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家理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企業家理論是個專用術語。
隨着社會制度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中國的漢字也在不斷演化着,從最初的甲骨文[1]漸漸發展到了小篆[2],後來文化進一步發展後,才出現了」漢字」這種說法。
名詞解釋
從18世紀30年代康替龍提出企業家概念以後的200年間,經薩伊到馬歇爾,歷經企業家理論早期發展的三個階段。熊彼特對職業企業家範疇和功能的界定,為把企業家理論納入現代企業理論奠定了理論前提。現代企業理論的最新發展,特別是契約理論、激勵理論的推進幾乎都是以企業家理論為出發點,企業家的激勵約束問題與企業的性質和類型、企業的治理結構、企業的資本結構等這些現代企業理論所考察的基本問題密切相關,現代企業家理論已成為現代企業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企業家這個詞,從16世紀誕生的那一刻起,就被賦予了冒險者的身份。而在這之後到現在的若干個世紀裡,企業家先後被賦予了經營者、資本家、經理、革新者等身份。這些身份的賦予,反映了在時代更替,生產力發展,制度變遷的漫長歷史中,人們對企業家問題的不斷思索。但是,在這段歷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作為社會化生產的先行者和執行者,企業家這一路走得並不順利,企業家理論的發展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從企業家這個名詞的誕生,到企業家在經濟實踐中地位的確立;從經濟學理論中偶爾對企業家的提及,到系統的企業家理論的形成,企業家和企業家理論經歷了幾個世紀的風雨。
自1776年亞當·斯密發表《國富論》,西方經濟學正式進入古典經濟學發展時期以來,無論是從企業家的職能和基本模式角度研究和解釋企業家概念的古典經濟學,還是從創新、決策、人力資本角度構建企業家研究模式,研究企業家特質的新古典經濟學,都是就企業家發展的實踐加以研究。直到1937年科斯發表的經典論文《企業的性質》,不僅奠定了現代企業理論的基礎,也成為企業家理論探討上重要里程碑。他所開創的契約理論,不僅成為現代企業理論的主流,也奠定了企業家問題在理論上進行研究的基礎,為企業家理論和現實實踐的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在經濟思想史上,給予企業家以重要地位的是約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熊彼特因此而成為企業家理論的代表人物。他發現許多企業沒有系統的書面戰略,而是靠企業家個人的諸如直覺、判斷、智慧、經驗和洞察力等素質,來預見企業未來的發展,並通過他的價值觀、權力和意志來約束企業的發展。戰略是一個企業家對企業未來圖景的洞察過程,其核心概念是遠見。他認為,解釋企業發展的因素,不是企業為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目標而進行的企業行為,而是企業應對即將變化的環境的戰略意圖。這種戰略意圖,就是企業應付不斷變化的經濟和社會形勢而做出的努力,它是企業培養的一種能夠「在正從其腳下溜走的大地上站穩腳跟」的能力。在熊彼特看來,企業家是企業發展的發動機,正是企業家帶領企業實現着「創造性破壞」。企業家的功能不在於去尋找初始資本,也不是去開發新產品,他最核心的功能在於提供一種經營思想。這種經營思想經與企業資源結合後,將使企業創造巨大利潤。企業家可以在不增加任何現有有形生產要素的情況下,通過引入一種「新的生產組合」,使得企業現有生產要素更加合理和更加有效地得到利用,從而創造出超額利潤。熊彼特指出,「新的生產組合」包括「新項目的開發和用新辦法開展原有的項目」,這是企業得以發展的關鍵。另外,熊彼特還認為,雖然企業的創建者在一開始領導着他的企業,推動了企業最初的發展。但是,一旦停止了創新活動,他也就不再發揮企業家的功能了。可以說企業家在企業發展中最核心的功能就是創新,企業發展的最本質特徵也是創新。
彼得·德魯克承繼並發揚了熊彼特的觀點。他提出企業家精神中最主要的是創新,進而把企業家的領導能力與管理等同起來,認為「企業管理的核心內容,是企業家在經濟上的冒險行為,企業就是企業家工作的組織」。按照德魯克的觀點,企業家在企業發展過程中扮演三種角色:
①組織的奠基人(無論建立組織是否是一種創新行為;無論這名企業家是一名機會主義者,還是一名戰略家);
②自有企業的管理者;
③他人所擁有企業的創新型領導者。
學者科爾從企業家角色方面,理解企業家在企業發展中的作用。他將企業家分為四類:
①精於計算的發明家;
②靈感豐富的創新者;
③過於樂觀的企業創建人;
④實力雄厚企業的締造者。
阿瑟·寇爾從社會學的角度,提升了企業家的職能。他指出作為一個真正的企業家,他不僅能夠通過創新來為經濟單位創造財富,從而扮演一個成功的經濟角色;更重要的是,他能夠通過與非經濟機構,如慈善機構、教育機構及文化機構之間,建立積極的互動關係來扮演一個成功的道德角色。
美國哈佛大學的著名心理學家麥克萊蘭(David Mc Clelland),對企業家特質進行了大量研究。他和他的同事經過實驗提出,人們在工作情境中有三種基本的動機和激勵需要。他們把這三種需要分為:對權力的需要(needforpower)、對歸屬的需要 (needforaffiliation)和對成就的需要(needforachievement)。這三種需要在現實生活中人們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只是各種需要的強弱程度因人而異。研究發現,企業家們顯示出很高的成就需要和較高的權力需要,他們具有強烈的成功欲和自我實現的心理需要,其成就欲一般高於普通人群。他們尋求挑戰性的工作,敢於承擔責任,渴望自己將從事的工作做得更完美更有成效。他們追求成功的行為,表現在創立企業並自主經營和敢於承擔並接受風險,他們的存在是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得以存在和發展的社會基礎。研究同時表明,成就欲與創業行為存在正相關關係,企業家們作為一個客觀存在的特殊社會群體,在創辦經營企業過程中,需要承擔經濟風險(投入資金)、職業風險(放棄穩定工作)和家庭風險(投入時間、精力),越是成功欲強烈的人越是願意承擔較高風險,這種對風險的態度和承受力,同時表現出企業家的另一種高度自信的個性特徵。
麥克爾·波特在《什麼是戰略》一文指出,制定或重建一個清晰的戰略是一項挑戰,它對由人構成的組織挑戰很大,因此要仰賴組織的領導者。「在許多企業,領導者已經退化到指揮運營效益和找生意的地步」,波特由此評論道。「然而,領導者的角色應該更廣也更重要。最高管理層不僅僅是各個職能部門的總管家,其核心人物是戰略。領導者必須制定準則,來決定企業應該如何對何種行業變化以及何種客戶需求做出反應,同時防止組織出現分心,並且保持企業的獨特性」。
企業家理論認為,市場不是由上帝、大自然或經濟力量所創造,而是由企業家所創造。成功的企業背後一定有一個偉大的企業家和一個極具凝聚力的企業家精神。「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企業家的作用對整個企業生死攸關。不是所有在領導崗位的都是企業家,不能創新的企業領導者只是一個企業工作者。有許多企業領導人,特別是有遠見的企業領導人,能憑藉超凡的個人能力來改變一個企業的現有處境,挽狂瀾於既倒,變劣勢為優勢,化優勢為勝勢。因此,組織需要依靠那些偉人來擺脫困境,向前發展。恰如郭士納之於IBM,韋爾奇之於GE,比爾·蓋茨之於微軟,葛洛夫之於英特爾,拉里·艾利森之於甲骨文,盛田昭夫之於索尼,施振榮之於Acer,柳傳志之於聯想,張瑞敏之于海爾……。對高科技企業來講,固然需要技術天才,然而,那些具有企業家精神的當家人和掌門人更不可或缺。他們有着清晰的願景,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不畏艱險,百折不撓,「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不放過任何創新的機會,既追求新奇而且又能使創新資本化」(德魯克對傑克·韋爾奇的評價)。
1.企業家
何為企業家(Entrepreneur),歷來有不同的見解。企業理論開創者之一法國經濟學家J·B·薩伊,最先對企業家作了定義:「把經濟資源從生產率較低、產量較小的領域,轉到生產率較高、產量更大的領域的人是企業家」。美國經濟學家黑爾斯的定義是,「所謂企業家,即那些能夠抓住經濟生活中的機遇,或能夠對經濟生活中發生的機會作出反應,通過創新為其本人和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從而使整個經濟體系發生變化的人。」
英國的經濟學家馬歇爾,在《經濟學原理》指出:「企業家們屬於敢於冒險和承擔風險的有高度技能的職業階層」;「企業家們總是以自己的創造力、洞察力和統帥力,發現和消除市場的不均衡,創造出更多的交易機會和效用,給企業的生產過程指明方向,是生產要素組織化。」
奧地利學派的柯茲納,在其著作《競爭與企業家精神》中將企業家定義為:「具有一般人所不具有的、能夠敏銳地發現市場獲利機會,具有洞察力的人」。美籍奧地利著名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在《經濟發展理論》指出:「企業家是實現創新、進行新組合的人,否則只能是管理者」。
英國經濟學家彭羅斯,把企業家的意義進行了提升:「企業家的事業心和對風險的態度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因為企業家的事業心包含承擔風險的意志,探索避免風險的熱情,是企業持續發展的動力,以及把對利潤的追求當成自己的偉大使命」。美國學者奈特,在其博士論文《風險不確定性和利潤》中認為,所謂企業家就是那些在極不確定的環境下,作出決策並必須自己承擔決策全部後果的人。他明確指出,企業家必然是「工商企業主」,而不是負責日常決策、領取薪水的經理。
當代美國經濟學家卡森,在《企業家:一個經濟理論》中對企業家定義的外延進行了拓寬:「企業家就是專門就稀缺資源的配置作出判斷性決策的人」。美國著名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認為:「企業家就是賦予資源以生產財富的能力的人。」日本學者Uiroshi Mannari認為,企業家是指「占有或取得企業資產並承擔經營風險、從事市場交易的主體。」
儘管如此眾多的企業家定義給人不確定感,但其共同性還是鮮明的,那就是企業家既敢於創新又勇於承擔風險;企業家既能創辦企業,又能經營好企業。更重要的是,企業家不是一個實體概念,而是一個職能概念。當大多數人提到企業家時,趨向於把企業家與小企業聯繫在一起。其實並非所有的小企業管理者都是企業家,許多小企業管理者並不進行創新,相當多的小企業管理者,不過是許多大型組織中保守的、循規蹈矩的縮影。企業家同樣可能存在於已經建立起來的大型組織中。GE的傑克·韋爾奇,就是大型組織卓越企業家的典範。
2.企業家精神
世界著名的管理諮詢公司埃森哲,曾在26個國家和地區與幾十萬名企業家交談。其中79%的企業領導認為,企業家精神對於企業的成功非常重要。全球最大科技顧問公司Accenture的研究報告也指出,在全球高級主管心目中,企業家精神是組織健康長壽的基因和要穴。正是企業家精神造就了二戰後日本經濟的奇蹟,引發了20餘年美國新經濟的興起。那麼,到底什麼是真正的企業家精神呢?
創新是企業家精神的靈魂。熊彼特關於企業家是從事「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的創新者觀點,凸顯了企業家精神的實質和特徵。一個企業最大的隱患,就是創新精神的消亡。一個企業,要麼增值,要麼就是在人力資源上報廢,創新必須成為企業家的本能。但創新不是 「天才的閃爍」,而是企業家艱苦工作的結果。創新是企業家活動的典型特徵,從產品創新到技術創新、市場創新、組織形式創新等等。創新精神的實質是「做不同的事,而不是將已經做過的事做得更好一些」。所以,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更象一名充滿激情的藝術家。
冒險是企業家精神的天性。坎迪隆(Richard Cantillion)和奈特(Frank Rnight)兩位經濟學家,將企業家精神與風險(risk)或不確定性(uncertainty)聯繫在一起。沒有甘冒風險和承擔風險的魄力,就不可能成為企業家。企業創新風險是二進制的,要麼成功,要麼失敗,只能對沖不能交易,企業家沒有別的第三條道路。在美國3M公司有一個很有價值的口號:「為了發現王子,你必須和無數個青蛙接吻」。「接吻青蛙」常常意味着冒險與失敗,但是「如果你不想犯錯誤,那麼什麼也別干」。同樣,對1939年在美國硅谷成立的惠普、1946年在日本東京成立的索尼、 1976年在台灣成立的Acer、1984年分別在中國北京、青島成立的聯想和海爾等眾多企業而言,雖然這些企業創始人的生長環境、成長背景和創業機緣各不相同,但無一例外都是在條件極不成熟和外部環境極不明晰的情況下,他們敢為人先,第一個跳出來吃螃蟹。
合作是企業家精神的精華。正如艾伯特·赫希曼所言:企業家在重大決策中實行集體行為而非個人行為。儘管偉大的企業家表面上常常是一個人的表演(One-ManShow),但真正的企業家其實是擅長合作的,而且這種合作精神需要擴展到企業的每個員工。企業家既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成為一個超人(superman),但企業家應努力成為蜘蛛人(spiderman),要有非常強的「結網」的能力和意識。西門子是一個例證,這家公司秉承員工為 「企業內部的企業家」的理念,開發員工的潛質。在這個過程中,經理人充當教練角色,讓員工進行合作,並為其合理的目標定位實施引導,同時給予足夠的施展空間,並及時予以鼓勵。西門子公司因此獲得令人羨慕的產品創新記錄和成長記錄。
敬業是企業家精神的動力。馬克斯·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寫到:「這種需要人們不停地工作的事業,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事實上,這是唯一可能的動機。但與此同時,從個人幸福的觀點來看,它表述了這類生活是如此的不合理:在生活中,一個人為了他的事業才生存,而不是為了他的生存才經營事業。」貨幣只是成功的標誌之一,對事業的忠誠和責任,才是企業家的「頂峰體驗」和不竭動力。
學習是企業家精神的關鍵。荀子曰:「學不可以已」。彼得·聖吉在其名著《第五項修煉》說到:「真正的學習,涉及人之所以為人此一意義的核心」。學習與智商相輔相成,以系統思考的角度來看,從企業家到整個企業必須是持續學習、全員學習、團隊學習和終生學習。日本企業的學習精神尤為可貴,他們向愛德華茲·戴明學習質量和品牌管理;向約琴夫·M·朱蘭學習組織生產;向彼得·德魯克學習市場營銷及管理。同樣,美國企業也在虛心學習,企業流程再造和扁平化組織,正是學習日本的團隊精神結出的碩果。
執著是企業家精神的本色。英特爾總裁葛洛夫有句名言:「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這意味着在遵循摩爾定律的信息時代,只有堅持不懈持續不斷地創新,以夸父追日般的執著,咬定青山不放鬆,才可能穩操勝券。在發生經濟危機時,資本家可以用腳投票,變賣股票退出企業,勞動者亦可以退出企業,然而企業家卻是唯一不能退出企業的人。正所謂「鍥而不捨,金石可鏤;鍥而舍之,朽木不折」。「在20世紀80年代諾基亞人涉足移動通訊,但到90年代初芬蘭出現嚴重經濟危機,諾基亞未能倖免遭到重創,公司股票市值縮水了50%。在此生死存亡關頭,公司非但沒有退卻,反而毅然決定變賣其他產業,集中公司全部的資源專攻移動通訊。堅韌執着的諾基亞成功了,如今諾基亞手機在世界市場占有率已達到35%。
誠信是企業家精神的基石。誠信是企業家的立身之本,企業家在修煉領導藝術的所有原則中,誠信是絕對不能妥協的原則。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更是信用經濟、誠信經濟。沒有誠信的商業社會,將充滿極大的道德風險,顯著抬高交易成本,造成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其實,凡勃倫在其名著《企業論》中早就指出:有遠見的企業家非常重視包括誠信在內的商譽。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弗利曼更是明確指出:「企業家只有一個責任,就是在符合遊戲規則下,運用生產資源從事利潤的活動。亦即須從事公開和自由的競爭,不能有欺瞞和詐欺。」
參考文獻
- ↑ 漢字小時候|一個文字,一段歷史,搜狐,2020-11-24
- ↑ 書法丨原來小篆是中國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由國家規定的標準漢字形態!,搜狐,2017-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