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仲秋紀·論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仲秋紀·論威》選自《呂氏春秋》卷八·仲秋紀。

《呂氏春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有組織按計劃編寫的文集,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黃老道家名著[1]。上應天時,中察人情,下觀地利,以道家思想為基調,堅持無為而治的行為準則,用儒家倫理定位價值尺度,吸收墨家的公正觀念、名家的思辨邏輯法家的治國技巧[2],加上兵家的權謀變化和農家的地利追求,形成一套完整的國家治理學說。

原文

義也者,萬事之紀也,君臣、上下、親疏之所由起也,治亂、安危、過勝之所在也。過勝之,勿求於他,必反於己。人情慾生而惡死,欲榮而惡辱。死生榮辱之道一,則三軍之士可使一心矣。凡軍,欲其眾也;心,欲其一也。三軍一心,則令可使無敵矣。令能無敵者,其兵之於天下也,亦無敵矣。古之至兵①,民之重令也,重乎天下,貴乎天子。其藏於民心,捷於肌膚也,深痛執固,不可搖盪,物莫之能動。若此則敵胡足勝矣?故曰:其令強者其敵弱,其令信者其敵詘②。先勝之於此,則必勝之於彼矣。凡兵,天下之兇器也;勇,天下之凶德也。舉兇器,行兇德,猶③不得已也。舉兇器必殺,殺,所以生之也;行兇德必威,威,所以懾之也。敵懾民生,此義兵之所以隆也。故古之至兵,才民未合④,而威已諭矣,敵已服矣,豈必用袍鼓干戈哉?故善諭威者,於其未發也,於其未通也,窅窅⑤乎冥冥,莫知其情,此之謂至威之誠。凡兵,欲急疾捷先。欲急疾捷先之道,在於知緩徐遲後而急疾捷先之分也。急疾捷先,此所以決義兵之勝也。而不可久處,知其不可久處,則知所兔起鳧舉死殙之地矣⑥。雖有江河之險則凌之,雖有大山之塞則陷之。並氣專精,心無有慮,目無有視,耳無有聞,一諸武而已矣。冉叔誓必死于田侯,而齊國皆懼;豫讓⑦必死於襄子,而趙氏皆恐;成荊⑧致死於韓主,而周人皆畏。又況乎萬乘之國而有所誠必乎?則何敵之有矣?刃未接而欲已得矣。敵人之悼懼憚恐、單盪精神,盡矣,咸若狂魄,形性相離,行不知所之,走不知所往,雖有險阻要塞、銛兵利械,心無敢據,意無敢處,此夏桀之所以死於南巢也。今以木擊木則拌,以水投水則散,以冰投冰則沈,以塗投塗則陷,以疾、徐、先、後之勢也。夫兵有大要,知謀物之不謀之不禁也⑨,則得之矣。專諸是也,獨手舉劍至而已矣,吳王壹成⑩。又況乎義兵,多者數萬,少者數千,密其躅路,開敵之塗,則士豈特與專諸議哉!

注釋

①至兵:正義之師。②信:通「伸」,這裡是暢行無阻的意思。詘:通「屈」,屈服。③猶:通「由」,由於。④才民:士民,古代四民之一,四民指士、商、農、工。這裡指士卒。合:古代交戰為合。⑤窅窅(yǎo):意思跟「冥冥」相近,潛藏隱晦的樣子。⑥兔起鳧舉:比喻行動迅疾。起:疾跑。鳧:水鳥名字,俗稱野雞。舉:起飛。死殙之地:指地勢險惡的絕地。殙:氣絕。⑦豫讓:春秋末年晉國人,晉卿智瑤的家臣。智瑤被趙、韓、魏三家滅掉後,他一再謀刺趙襄子,事敗後自殺。⑧成荊:春秋時期齊國勇士。⑨知謀物之不謀之不禁也:懂得算計敵人考慮不到以及不防備的地方,就是懂得「攻其不備,出其不意」。物:這裡指敵方。「謀」下的「之」字作連詞用,相當於「與」。⑩吳王壹成:春秋時,吳國人專諸借獻魚的機會用藏在魚腹的匕首為吳公子光(即闔閭)刺殺了吳王僚,自己也當場被殺,也因此一舉成就了吳王闔閭,使他當上了吳王。壹:通「一」。

譯文

義,是萬事的法則,是君臣、長幼、親疏產生的基礎,是國家治亂、安危、勝敗的關鍵。勝敗的關鍵,不要向別的方面尋找,一定要在自己身上尋找。人的本性都是要生而厭死,想要榮譽而厭惡恥辱。生死榮辱的道理歸結在義字上,就可以使部隊將士思想統一了。凡是軍隊,應有很多人,軍心必須一致。三軍思想統一,就可以使號令暢行無阻。號令暢行無阻的君主,其軍隊也就天下無敵。古代正義之師,人民尊重其號令,把號令看得比天下還重大,比天子還尊貴。號令藏在百姓的心裡,感受在肌膚上,深切牢固,不可動搖,沒有任何東西可以使它改變。如此,敵人自然不攻自破,哪裡值得一擊?所以說:遇到把號令看得不可沖犯的軍隊,其敵手必然軟弱;號令發布暢行無阻的軍隊,其敵手必然屈服。在朝廷中發布命令時已經戰勝敵手了,因此,在原野上戰勝敵手自然是必定的。但凡兵器都是天下的兇器,勇武是天下的凶德。舉兇器,行兇德,是迫不得已。舉兇器必定想要殺人,殺惡人是能使人民得以生存的手段;行兇德一定要顯示武力來使人畏懼,使人畏懼是叫敵手屈服的手段。敵手畏懼屈服了,人民就能獲得生存,這是正義之師興盛的原因。所以古代正義之師出征,兩軍尚未交鋒,而威力就已經顯示出來並發揮作用,敵手因此已經降服,難道還一定要衝鋒廝殺才能見出分曉嗎?所以,善於顯示威力的隊伍,他的威力往往在他尚未發揮、顯現之前就已經產生作用。他的威力深遠難見,沒有誰能知道它的真實情況,這就是威力達到極致的情況。凡是用兵打仗,應該行動迅速,先發制人。要想行動迅速,先發制人,方法在於明辨遲緩、落後與迅速、爭先的區別。行動迅速、先發制人,這是決定正義之師勝利的因素,因而不可滯留一處。懂得軍隊不可滯留的道理,那就知道哪些地方是該迅速避開的死絕之地。這樣,即使有江河之險也可以越過,即使有大山險阻也能夠攻克。要克敵制勝,只要精神專注,心中沒有疑慮,目不斜視,耳不旁聽,把心、眼、耳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軍事上就可以了。冉叔發誓定要殺死齊侯,齊國君臣聽了都很恐懼;豫讓決心要刺殺趙襄子,趙氏上下都很驚恐;成荊跟韓主拚命,周人都很敬畏。當一個人決心拚命尚且讓周圍的人如此,更何況擁有兵車萬輛的大國決心要達到目的呢?還有什麼人能夠跟它抗衡?士兵尚未交鋒而目的就已經達到了。敵人恐懼害怕,精神衰竭、動搖,已經達到極點。他們嚇得像是神經錯亂一樣,魂不守舍,行走盲目,奔跑沒有方向,即使有險阻要塞、堅利兵甲,心裡也不敢依託,精神也無法安寧,這就是夏桀死在南巢的原因啊。假如用木頭擊打木頭,後者就會裂開;把水注入水中,後者就會散開;把冰投向冰面,後者就會沉沒;把泥拋向泥中,後者就會下陷;這就是快、慢、先、後的必然態勢。用兵有它的關鍵點,如果懂得攻其不備,出其不意,那就掌握了用兵之道。專諸就是這樣。他不過是獨自一人手舉落罷了。專諸這一舉就成就了闔閭,使他當上了吳王。這又何況正義之師呢?正義之師人數多的幾萬,少的也有幾千,所到之處,足跡布滿道路,在敵國暢行無阻,像這樣的武士,專諸又怎能跟他們相提並論呢!

《呂氏春秋》章節目錄: 作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十二紀每紀五篇共六十篇,八覽每覽八篇(《有始覽》少一篇)共六十三篇,六論每論六篇共三十六篇,另有《序意》一篇,共一百六十篇[3]

視頻

仲秋紀·論威 相關視頻

大秦賦:耗時六年,呂不韋的《呂氏春秋》終於完成了
大秦王朝之呂氏春秋

參考文獻

  1. 秦國丞相呂不韋《呂氏春秋》,搜狐,2018-10-17
  2. 治國通論-法家治國思想 ,豆丁網, 2017-11-06
  3. 呂氏春秋的作者,解歷史, 20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