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是中國的一個專有術語。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1],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公元前10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漢字有着深厚的歷史底蘊。後來的演變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曆程,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2]變為象徵,複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

名詞解釋

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是指企業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不徵稅收入、免稅收入、各項扣除以及允許彌補的以前年度虧損後的餘額

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的確定以權責發生制為原則。應納稅所得額是企業所得稅的計稅依據。

企業所得稅,是對在我國境內內資企業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其他所得徵收的一種稅。企業所得稅的納稅人,是實行獨立核算的企業或組織。包括國有企業、集體企業、私營企業、聯營企業、股份制企業、有生產經營所得和其他所得的其他組織。

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方法

應納稅所得額有兩種計算方法:

直接計算法:

應納稅所得額=收入總額-不徵稅收入額-免稅收入額-各項扣除額-准予彌補的以前年度虧損額

間接計算法:

應納稅所得額=利潤總額+納稅調整項目金額

納稅人範圍比公司所得稅大。企業所得稅納稅人即所有實行獨立經濟核算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內資企業或其他組織,包括以下6類:

(1)國有企業;

(2)集體企業;

(3)私營企業;

(4)聯營企業;

(5)股份制企業;

(6)有生產經營所得和其他所得的其他組織。

企業所得稅的徵稅對象是納稅人取得的所得。包括銷售貨物所得、提供勞務所得、轉讓財產所得、股息紅利所得、利息所得、租金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接受捐贈所得和其他所得。

按照規定,企業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其他所得,包括來源於中國境內、境外的所得。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