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挽楚撫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代挽楚撫軍》是明末清初詩人屈大均的一首詩詞,他是明末清初的偉大詩人,在嶺南乃至中國文學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位列「嶺南三大家」之首。同時他又是堅強不屈的抗清志士,氣節深受後人敬仰。
中國是詩詞的國度,古詩詞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瑰寶,也是我們民族的文化精髓。中國古詩詞文化為世界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許多著名的古詩詞作品已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中國古詩詞文化不僅在中國本土具有深遠的影響力,也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望。在當今世界,中國古詩詞文化仍然是一個重要的文化遺產,並且還在不斷發展和傳承[1]。
“ |
形勢推荊楚,朝廷倚棟樑。 安危臣弟在,眷注帝心長。 北闕懸黃鵠,南樓啟武昌。 綢繆多牖戶,鎖鑰幾封疆。 梁木俄然折,連枝更可傷。 精靈憑將士,涕泗滿湖湘。 文武今誰憲,神明夙自強。 猷須元老壯,兵以丈人祥。 七載忘裘帶,三年缺斧斨。 瘡痍猶未起,衽席總多方。 殺氣愁金齒,妖星恨火房。 推心消反側,奮臂作金湯。 德潤如陰雨,威寒儼肅霜。 王侯同汗馬,父老只甘棠。 碣為神君勒,書探武庫藏。 彌留猶請命,感激每飛章。 往者綏江左,蒼生戀袞裳。 流離憂水旱,博濟及炎荒。 玉匕回凋瘵,金標立紀綱。 九重喉舌寄,萬姓藻蘋香。 遂有司空命,重開僕射堂。 位雖高虎拜,壽未至鷹揚。 部曲傳兵法,宸居念國殤。 櫬歸遼海上,舟過秣陵旁。 形影孤花萼,肝腸斷雁行。 哲兄存少保,令子得仙郎。 繼述應無忝,忠勤定不忘。 詔先崇俎豆,勛益重旂常。 洲草凋鸚鵡,山雲慘鳳凰。 英魂終沔鄂,同氣永參商。 藥石那能視,人琴並已亡。 家風餘白簡,世業更青箱。 絮酒隨河伯,雲旗指點蒼。 千秋友於痛,嗚咽此斜陽。 |
” |
— [明末清初]屈大均 |
目錄
中國古代詩歌英譯
以古代詩歌為代表的文化典籍是對外傳播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中國古典詩歌在國外的譯介中詩外譯的歷史,實際上就是中外文化相互交流的歷史。西安外國語大學教授黨爭勝綜合多位文史研究家的研究提出,中國古代詩歌的譯介歷史從時空概念上始於公元1世紀前後絲綢之路開通之時,興於7-8世紀的唐朝和19世紀的清朝,繼於「五四」新文化運動和改革開放後「漢學」在世界範圍內的復興。而在國家大力倡導和推動中華文化[2]「走出去」的當下,譯好中國古代詩歌無疑越來越成為一項重要而艱巨的任務。
據現有漢學書目統計,中國典籍譯本絕大多數是由國外漢學家或獨立、或在中國合作者幫助下承擔完成的,且大多數西方學者對於中國譯者承擔典籍翻譯工作持否定態度。英國漢學家葛瑞漢曾說:「按照一般規律,翻譯都是從外語譯成母語,而不是從母語譯成外語的,這一規律很少例外。」雖然中國學者進入典籍英譯領域時間相對較晚,但不可否認的是,對於中國詩歌的理解,中國人強於外國人,而中國人用英語表達的能力未必在英美譯者之下。尤其是,一批近現代學貫中西、才氣縱橫的大師以魔力般的通感,完成了古代詩歌英譯這一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1932年由美國芝加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唐詩英韻》(Chinese Poetry in English Rhymes)是第一部由中國本土學者獨立完成的英譯中國詩集。書名中的「唐詩」泛指中國詩歌。《唐詩英韻》所收作品均譯自宋人謝枋得所編《千家詩》,大都描寫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係,蔡廷干冀望以此讓西人了解中國人民崇尚自然、熱愛和平的秉性。
參考文獻
- ↑ 詩詞的異同,個人圖書館,2022-01-17
- ↑ 100種 · 真正的中國傳統文化,搜狐,2017-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