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格納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伊格納修(約公元30年-公元110年),外文名:Ignatius,使徒後時代的基督徒領袖之一,第一個稱基督教會為「大公教會」者,相傳曾接受使徒約翰直接的教導,是最古老的教會之一安提阿教會的主教(使徒之後的第二任主教)。
「基督徒」一詞多次出現在《新約聖經[1]》的書信部分,例如在《使徒行傳》第11章第26節、第26章第28節與《彼得前書》第4章第16節:從安提阿的教會聚集起首,他們被稱為基督徒;及後,希律亞基帕曾對保羅表示,「保羅少許的說話,便叫亞基帕作基督徒嗎!」。《彼得前書》里,彼得把「基督徒」與「受苦」連在一起,也指出「基督徒受苦,不是羞恥,而是榮耀上帝的事[2]」。
簡介
伊格納修被羅馬帝國皇帝投入野獸的籠中而殉道,死前深感能為主殉道為榮。他在在被押往羅馬殉教途中寫了七封書信給小亞細亞和羅馬的教會,四封寫於士每拿,三封寫於特羅亞。透過這七封信,我們可以看見當時教會的情形,是現今了解2世紀初基督教會的著名重要資料。
伊格納修主張主教獨裁,因為這樣能避免教會分裂,基於當時諾斯底主義與孟他努主義兩種思想興起於教會中間。而他自己既是安提阿教會的獨裁監督,所以他設法提高以弗所、馬內夏、他拉勒、羅馬、非拉鐵非、士每拿教會監督的權位。因此透過監督專權可以讓教會更有向心力並且防止教會免於異端的滲透。他曾在士每拿書信中寫到『要免除分裂,因分裂是萬惡之源。你們都要順服監督(主教)正如耶穌基督順服上帝,正如長老順服使徒,又要尊敬執事。』
伊格那丟與朋友波利卡普(Polycarp)同為使徒約翰的門徒,同為羅馬皇帝圖拉真在位時期最有權威的教父,伊氏自己就擔任敘利亞安提阿教會的主教有40年之久。他的個性與對於信仰有極高的熱誠,並且具有使徒的品格。因此具有極高的聲譽 。他的言論和主張,主要為對於晚餐(主餐)、浸禮及教會組織都有清楚的主張,對後世有極大的影響。
殉道
大約在公元107年,年邁的安提阿主教伊格納修被羅馬當局判處死刑。其時,羅馬正在籌備一場慶祝軍事勝利的規模宏大的慶祝活動,因此,伊格納修被押往羅馬,他的殉道被用來娛樂大眾。不過對於伊格納修的被捕和受審,我們一無所知,也不知道是誰控告了他。我們可以從他生前的書信中清楚地看到,安提阿有一些派系鬥爭,這位年邁的主教堅決反對被他視為異端的那些人。但是我們並不清楚控告他的是異教徒,還是因信仰分歧而想要除掉他的基督徒。總而言之,伊格納修因某種原因被捕、被審判,並被判處在羅馬執行死刑。
在前往羅馬的途中,伊格納修和押送他的士兵路過了小亞細亞。小亞細亞的許多基督徒前來探望他,而伊格納修也可以接見他們,與他們談話。他甚至可以讓一個與他在一起的文書代寫他口述的書信。伊格納修的七封書信就是這幾次探視的結果。他接待了馬格內西亞(Magnesia)教會的主教、兩位長老和一位執事。特拉萊斯(Tralles)派來主教波利比烏斯(Polybius)。以弗所派來以主教阿尼西母(Onesimus)為首的代表團。伊格納修在士每拿(Smyrna)分別給這些教會寫了書信。後來,他在特羅亞(Troas)又寫了三封信:一封寫給士每拿的教會,一封寫給士每拿教會的主教波利卡普(Polycarp),第三封寫給非拉鐵非的教會。
伊格納修不知怎麼聽說,羅馬的基督徒正在想辦法救他免於死亡。他並不贊成此舉。他準備以血見證自己的信仰,羅馬基督徒想要救他的任何舉動都將成為他實現自己目標的障礙。因此,他寫信給他們說:「我擔心,你們的善意會對我有害。你們可能會實現自己的計劃。但是,如果你們不顧及我的請求,我將很難到上帝那裡去。」伊格納修接着說,他的目的是效法自己的上帝耶穌基督的受難。隨着他面臨最終殉道,伊格納修相信,自己開始做門徒了;因此,他希望從羅馬基督徒那裡得到的,只是他們的禱告,而不是救他免死,而這樣,他就可以擁有面對每一次試煉的力量:「……因此,我不僅能被稱為基督徒,也表現得像基督徒……我的愛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我不再迷戀可朽壞的食物……而是渴望品嘗上帝的糧,就是耶穌基督的身體……我渴望喝到他的血,那是永恆的酒……當我受苦時,我將在耶穌基督里得自由,與他一同在自由中復活……我是上帝的麥子,被野獸的利齒碾碎,因此,我可以被作為基督的純潔之餅獻上。」
伊格納修隨後被帶到當時的皇帝圖拉真。他在圖拉真面前,當面指責皇帝所信的是魔鬼。並稱自己為胸中有基督的人,更是對基督清楚的詮釋「其實只有一位創造天地海和其中萬物的神,只有一位耶穌基督,祂是神的獨生子,祂的國是我所熱切渴望的」。「指的就是在十字架上,擔當我們的罪,並且使凡接待祂在心中者,都能把撒但的欺騙和惡意踐踏在腳下的那一位」。最後他激怒了他雅努,被扔給飢餓兇猛野獸吃。那些獅子老虎瞬間就將他撕裂吞吃。
哲學與思想
雖然伊格那修自認為自己靈性的理解與使徒約翰有相當的差距,但他認為他有聖靈所賜的「先知」 的思賜。在押解途中,到了波利卡普那裡。伊格那丟將一些的屬靈的恩賜分賜給波利卡普,並請波利卡普為他禱告,希望「使即將離世的他,能顯現在基督的面前」,因此在亞細亞地區各地的監督、長老、執事都來見他,希望能聽伊格那丟的教訓及禱告,並希望他能分賜屬靈恩賜。他雖然喜歡發表較為偏激的主張,但他主張教會的合一,並且也主張每個會眾由一個主教來主持,為了防止教會的分裂,也確保信仰的正統。所以伊氏認為自己是安提阿教會的獨裁監督,因此他也極力提升以弗所、馬內夏、他拉勒、非拉鐵非、及士每拿各教會監督的職權。因為他認為分裂乃是萬惡之根,所以要「順服監督,正如耶穌順服上帝一樣」。雖然獨裁的監督制度,和現在的主教區不一樣,但已有一此的雛型制度。雖然當時還沒有所謂使徒統緒,但伊格那丟在維護信仰的純正上相當注重。
教會中開始稱為大公教會(Holy Catholic Church),就是從伊氏開始。伊氏宣稱「基督在那裡,天主教會也在那裡」。在整個教會中,不論是天主教、更正教或者東正教,這句話都非常重要。但各教會中亦有不同詮釋。
在晚餐(聖餐)的主張中,基本上,他認為「是長生不死的藥,叫我們領受了可得不死,而且永遠活者」,並且認為可以藉此晚餐團結教會,並且可以令大家重視耶穌的道成肉身。
浸禮在110至117年時,伊格那丟主張「除主教以外,別人的施浸或舉行的愛筵,都是不合法的」,主要是為了教會的合一為出發點。
基督論,在伊格那丟的書信中,已有很深的表達,對基督的舍己犧牲不啻是流「上帝的血」。他向羅馬教會問安時,他已經用,奉「我們的上帝耶穌基督」,但並沒有將耶穌基督完全與上帝看為同一,因「按着肉體說,他真是屬乎大衛的後裔;但就屬神的意志與能力言,他是上帝的兒子。」。所以他是反對幻影派(Docetist)的。在於創作思想中最偉大的是,「上帝借着人身顯現於世,為要啟示出一種新的人類」。在基督以前,世界是掌握在魔鬼和陰間死亡的權柄之下,但因着基督的降世,絡我們人類帶來了一個永遠的生命。 從約翰與伊格那修的著述了解,得救就得着生命,也就是說,從有罪,有死的生命中,變為永遠快樂不死的生命,這種思想是來自於保羅的教導。這種得救的概念,後來由敘利亞及小亞細亞學派介紹,在當時的希臘語教會。
參考文獻
- ↑ 《文學回憶錄》聽與讀 | 第五講:新舊約的故事和涵義 ,搜狐,2017-04-14
- ↑ 基督教歷史,搜狐,2021-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