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休舍優婆夷,得到菩提是很困難,親近善知識也是很困難,而遇到善知識也是很困難。所以要想遇到一位能幫你度過生死流的善知識,也是很困難的。要想得到菩薩的諸根是困難的,而要想清淨菩薩的諸根也是很困難的。遇值善知識,而能和善知識在一起修行也是很困難的。要合理的觀察也是不容易,能依教去修行,也是很困難的。要想值遇善知識的啟示,而出生善心的方便,也是很難。要想值遇增長一切智慧的法光明,也是很困難。 而我現在都能遇值到,我實在是太幸運了

目錄

原文

善財童子漸漸向南行去,至海潮處,他才見到這座普莊嚴園,依報莊嚴,宛似西方極樂世界:

  (1)眾寶圍繞;四周的垣牆,都是眾寶砌成。

  (2)林樹行列:園內所有一切寶樹,都排列成行。一切音樂樹,微風徐來,出妙音聲。

  (3)堂閣崇麗:園內地面平整而清淨。有百萬座殿堂,都是大摩尼寶所合成。

  (4)浴沼清華:園內又有一萬個浴池,都是眾寶合成。

  (5)映帶池流:園內又有百萬個小水池,池內有大摩尼寶蓮華,光耀十方。

  (6)嚴敷殿堂:園內又有妙寶所成的廣大宮殿。

  (7)羅以帳網:園內更有百萬種帳和大寶網彌覆其上。

  (8)耀以光明:園內有百萬種大光明照耀。

  (9)雨散雜嚴:園內常雨(象下雨一般)百萬種莊嚴具、百萬種瓔珞、百萬妙寶鬘帶、百萬眾色妙衣、百萬雜色摩尼寶,微妙的色光,普照十方世界。  

  (10)凡聖欣敬:園內有百萬天子,百萬采女和百萬菩薩,常在園內,親近恭敬休舍優婆夷,樂於聽聞佛法。

這時,休舍優婆夷坐在真金的寶座上,頭上戴着用海藏珍珠所作的網冠,在她腕上,掛着超過諸天的真金寶釧,垂着紺青色的頭髮,以大摩尼寶網莊嚴她的頭,……

來自四維上下等方向的百千億那由他的天道眾生,都曲躬合掌,表示恭敬。

凡是見到休舍優婆夷的眾生,都能完全消除一切病苦,遠離一切煩惱塵垢,拔除一切邪見棘刺,摧伏貢高我慢的障礙,入於無礙清淨的境界,……一切三昧門、大願門、妙行門、功德門,都得示現在他們的面前。她的心廣大無量,具足一切神通,並分身到十方世界一切處。

這時,善財童子進入普莊嚴園,觀察四周遍處,見到休舍優婆夷坐在妙寶座上,他便走到她面前,頂禮、右繞,然後說:「大聖者啊!我已經先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了。可是我尚未知道菩薩應怎樣學習菩薩行?修行菩薩道?我經海幢比丘的介紹,特來親近你,說你聖者,善能誘誨,教導眾生,請你慈悲為我說法。」

休舍優婆夷回答說:「善男子,我唯有得到菩薩一種解脫門。若有見聞憶念我,或與我同居住,或供養我的眾生,他們的福報都不會虛棄空過的。若有眾生不種諸善根,不為善友所攝受,也不為諸佛所護念,這種人是始終見不到我的。善男子,若有眾生得見於我,都能於無上正等正覺,永不退轉。善男子,東南西北四維上下等諸佛常來此花園為我宣說妙法。我這裡有八萬四千億那由他那麼多的大眾,都在這普莊嚴園中,與我同行、同住。其餘在此花園中居住的眾生,也都普入不退轉的果位。」

善財童子又問:「聖者啊,你發這無上正等正覺的心是很久以前發的呢?還是最近發的呢?」  

休舍優婆夷說:「善男子,我回憶過去無量劫、無量生生世世中,象這樣次第經過三十六億恆河沙諸佛,我都承事恭敬供養,聞法受持,淨修梵行。可是在此以前,諸佛的智慧和所知道的境界,就不是我所測度了。」

善財童子又問:「大聖者啊,你已經修行這麼久了,應當得到無上無等正覺了!」

接着,休舍優婆夷為善財童子講了許多為什麼要發菩提心的種種因緣:「若揀取重要之點來說此法門,菩薩是以這樣等百萬阿僧祇(即無央數)那麼多方便行的法門,而發大菩提心。善男子,菩薩修行普入一切法,而證得諸法之實相,菩薩普入一切剎土,而完全莊嚴清淨諸佛剎。所以,善男子,一切世界都嚴淨圓滿,我的願才完盡,乃至完全拔除一切眾生的煩惱習氣,我的願才圓滿。」

善財童子又問:「大聖者啊,這個解脫是叫什麼名字呢?」

休舍優婆夷回答說:「善男子,這個解脫門的名字叫『離憂安隱幢』。善男子,我唯有知道這一解脫門,如果象一切諸菩薩摩訶薩那樣,他們的心量廣大,有如大海,完全能容納接受一切佛法。他們的志願和意力都非常堅固,有如須彌山,不可以動搖。……但這一切大菩薩的功德,並不是我所能了解,而我又怎能知道或宣說他們的境界和功德,以及所修行的法門呢?善男子,你再從此向南方行去,在海潮之處,有一國土,名叫那羅素(譯為不懶惰)。其中有一位仙人,名叫毗目瞿沙,你可以往詣彼處,向他請問:菩薩應怎樣學習菩薩行?怎樣修行菩薩道?」

這時,善財童子向休舍優婆夷頂禮、右繞無數匝,殷勤瞻仰,悲泣流淚,而作這樣的思惟:「得到菩提是很困難,親近善知識也是很困難,而遇到善知識也是很困難。所以要想遇到一位能幫你度過生死流的善知識,也是很困難的。要想得到菩薩的諸根是困難的,而要想清淨菩薩的諸根也是很困難的。遇值善知識,而能和善知識在一起修行也是很困難的。要合理的觀察也是不容易,能依教去修行,也是很困難的。要想值遇善知識的啟示,而出生善心的方便,也是很難。要想值遇增長一切智慧的法光明,也是很困難。 而我現在都能遇值到,我實在是太幸運了。」

善財童子作完這樣的念頭之後,便向休舍優婆夷辭退而去,再向南行,去尋訪另一位(第八位)善知識。[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一般人對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觀樂觀兩種。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於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哪會有豐碩的收穫呢?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並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這三類眾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稱為惡道。)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破壞家庭倫理的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禍。(酒有害身體,早經醫學一再證明。)如此,這個社會不是寧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佛從不生氣,或處罰弟子,在佛教經典中,絕對找不到佛發怒而用洪水、瘟疫來處罰人類的。

佛對弟子一直和顏悅色,諄諄教誨,他真的是『有教無類』——不論老、少、貧、富、貴、賤,同時包括宇宙間每一類眾生在內。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時機,對不同資質的眾生說最好的道理。[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