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代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代跋[ dài bá ] 跋:寫在著作後面的後記,也就是後序。代跋:不正式的後記,可以是由著作的最後一篇文章充當。[1]

[]

跋釋義 【動詞】 1、通「軷」。 犯軷遂逐之。《周麗·夏官·大馭》

2、登山涉水,喻艱難困苦地行走。 文公躬擐甲冑,跋履山川。《左傳·成公十三年》 跋涉山川,蒙犯霜露。《左傳·襄公二十八年》 大夫跋涉,我心則憂。《詩·鄘風·載馳》 又如:跋援(猶攀登);跋履(登山涉水)

3、勒馬迴轉;騎馬馳逐 跋馬: 勒馬迴轉 建成 、 元吉至臨湖殿,覺變,即跋馬東歸宮府。胡三省註:「跋馬者,搖駷馬銜,偏促一轡,又以兩足搖鼓馬腹,使之回走。」《資治通鑑·唐高祖武德九年》 騎馬馳逐 跋馬望君非一度,冷猿秋雁不勝悲。《巴嶺答杜二見憶》 跋馬未堪塵滿眼,夕陽偷理釣魚絲。《金明池》 草軟莎平跋馬,垂楊渡,玉勒爭嘶。《六州歌頭·桃花》

4、踩,踐踏。 又如:跋浪(踏浪;破浪);跋足(踮起腳跟);跋扈(踐踏扈從,意專橫,蠻橫。)

【名詞】 1、通「茇」。 茇,草根也。《說文解字》

2、草木的根或主幹,泛指根源,根本。 跋燭:即燭的根本,這裡指燃至火炬的木把處或者蠟燭的根源處。 燭不見跋,尊客之前不叱狗,讓食不唾。《禮記·曲禮上》 燭盡見跋。《聊齋志異·邵女》

3、文體的一種,寫在書籍,文章或書畫作品的後面。 每日晚吏散。輒校勘二卷,跋題一卷。《金石錄後序》 後人題跋多盈巨軸矣。《夢溪筆談》 又如:跋尾(題寫文字於書卷之後) 岳飛過南陽,夜宿諸葛亮躬耕地南陽臥龍崗,道士索字時,岳飛手書了諸葛亮的《出師表》,並做「跋」予以說明:「紹興戊午秋八月望前,過南陽,謁武侯祠,遇雨,遂宿於祠內。更深秉燭,細觀壁間昔賢所贊先生文祠、詩賦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覺淚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獻茶畢,出紙索字,揮涕走筆,不計工拙,稍舒胸中抑鬱耳。岳飛並識。」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