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花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仙居花燈 |
仙居針刺無骨花燈融繪畫、刺繡、建築藝術於一體,造型別致,空間感強,立面變化豐富,結構細膩生動,是傳統女紅技藝的傑作。仙居針刺無骨花燈燈面圖案由光線透過刀鑿針刺的孔洞留影而形成,其造型方法亦獨樹一幟,通身不用一根骨架,由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紙質燈片折拼粘接而成。
2006年,仙居花燈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內容
中文名:仙居花燈
申報地區:浙江省仙居縣
遺產編號:Ⅶ-50
地區:浙江省
遺產類別:傳統美
申報時間:2006年
簡要介紹
仙居針刺無骨花燈系因燈面圖案由刀鑿針刺成孔、燈身無骨而得名,其發源地在浙江省仙居縣皤灘,後延及橫溪、白塔、田市、下各、朱溪等鄉鎮。
歷史起源
相傳無骨花燈始於唐代,俗稱"唐燈",明清時技藝趨於成熟。1996年,仙居針刺無骨花燈榮獲中國民間藝術作品金獎、澳門第四屆國際藝術博覽會金獎。2000年,仙居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表現形式
仙居針刺無骨花燈融繪畫、刺繡、建築藝術於一體,造型別致,空間感強,立面變化豐富,結構細膩生動,是傳統女紅技藝的傑作。仙居針刺無骨花燈,燈面圖案由光線透過刀鑿針刺的孔洞留影而形成,其造型方法亦獨樹一幟,通身不用一根骨架,由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紙質燈片折拼粘接而成。單燈風姿卓越,組燈氣勢恢弘,具有很高的審美觀賞價值。在仙居當地,既用作饋贈的禮物,又用於民居裝飾,在民間節慶活動中更占有重要的地位。無骨花燈的花色品種曾經多達八十餘種,現已搶救恢復27種,挖掘、保護工作還有待進一步深入。
文化傳承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浙江省仙居縣的李湘滿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仙居針刺無骨花燈系因燈面圖案由刀鑿針刺成孔、燈身無骨而得名,其發源地在浙江省仙居縣皤灘,後延及橫溪、白塔、田市、下各、朱溪等鄉鎮。
相傳無骨花燈始於唐代,俗稱"唐燈",明清時技藝趨於成熟。1996年,仙居針刺無骨花燈榮獲中國民間藝術作品金獎、澳門第四屆國際藝術博覽會金獎。2000年,仙居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仙居針刺無骨花燈融繪畫、刺繡、建築藝術於一體,造型別致,空間感強,立面變化豐富,結構細膩生動,是傳統女紅技藝的傑作。仙居針刺無骨花燈,燈面圖案由光線透過刀鑿針刺的孔洞留影而形成,其造型方法亦獨樹一幟,通身不用一根骨架,由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紙質燈片折拼粘接而成。單燈風姿卓越,組燈氣勢恢弘,具有很高的審美觀賞價值。在仙居當地,既用作饋贈的禮物,又用於民居裝飾,在民間節慶活動中更占有重要的地位。無骨花燈的花色品種曾經多達八十餘種,現已搶救恢復27種,挖掘、保護工作還有待進一步深入。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浙江省仙居縣的李湘滿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仙居針刺無骨花燈系因燈面圖案由刀鑿針刺成孔、燈身無骨而得名,其發源地在浙江省仙居縣皤灘,後延及橫溪、白塔、田市、下各、朱溪等鄉鎮。
相傳無骨花燈始於唐代,俗稱"唐燈",明清時技藝趨於成熟。1996年,仙居針刺無骨花燈榮獲中國民間藝術作品金獎、澳門第四屆國際藝術博覽會金獎。2000年,仙居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仙居針刺無骨花燈融繪畫、刺繡、建築藝術於一體,造型別致,空間感強,立面變化豐富,結構細膩生動,是傳統女紅技藝的傑作。仙居針刺無骨花燈,燈面圖案由光線透過刀鑿針刺的孔洞留影而形成,其造型方法亦獨樹一幟,通身不用一根骨架,由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紙質燈片折拼粘接而成。單燈風姿卓越,組燈氣勢恢弘,具有很高的審美觀賞價值。在仙居當地,既用作饋贈的禮物,又用於民居裝飾,在民間節慶活動中更占有重要的地位。無骨花燈的花色品種曾經多達八十餘種,現已搶救恢復27種,挖掘、保護工作還有待進一步深入。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浙江省仙居縣的李湘滿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