難,親自前往楚國,欲說服楚國出兵救趙。
平原君此次前往楚國,想要在自己的3000多名門客中選擇20位德才兼備者與自己同去楚國,助自己一臂之力。平原君跳來跳去,最終只挑出來19人,還有一人實在是挑不出來了,他嘆息自己門客三千,竟然連20個能人都挑不出。
就在平原君嘆息時,門客毛遂站了出來,請求自己同去楚國。平原君對毛遂沒有印象,問道:「先生在我的門下幾年了?」毛遂回答:三年了。
平原君認為毛遂三年都沒有引起自己注意,必定沒有什麼才能,婉拒了他去楚國的請求。毛遂說:
「我今天正是請求將自己放在囊中啊!如果我早處於囊中,那連錐子把兒也會露了出來,豈止錐子尖呢?」
平原君覺得毛遂說得有道理,加上實在找不到第20人了,便同意了毛遂陪同自己入楚國,請楚王聯合趙國抗擊秦國。
平原君和他的20門客到楚國後,見到了楚王。平原君苦口婆心,希望楚國能與趙國聯合攻秦國,態度非常誠懇。
楚王雖覺得平原君說得有理,但秦國強大,楚國不想得罪,因此遲遲無法下定決心。毛遂見平原君勸楚王效果不佳,便拔劍走向前,當着楚王的面對平原君說:「合縱的利害,兩句話就說完了,怎麼從日出說到日中?」
楚王一愣,被毛遂這個毛頭小子嚇了一跳,隨後反應過來,向他呵斥道:我與你家主人談話,你上前幹什麼?
見楚王上套,毛遂拔劍向前,指着楚王說:你楚國雖人多地廣,但在十步之內,你的性命在我手裡。楚國雖地廣人多,但屢屢敗給秦國,連祖宗之靈都受辱,這種仇楚國都不報,大王不知道羞恥嗎?
合縱之事,於楚有利,並非為趙。楚王茅塞頓開,當即說好,決定與趙國合縱,出兵助趙解邯鄲之圍。為了表示自己的決心,楚王與平原君和他的20個門客一起,歃血為盟,派春申君發兵救邯鄲之圍。
在毛遂的一番說辭下,楚王最終派兵助趙,平原君感謝毛遂,以他為上客。毛遂在楚國的事跡傳開後,他成了趙國人心中的英雄,揚名趙國。
毛遂為何自刎? 在楚國的幫助下,秦國圍攻邯鄲無功而返,只能選擇撤兵。秦國攻打邯鄲第二年,與趙有着世仇的燕國趁趙國力量薄弱,趁機攻趙。
當時毛遂的名氣在趙國很大,再加上前一年剛剛幫助平原君請來了楚國的援兵,趙國人視他為英雄,趙王都對毛遂另眼相看。
燕國大軍來攻,趙王想起了毛遂,決定讓他帶兵作戰,擊退來犯的燕軍。毛遂自知自己缺乏領兵打仗的經驗,且並不擅長指揮作戰,趙王若讓自己當說客,搞外交在行,帶兵是萬萬不行的。
趙王對毛遂很有信心,毛遂的百般推託被他看成了謙虛,在趙王的堅持下,毛遂只能領命出征,指揮趙軍抗擊來犯的燕軍。
毛遂果然沒有帶兵打仗的能力,所部與燕軍交戰中死傷慘重,大敗而歸。毛遂自尊心受損,他自知辜負了趙王的期待,在羞愧中自刎了。毛遂的死很可惜,趙王用人不當間接害死了他。
結語
通過毛遂自薦和毛遂自刎兩件事,我們可以得出許多道理。
其一:人才一般情況下是潛在的,不能明顯看出來。如平原君選門客時,就沒有選出平日籍籍無名的毛遂,差點就錯過了這麼一位有能力的人才。
其二:人才一般是專才,不是全才。全才雖有,但畢竟少數,像諸葛亮這樣的大才世間少見,並不能以常例來講。毛遂的才能展現在外交上而不是軍事,趙王把人才放錯了施展的職位,最終只能是適得其反。[2]
參考資料《戰國策》《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