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伊麗莎白·蓋斯凱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伊麗莎白·蓋斯凱爾(畫像)原圖鏈接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伊麗莎白·蓋斯凱爾(Elizabeth Gaskell,1810年9月29日-1865年11月12日),英國小說家。[1]

簡介

英國小說家。原名伊麗莎白·克萊格雷恩·斯蒂文森。1810年9月29日生於倫敦唯一神教派牧師家庭,卒於1865年11月12日。幼年喪母,被寄養在柴郡納茨福德鎮的姨母家,併到鄰近的斯特拉特福德鎮上學。

1832年和曼徹斯特市的唯一神教派牧師威廉·蓋斯凱爾結婚。唯一的兒子不幸夭折在襁褓之中,為了排解痛苦,她開始嘗試寫作。第一部小說《瑪麗·巴頓》於1848年問世。

小說以英國當時的憲章運動和勞資衝突為背景,描寫了老工人約翰·巴頓及其女兒瑪麗的生活和命運,出版後引起公眾和文學界的注意。狄更斯對她頗為賞識,後來她的大多數作品都在狄更斯主辦的刊物上發表。

此後她陸續創作了《克蘭福德》、《露絲》、《北與南》、《西爾維亞的戀人》及《妻子和女兒》等長篇小說。其中《北與南》通過對男女主人公的刻畫,將工業發達的北方與田園風情尚存的南方對比,深入地表現了19世紀工業化所引起的諸多變化和衝突(包括信仰危機和價值觀衝突),與《瑪麗·巴頓》有相通之處,體現了作者對社會問題的洞察,對勞動大眾的同情,以及她促進社會的不同階級、不同方面的相互了解並和解的意願。

克蘭福德》和《妻子與女兒》等以狹隘、寧靜、和睦的鄉村小鎮生活為題材(其原型為作者熟悉的納茨福德鎮),着重地描寫了女性經驗。蓋斯凱爾夫人善於觀察、捕捉並描寫在不同社會處境中的人們的言行舉止,並在戲劇性衝突中展開情節。《克蘭福德》一書筆調尤為詼諧親切,人物栩栩如生,有的讀者把它視為作者的最佳作品。此外她還寫了不少生動溫馨的中短篇小說,如《表親菲莉斯》。

蓋斯凱爾夫人成名後和當時許多文學家有聯繫。她撰寫的《夏洛蒂·勃朗特傳》是有關這位作家傳記中的第一部,也是最負盛名的一部。她生前與勃朗特姐妹和喬治·艾略特等齊名,後來長期受到忽視。

近年來隨着西方女權主義和某些注重社會歷史文化背景的文學、文化批評的興起,她的許多小說,特別是《瑪麗·巴頓》,重新引起了人們的興趣和注意。

作品一覽

小說

瑪麗巴頓》(Mary Barton) (1848) Cranford (1851-3) Ruth (1853) 《南方與北方》(North and South) (1854-5) Sylvia's Lovers (1863) Cousin Phillis (1864) 《妻子與女兒》(Wives and Daughters) (1865)

作品集

The Moorland Cottage (1850) The Old Nurse's Story (1852) Lizzie Leigh (1855) My Lady Ludlow (1859) Round the Sofa (1859) Lois the Witch (1861) A Dark Night's Work (1863)

短篇 (未結集)

The Squire's Story (1853) Half a Life-time Ago (1855) An Accursed Race (1855) The Manchester Marriage (1858), "A House to Let"的一章, 與查爾斯·狄更斯、Wilkie Collins, 及Adelaide Anne Procter合作完成。 The Half-brothers (1859) The Grey Woman (1861) Christmas Storms and Sunshine

視頻

伊麗莎白·蓋斯凱爾 相關視頻

克蘭弗德 片花
查爾斯·狄更斯——19世紀英國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