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企業國際經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企業國際經營是一個名詞,屬於特定的專用術語。

世界三大漢語詞典分別是中國大陸的《 漢語大詞典[1]》(共13冊,5.6萬詞條,37萬單詞)、中國台灣的《 中文大辭典 》(共10冊,5萬詞條,40萬單詞)以及日本的《 大漢和辭典 》(共13冊,4.9萬詞條,40萬單詞)。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文字[2],它已有六千年左右的歷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名詞解釋

企業國際經營是指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跨越本國國界的範圍,在全球範圍內進行投資設廠,銷售產品,開展貿易以取得一定的收益。企業國際經營是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企業國際經營超越國界,各國的政治、法律、經濟及社會文化諸方面皆存在着一系列差異,所以,國際經營比國內經營涉及的因素更為複雜多變,比國內貿易的內涵更為廣泛。

企業國際經營的模式

1.出口進入模式

企業在剛剛進入國際市場時,不僅對國際市場環境陌生,且無國際經營經驗。而對錯綜複雜,競爭激烈,瞬息萬變的國際市場,最擔憂的就是自己企業在國際競爭中的競爭能力。作為新手的涉外企業最關注的是如何減少國際市場上的政治風險和經營風險。因此,出口對它們來說,應是最佳的進入模式。

出口可分為間接出口和直接出口兩種。間接出口的基本特徵是通過中間商將國內生產商品出口到國際市場,企業沒有直接與外商建立聯繫。間接出口的優點是,開業費用小,風險小,而且不會影響目前的銷售創利。而且,企業可以藉助在國際市場上銷售的成功逐步增加出口,並進入

新的目標市場,可見,商品出口是獲得國際經驗的有效途徑,順着這條途徑,企業將開始考察直接出口模式,並逐步向直接出口轉化。

直接出口要求企業直接處理自己的出口業務,而間接出口則廠商不可能有自己的進入國際市場戰略。因此,直接出口的優點在於企業對國外營銷規劃有一定的控制權(如經銷渠道的選擇、定價、促銷戰略的制訂實施),能直接從目標市場獲得更多的信息反饋,可以更好地對本企業的商標、專利、信譽等無產形產權實行保護。但是,與間接出口相比較,其開辦費用高,投資和風險較大。

採用直接出口進入模式的企業,仍沒有在國外建立永久性的機構,企業只是派遣「巡迴大使」實地了解市場,企業內部設置了專門機構或進出口部門處理外貿業務。

下面是兩個進入國際市場的案例:

(1)日本小汽車進入美國市場,這一進入實例很典型。日本的小型和超小型汽車進入美國市場絕非偶然。這種車的設計實際上是針對美國市場的需求的,它的突出策略是價格特別便宜,這就使他們能賴以贏得市場地位。在業務的做法上,日本為美國創立密集而有效的銷售網絡,投入了大量資金,就是使所有經營進口日本車的企業都獲得厚利,在取得一定的成效後,轉而在廣告和各種宣傳推廣方面投資,取得了突出的銷售實績。

(2)日本索尼公司接受品牌進入美國市場。索尼彩色電視機靠的也是低價,再加上接受ZENITH公司品牌。ZENITH為美國名牌,索尼開始時忍受非常苛刻的交易條件,在產品進入市場贏得信譽和市場地位後,在後續業務上,逐漸擴大了SONY牌的銷量,終於達到占領市場的目的。

2.許可合同進入模式:

許可合同貿易也是國際經營的一種簡單模式。廣義而言,國際許可合同包括本國企業(許可方)為取得使用費或其他形式的付款允許外國企業

(被許可方)獲得其各種無形財產的使用權(如專利、商標、公司名稱、商業秘密等)的契約的安排。

企業出於不同的原因與外國企業簽訂許可合同,一是從本國已收回成本的技術中獲得附加的收入;二是用於攝取外國企業的成果,即「交叉許可」;三是為便利目標國家的外匯管制紅利支付時能匯回收入,而與本企業控制的海外子公司簽訂形式上的許可合同;四是為保護專利和商標的在國外免遭不使用的損失或可能的侵權,等等。

一般情況下,企業與獨立的外國企業簽訂許可合同是作為一種進入模式,以能滲入外國市場。運用這種方式進入國際市場風險很少,但對海外市場不能進行有效控制,未來擴展的彈性也較小。

國際間技術協議或許可合同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內容:

(1)序言或「有鑑於」部分。確定協議當事人以及所申請或授予的權利等。

(2)主題條款部分。確定名詞定義,所授予的權利範圍,以及當事雙方的主要義務。

(3)有關權利金部分。規定權利金計算方法,明確支付權利金的條件和基礎。

(4)其他必要條款。包括協議年限和解除,有關不可抗力、適用何國法律、仲裁等事項的規定,以及協議公證並向有關國家當局登記等。

許可合同作為進入模式的明顯長處是繞過了進口壁壘。由於壁壘會增加向目標市場出口的成本(如關稅)和限制了對目標市場出口數量(如配額進口),採用許可合同進入模式,企業只是轉移不受進口限制的無形產品和服務,而不直接出口商品。這樣,許可合同這種模式進入目標市場較為便利,在目標國家突然實施關稅或配額等壁壘使出口受阻,或因競爭過於激烈和高運輸費用使出口商無利可圖,或目標國家貨幣持續貶值等情況下,涉外企業都可考慮由出口商品轉向許可合同。許可合同的另一個長處是其政治風險比直接投資小。因為許多國家偏向於許可合同作為獲取技術途徑,而不是外國投資,另一方面,東道國採用沒收措施與許可合同無妨,因為許可方在目標國家沒有實物財產,至多損失許可收入。

許可合同模式進入的缺陷:①企業必須擁有外國潛在用戶感興趣的專利、商標或商業秘密,才有採用許可合同作為進入模式。②許可方失去對目標市場的營銷規劃和方案的控制。即使許可方選中了被許可方,他仍依賴於被許可方的市場經營,但他無法迫使被許可方更好地經營,除非合同條款允許終止許可合同。③許可合同所得到的絕對收入量與直接投資或商品出口相比較小。提成費率一般受多種因素的限制,如許可合同的慣例、行業習慣、競爭狀況及東道國政府的影響等。當今的提成費很少超過5%,而且受期限的限制,許可協議的期限一般為5至10年。不過許可合同的絕對收入量並不是在所有情況下都小,必須將它與許可合同的低風險相衡量。

斯拜爾丁公司正積極嘗試將公司名稱的使用權賣給美國和外國製造廠商。20世紀70年代初期該公司的出口由於進口限制被迫停頓,公司轉而與日本10 家許可方簽訂了協議,現在這10家被許可方每年獲得2.45億美元的收入,給斯拜爾丁公司一年帶來100多萬美元的收入,這些企業大多製造期拜爾丁公司在美國生產的運動器材系列產品。在日本獲得經驗促使該公司在美國簽訂許可合同。並隨着被許可方的增多,斯拜爾丁公司準備着手一項廣告運動,藉以在世界市場進一步擴大斯拜爾丁這個名字的知名度。

3.其他契約進入模式

其他契約安排又稱股權合同,是國際化企業在股權投資和人事參與之外所採取的另一種手段。企業以承包商、經理商、經營管理和技術人員的身份,通過承包工程、經營管理、技術諮詢等形式,取得利潤和產品,開闢新的市場。這種進入模式不要股份投資,財務風險較小。聯合國跨國公司中心在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合同安排的性質基本上是「直接投資的代替物」。下面是主要的幾種合同安排:

(1)契約製造業務。

契約製造業務是許可合同進入模式和投資進入模式的交叉。涉外企業在外國目標市場尋找獨立製造廠商的產品,然後在該國目標市場或別的國家銷售該產品,即利用外國當地廠商現有設施,生產所規定的產品。涉外企業一般向其廠商轉讓技術及技術協助,並保留產品營銷的責任。

契約製造業務主要的優點在於它要求財政和管理資源投入量小,使企業能迅速進入目標市場,避免了當地所有權問題,並且與標準的許可業務不同,涉外企業仍然控制營銷和售後服務。其不足之處是在當地找到合適的製造廠商十分困難,並有可能面臨創造未來競爭者的風險。

(2)交鑰匙合同。

交鑰匙承包合同指國際化企業為東道國建設一個項目,承擔全部設計、建造、安裝等,並有義務使該項目能順利投產或使用,然後將整個項目移交當地管理。承建企業還有義務在交付項目之後提供管理、訓練、技術援助等,稱為「交鑰匙另加」。

由於每個項目都有其獨特性,實際上不可能讓交鑰匙合同標準化。雙方的洽商往往十分複雜,需花費很多洽商費用及洽商時間,並需法律協助。承建企業應當確保在合同中清楚地規定項目工廠和設備、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不可抗力以及違約的定義及其法律後果、解決競爭的程序。許多交鑰匙合同是與東道國政府簽訂的,這使得它們很容易遭受政治風險,例如撤約、強制性再洽商和任意要求銀行擔保。因此,涉外企業在考慮採用這種方式時,要估計總的政局穩定等風險。

(3)管理合同。

管理合同是指某國一個企業以合同形式給予另一國家某涉外企業的日常經營的權利。一般而言,這類合同不授權該涉外企業作出新的資本投資、決策紅利分配方針等基礎管理或政策,或更改所有權安排,管理只局限於日常經營活動。以前國際間管理才能的轉移要靠對外投資來達到,但由於許多國家對於外國人擁有企業所有權多有疑慮,而加以各種干預,因此,這種合同彌補了這點不足。

管理合同提供低風險進入外國目標市場的途徑,但從市場進入戰略方面看,這種方式不可取,因為它不能為企業產品建立長期市場地位。其他不足之處包括洽商時間長,占用短期的管理精英。但若與其他方式相結合,管理合同有時能夠創造雙方都希望的「一攬子」許可業務。

另外還有國際分包合同、勞務輸出合同等等方式。

4.合資經營進入模式

國際化企業與當地私營或國營企業分享位於目標國家企業的所有權,分擔資本和其它資源,並共同管理,共擔風險、共享利潤的作法稱為合資經營。

發展中國家的政府禁止和阻止獨資經營進入是合資經營進入模式產生的最主要原因。一般而言,合資經營是由東道國政府指定的進入模式,而不是商業政策的產物。不過,合資經營進入模式有利於分散各種與政治、經營、市場有關的風險,並使企業的組織結構和競爭行為發生有意義的變化。在一個高度競爭和不確定的環境中,這種進入模式無疑是具有吸引力的。例如,西方發達國家由於考慮到政治制度不同,在害怕中國政策多變的心理下,往往傾向於對中國採用合資經營進入模式。另外,對一些中小企業來說,面對飛速變化的技術和所需的大量投資,合資經營也是增強競爭地位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合資經營的優點在於,利用當地資本,可減少外國投資者的投資額和風險;並可利用當地資本的關於東道國環境和商業實務的知識,以及與當地的供貨商、顧客、銀行和政府官員的聯繫;管理、生產和營銷技能;在當地的信譽及其他資源。更為重要的是可利用當地合伙人關於當地環境的知識和在此環境中的應變能力。一些國家允許、歡迎外商獨資經營,也仍有一些外國公司選擇合資經營進入,原因就在此。合資經營進入模式對於在國外沒有獨立經驗的公司有吸引力,其原因也在此。

合資經營進入模式的缺陷:①合資經營會在諸如社會文化差異、零部件來源、轉移價格、市場分配、產品定價、年金控制、研究和開發及管理

方式等方面發生問題。例如美國和韓國之間的合資經營的企業經常為盈利問題發生意見分歧。一般而言,韓國希望將盈利重新投資於合資企業,但美國合夥方一般要求立即分紅。合夥雙方對合同含義理解不同。一位美國負責人說:「我們看來是長時間洽商的終結之時,朝鮮人卻認為是長期關係的開端。」

②國際化企業對合資企業的控制權小於獨資企業,特別是持股較小時。因此,如果當地合伙人的利益與外國投資商的利益相衝突,則合資經營會使外國投資商的戰略規劃落空。為了維持合資企業的生存,外國投資商不得不遷就當地合伙人的利益。因此,合資經營進入成功的最關鍵因素是選擇一家合資企業的目標與觀點一致的合伙人。

5.直接投資進入模式

對外直接投資是指直接參與國外被投資企業的投資活動,即投資者對國外企業不僅擁有所有權,而且對國外企業的經營活動擁有實際的控制權。跨國公司是對外直接投資的典型。

一般來說,國際化企業向外投資有三種類型:①是出口導向投資,即利用較低的勞動成本打入國外市場。例如美國、西歐、日本的電子公司投資於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組裝電子產品,然後出口到國外市場。②市場開發投資,即投資外國是為了在未來的潛在市場取得立足點。這種投資短期收益甚微,主要期望長遠利益。③進口替代投資,即基本上由政府發起,以達到經濟發展的自給自足,由於市場保護和東道國政府的補貼,這類投資盈利率較高。直接投資有兩種

基本方式:即收購原有企業和創建新企業。收購是國際化企業購買東道國的現有企業的股權從而接管該企業。創建是建立新的工廠,或對其實際資產進行投資。收購原企業只是改變一家工廠的所有者,它具有利於迅速進入市場,有利於國際化公司多樣化經營,有利於管理等等優點,但也存在很多諸如價值評估困難、組織控制的問題多等等缺點,失敗率也較高,而創建新企業會導致生產能力、產品和就業的增長,但有大量

的籌建工作,周期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

企業在外國投資不外乎三個原因:獲得原材料;降低成本和滲入當地市場。但出於第三個原因對外投資的企業占絕大多數。他們的目的是通過在目標國家設立生產基地滲入目標市場,把對外直接投資當成一種進入模式。

投資進入模式較其他進入模式之優點包括:①在當地投資生產能降低對外國目標市場的供貨成本,因為它節省運費和關稅,或由於投入要素的勞力、資源價格便宜。② 創造營銷優勢,與在本國生產相比,在當地生產更有機會根據當地需要偏好和購買力調整產品。③可以更迅速可靠地向中間商和顧客發貨,提供更好的售後服務,並可藉助子公司的營銷力量直接經銷,具有當地公司形象。

與其他進入模式相比,投資需大量的資金、管理和企業的其他資源。這種高資源投入意味着風險也大,而且由於投資進入在當地的成功取決於許多政治、社會文化因素和市場因素,它比其他進入模式所面臨的風險範圍更廣。

總之,對外直接投資,發展國際生產,以提高國際競爭能力,這是涉外企業成熟的標誌。

索尼公司在美國直接投資的例子,能說明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優勢及不足。

索尼公司在20世紀60年代戲劇性地進入美國市場後,從此在世界範圍內建立了在東京嚴密控制下的大量零售業和完全從屬的子公司。早在1962年索尼公司在美國建立索尼工廠以前,另外一家日本公司就曾決定在美國建廠。但索尼的主管盛田認為這樣做為時尚早;雖然日本工資正在不斷提高,但和美國的工資比起來還是有限的,另外,當時雖然貨運沒有限制,但主要問題是索尼當時還沒有銷售能力來從事這項商業冒險,同時他們還沒有充分打開市場,那家公司相信他們應先建廠,然後再建立他們的市場,但它沒能成功,而且工廠也倒閉了。

60年代末,索尼在單槍三束彩色電視上的巨大成功,給它在美國的銷售業以有力的促進。索尼美國公司已經到了必須發展壯大的關鍵時刻。日本產品大量地流入美國,加上日本政府的嚴格進口限制,已經導致了可能給索尼造成嚴重問題的貿易不平衡。而美國在70年代初因強烈的反日情緒帶來了對傾銷日貨的指控和一項包括索尼在內的反傾銷決定。

盛田開始一個緊張的「美國化」計劃,使出兩個殺手鐧,一是讓美國人成為索尼的股東,二是在美國建廠讓美國人在廠里工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