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伊斯坦布爾(奧爾罕·帕慕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下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這是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奧爾罕·帕慕克的自傳性作品。

《伊斯坦布爾》書寫的既是一部個人的歷史,更是這座城市的憂傷。

對帕慕克而言,伊斯坦布爾一直是一座充滿帝國遺蹟的城市。這個城市特有的「呼愁」,早已滲入少年帕慕克的身體和靈魂之中。如今作為作家的帕慕克,以其獨特的歷史感與善於描寫的傑出天分,重訪家族秘史,發掘舊地往事的脈絡,拼貼出當代伊斯坦布爾的城市生活。跟隨他的成長記憶,我們可以目睹他個人失落的美好時光,認識傳統和現代並存的城市歷史,感受土耳其文明的感傷。


作者簡介

費利特·奧爾罕·帕慕克(Ferit Orhan Pamuk),土耳其當代最著名的小說家,西方文學評論家將他與馬塞爾普魯斯特、托馬斯曼、卡爾維諾、博爾赫斯、安伯托艾柯等相提並論,稱他為當代歐洲最核心的三位文學家之一。1952年6月7日,帕穆克生於伊斯坦布爾。 1998年《我的名字叫紅》出版,該作品獲得2003年國際IMPAC都柏林文學獎,同時還贏得了法國文藝獎和意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2006年,帕慕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2017年,獲頒布達佩斯大獎。 文學思想 帕慕克的文學思想:通過憂傷、呼愁探討,揭示土耳其國家、民族和個人的命運。 帕慕克的作品一直圍繞着闡釋和揭示土耳其人尷尬的文化身份這一主題而展開,作品不僅描繪了伊斯坦布的憂傷與呼愁,而且反映了文明之間的衝突和融合,形成了一種嚴肅的智性思考,處處洋溢着伊斯蘭文化的底蘊。他的創作描述了土耳其這個充滿異國情調的國家和歷史文化,同時以小說的形式尖銳地指出了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和本民族個體特徵日益消融的當下,第三世界國家面臨着文化的邊緣化以及對自己文化身份的迷失與追尋,面臨着每個國家和民族所謂的本土性和世界性問題。奧爾罕帕慕克

內容預覽

從很小的時候開始,我便相信我的世界存在一些我看不見的東西:在伊斯坦布爾街頭的某個地方,在一棟跟我們家相似的房子裡,住着另一個奧爾罕,幾乎是我的孿生兄弟,甚至我的分身。我記不得這想法是從哪兒來或怎麼來的。肯定是來自錯綜複雜的謠傳、誤解、幻想和恐懼當中。然而從我能記憶以來,我對自己的幽靈分身所懷有的感覺就很明確。 我五歲的時候被送到另一棟房子住一小段時間。那時我父母幾番波折的分居結束,兩人安排在巴黎見面,大家決定讓哥哥和我待在伊斯坦布爾,分住不同地區。我哥哥跟祖母住在位於尼尚坦石的家族聚居的帕慕克公寓。我則被送往奇哈格的姑媽家。在這戶善待我的人家中,牆上掛有一幅兒童相片。姑媽或姑父有時會指着他,笑着對我說:「看! ……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