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伊莎白柯魯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伊莎白·柯魯克(Isabel Crook,1915年-),加拿大人,出生於四川成都,畢業於多倫多大學,中國「友誼勳章」獲得者,著名國際友人,國際共產主義戰士、教育家、新中國英語教學園地的拓荒人。

伊莎白在20世紀30年代從加拿大返回中國,開始在中國進行社會調查,親歷了中國農村的生活,見證了在中國革命時期,中國農村的歷史變革,最後留在中國,任教於北京外國語學院,為中國培養外語人才,將畢生獻給了中國的革命和教育事業。[1]


伊莎白·柯魯克

中文名:伊莎白·柯魯克 外文名:Isabel Crook

出生日期:1915年 出生地:四川成都 國籍:加拿大人 畢業院校:加拿大多倫多大學 榮譽紀錄:友誼勳章

人物經歷

1915年,伊莎白出生在四川成都。父親饒和美(HomerG.Brown)和母親饒珍芳(MurielJ.Hockey)都是加拿大傳教士。

在20世紀30年代從加拿大返回中國,開始在中國進行社會調查,親歷了中國農村的生活,見證了在中國革命時期,中國農村的歷史變革,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土地革命和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時期,最後留在中國,任教於北京外國語學院,為中國培養外語人才,將畢生獻給了中國的革命和教育事業。此時,她遇到來華的戴維·柯魯克。伊莎白與柯魯克最終走到一起,結為情投意合的伴侶。

1947年12月,柯魯克和伊莎白以國際觀察員的身份來到河北省武安市石洞鄉十里店,觀察和採訪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土改複查和整黨運動的整個過程。他們以「解剖麻雀」的精神,在十里店住了6個月,與農民同甘共苦,真實地記錄下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一個重要階段。

1948年夏天,柯魯克夫婦告別了十里店村,前往石家莊西部一個叫做南海山的村子,那裡駐紮着由葉劍英、王炳南直接領導的外事學校。這所外事學校幾次移遷,幾次更名,終於發展成當今的北京外國語大學。而柯魯克夫婦成了新中國英語教學園地的拓荒人。

「文革」中,柯魯克夫婦也曾蒙冤。在二戰中做過情報工作的柯魯克被誣陷為「國際間諜」,在秦城監獄關押5年之久。伊莎白也被造反派隔離審查3年。18歲、16歲、14歲的三個兒子統統被安排到工廠接受教育。最終還是在周恩來總理的關懷下,他們全家才得以團聚。當時許多人猜想蒙冤受屈的柯魯克夫婦會借出國探親的機會從此離開中國,但他們回來了,繼續一如既往地為中國外語教育事業貢獻力量。

1959年,柯魯克夫婦合作撰寫的《十里店――中國一個村莊的革命》在英國倫敦出版。20年後,內容更為翔實的《十里店――中國一個村莊的群眾運動》在美國紐約問世。這兩部不可多得的歷史文獻,使西方人真實了解了中國的土改運動。

柯魯克夫婦1959年和1960年兩次回訪十里店,將採訪見聞寫成《陽邑公社的頭幾年》一書,於1966年在英國出版。1985年2月,夫婦倆第三次回訪十里店,將當地的缺水情況,向河北省和邯鄲地區人民政府反映,使村裡有了一眼深水井。

柯魯克夫婦與十里店淳樸的農民結下了深厚友誼,幾十年通信往來不斷。這種友誼一直延續到第二代,他們的三個兒子曾代表父母多次回訪,向當地小學捐資、贈送圖書。


人類學家與教育學家的雙重身份

1948年,外事學校(今北京外國語大學)開始籌備。建校之初,最難的是沒有教材,伊莎白和大衛便想方設法收集英文報刊,從新聞、文學、經濟等方面挑選範文。這使他們的教學一直有着非常貼近生活、內容實用的特點,也方便學生們學以致用。每至深夜,伊莎白和大衛的住所都會傳出打字機發出的聲音,他們正在抓緊時間給學生們編寫教材。由於全身心投入到教學當中,以至於《十里店》的英文版出版計劃,比原定時間整整推遲了10年。

最初伊莎白和大衛當老師時,還有一些西方人的習慣,想保留一些私人空間。大衛曾在住所的門上掛了「下午不會面」的告示,但很快就被中國學生的學習熱情打破。他們如饑似渴地學習,常常在一天中的任何時間,來到老師的住所詢問不懂的問題。這種學習熱情也深深感染了伊莎白和大衛。最終,大衛取下告示牌,讓學生們可以隨時都能找他們探討問題。

很多學生都非常喜歡大衛充滿詩意的英文誦讀,這讓他們在艱苦的環境裡也體會到學習英文的意境之美。有的學生回憶:「聽大衛老師講英國文學,就像話劇演員在朗誦莎士比亞戲劇中的台詞。」

在教學中,伊莎白則有一次無比驚險的經歷。因為教學用的話筒漏電,導致她在授課中觸電昏厥,經過校醫的緊急救護才醒過來。聽到大家關切的詢問後,她回復的第一句話竟是:「我沒事,還可以繼續上課。」

現在的北京外國語大學,早已是上萬師生的規模。在伊莎白和大衛的學生中,有章含之等知名翻譯家。學生們提起這對外籍老師,都對兩人嚴謹的治學欽佩不已。

2000年,大衛因病離開了這個世界。他生前立下的遺囑僅有四條內容:「第一,我的遺體能夠捐獻給醫療機構做醫學解剖或其他醫學研究;第二,如有追悼會,希望在北京外國語大學校內舉行,不要放葬禮的哀樂,請我的中國朋友為我放上一首中國革命歌曲;第三,我的三套完整藏書《世界和英國歷史》《猶太人》《西班牙反法西斯戰爭》捐給北京外國語大學圖書館的開放書架;第四,我希望墓志銘這樣介紹自己……」如今,鐫刻在北京外國語大學裡大衛塑像上的記錄,正是他遺囑中的最後一條:「大衛·柯魯克(1910-2000),英國人,猶太人,共產黨人,中國人民的朋友,1948年起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及其前身任教。」 大衛離世後,伊莎白在北京外國語大學住所的樓下花園裡,種下了一棵銀杏樹。銀杏樹是成都的市樹,遍布大街小巷。每到深秋,銀杏樹便會成為成都市一道最美麗的風景。伊莎白常在自己種植的這棵銀杏樹下,思念丈夫,回憶那些美好時光。 如今,百歲老人伊莎白常會與家人們在大衛的塑像前停留,與他說說話,給他講講曾孫女和曾孫的趣事,聊聊他們年輕時的往事。這位居住在北京外國語大學校園裡的老人,就這樣把自己一個世紀的愛,留在了中國。[2]


榮譽記錄

2019年7月30日,為表達璧山人民的感激之情,璧山區人民政府決定授予伊莎白教授「重慶市璧山區榮譽市民」。 [3]

2019年9月17日,根據主席令被授予「友誼勳章」[4]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