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會善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會善寺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城北6公里嵩山南麓積翠峰下,始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471~499年),是古代嵩山地區僧人的授戒中心,與少林寺、法王寺、嵩岳寺並稱為嵩山四大寺院。[1]

會善寺坐北朝南,現存二進二院,西院11座建築,東院7座,其中大雄寶殿創建於元代,後多次重修,其建築出檐深遠,斗栱碩大,是嵩山地區僅存的元代木結構建築。除大殿外,其他建築均為硬山式灰瓦頂。會善寺內現存東魏《中嶽嵩陽寺碑》、北齊《會善寺碑》等碑碣石刻30餘通、唐至清古樹120餘株、明代鑄大鐵鐘一口,寺西有唐淨藏禪師塔,西南和東南有清代磚塔5座。

2001年6月25日,會善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8月1日,包含會善寺在內的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歷史沿革

會善寺前身為魏孝文帝元宏的一座離宮,正光元年(520年)復建閒居寺,北魏滅亡後,成為佛教活動場所。

隋開皇五年(585年),改名嵩岳寺,後隋文帝賜名會善寺。

唐武則天巡幸此寺,拜道安禪師為國師,賜名安國寺,並置鎮國金鋼佛像於寺內。唐代增建殿宇、戒壇、塔,規模宏大。

五代時於嵩山琉璃戒壇納法,又名「封禪寺」。後梁時廢。

宋太祖開寶五年(972年),賜名「嵩岳琉璃戒壇」「大會善寺」。

元代至元年間(1264~1295年),賜名「萬壽禪寺」。

歷史文化

歷代名僧

道安禪師俗壽128歲,歷經隋唐兩朝八帝,因比其師五祖弘忍年長20歲,故有「老安」的美名。道安雲遊至中嶽嵩山後,見會善寺清幽靜謐,便道:「是吾終焉之地也。」隨即定居於此長達45年。

唐代,會善寺高僧輩出,如元同、淨藏及天文學家一行等皆出於該寺。僧一行曾在會善寺「置五佛正思惟戒壇」,具體主持傳戒,使會善寺成為當時嵩洛地區的佛教中心。

界觀點

會善寺何時修建,學術界存在兩種說法。一說始於漢代,一說始於北魏,明代《嵩書》、清代《說嵩》、《嵩山志》、《嵩岳遊記》、《登封縣誌》中的「會善寺」條,載文大同小異,對於會善寺的修建,均曰「本北魏孝文帝離宮也」,這也是廣為流傳的說法。

古建築專家梁思成先生評價說:「淨藏禪師塔非常真實地反映了唐代仿木結構建築」。20世紀30年代,梁思成、劉敦楨先生也都曾指出:「唐代磚石結構的墓塔中,採用木結構式樣最多的,只有淨藏禪師塔一處,盛唐木結構的式樣,可由此推測一部分。但單就平面採用八角形一點而言,在現在我們所知道的資料里,沒有比它更重要,年代更古的了。」

古代詩文

明人吳三樂有詩題為《雨過會善寺觀茶榜石刻》,其中道:「寺雨人仍過,花香酒故隨。尋源行水盡,披霧看山時。樹杪聞清馨,苔余認斷碑。虎溪僧送客,一笑有相知。」

建築特色

會善寺大雄殿為木結構建築,巧妙運用了數學、力學、建築學原理,單檐歇山筒瓦頂,出檐深遠斗拱碩大造型樸實,其斗拱、角梁、乳袱、剳牽、丁袱、桔頭、丁華抹頦拱等典型做法,均反映了元代建築技術的重要特徵。

會善寺淨藏禪師塔為八角形磚塔,工藝精細,造型別致,以磚代木,逼真表現出唐代八角亭式木結構的柱子、額枋、斗拱、門窗等做法,實屬難能可貴,體現出唐代的建築工藝與時代特徵。

文物價值

會善寺是佛教參與天文活動、參與中國古代宇宙觀演化史研究的代表人物僧一行的出家修行之所,是佛教與「天地之中」觀念代表人物的見證。

善寺大雄殿是嵩山地區現存唯一的元代木結構建築,它的建築形制、技術對中國建築史研究有着重要意義。

淨藏禪師塔為研究佛教建築傳入中國後被中國傳統建築所融合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在建築史上有重要價值。

會善寺內的碑刻具有重要的書法藝術價值和歷史文獻價值。

文物遺存

綜述

會善寺坐北向南,其中軸線保存有照壁、山門、大殿,兩側有東西配房等8座歷史建築。山門面闊5間,進深3間,硬山小灰瓦頂,中3間砌券門,明間門券上嵌長方形橫匾書「會善寺」3字,內供白玉阿彌陀佛1尊,系明周王所贈。

會善寺山門東西兩側各建單間硬山造掖門,後有大雄殿,月台上有明成化七年(1471年)鐵鐘1口,高1米餘、重650公斤。 會善寺西山坡上原有唐代名僧一行禪師創建的琉璃戒壇,毀於五代,尚存唐代殘石柱2根,柱面雕天王像,柱礎雕鬼怪神獸。寺西有唐淨藏禪師塔,西南和東南有清代磚塔5座。

會善寺內現存的主要碑刻有東魏《中嶽嵩陽寺碑》、北齊《會善寺碑》、唐《道安禪師碑》、《會善寺戒壇記》等。

元代大雄殿

會善寺大雄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頂,殿檐下施有碩大的斗拱,殿內作減柱造。殿正面明間為隔扇門,餘四間皆為隔扇檻窗,背面明間用板門。該殿始建於元代,後多次重修,現殿內木架及檐下斗拱均為元代遺物。

淨藏禪師塔

淨藏禪師塔位於會善寺之西,單層單檐八角形磚築,建於唐天寶五年(746年)。平面為等邊八角形,塔高10.3米。其下部為2.6米高的基座,座上部砌出簡單的須彌座,束腰部分各面均砌出三個橫長的壺門。塔座之上為仿唐代木構亭式建築的八角形塔身,各角砌出倚柱。南面有單券門,可入塔室,室內平面也為八角形,穹窿頂。塔身東西兩面雕出仿林結構大門,闌額上雕人字形斗拱。塔身北面嵌石銘1方,記述淨藏禪師的生平事跡。其餘四面皆雕破子欞窗,各角柱柱頭有斗拱。塔身以上為疊澀檐,上有一層須彌座式及山花、蕉葉等裝飾雕磚,上部是石雕蓮座及火焰寶珠狀塔剎。

中嶽嵩陽寺碑

會善寺內遺存的《中嶽嵩陽寺碑》為東魏孝靜帝天平二年(535年)刻立。碑首雕有六條盤龍和佛像,龍爪扭結成一個拱彤龕,龕內浮雕獨佛一座。碑南面雕佛象12層,上11層各為8佛,唯最下一層為6佛,共94佛。碑北面上半部神龕正中,雕有一大佛象,周圍是數尊小佛,額下左右有飛翔的小飛天,肌膚豐滿,翔姿坦然。碑側浮雕圖案,規制齊襤。整座碑雕工之精、線條之美以及布局結構之勻稱,為嵩山古代石刻中所罕見。

保護措施

2001年6月25日,會善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3月,投資400餘萬元、歷時3年的會善寺修繕工程竣工。同年12月,國家文物局公布了調整後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位列其中。申遺期間,國家文物局多次派員和組織專家赴現場實地考察,指導開展各項工作。河南省委省政府、鄭州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國家文物局的意見,先後完成了申遺文本編制、遺產本體保護和展示、環境整治、專項法規建設、管理機構建設、檔案資料建設、遺產監測、社會宣傳等工作。

2010年8月1日,會善寺作為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