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全景網 的圖片

會堂,外文名:Synagogue,會堂的英文名稱是從希臘文Synagoge直譯而來,意思是「一起聚集」。這詞在新約中出現超過50次,主要是指在耶路撒冷及分散於各地的猶太群體進行宗教聚會的地方。Synagoge往往是舊約希伯來文中,「聚集」或「人的聚會」的希臘文翻譯。在某些舊約英譯本中,只有1處是用「synagogue」一詞(詩七十四8,欽定本)。詩篇七十四篇主要講論聖殿的拆毀,而第8節可能譯為「每一處敬拜神的地方」更為合宜(新國際譯本)。令人疑惑的是,在詩篇寫成的時候,究竟會堂是否已設立呢?

《聖經》又名《新舊約全書》,由《舊約》《新約》組成。《舊約》一共有三十九卷,以古希伯來文[1](含亞蘭文)寫就,由猶太教教士依據猶太教的教義編纂而成。它囊括了猶太及鄰近民族從公元前12世紀至公元前2世紀的人文歷史資料。《新約》一共27卷[2]

目錄

起源和早期歷史

沒有人知道會堂何時及怎樣以一個機構的形式出現。我們可以想象在主前586年,聖殿被巴比倫人毀壞後,耶路撒冷的境況。那些仍留在城市及鄰近的人民,欲忠心謹守他的信仰,便會覺得有需要聚集敬拜,在其中繼續教導律法書及先知書的信息。所以有些人認為會堂可能就在這樣的情況下產生的。分散在各處的猶太人也有同樣的需要。以色列人被擄後,猶太的長者與先知以西結一起聚集(結八1,十四1,二十1),不過,我們並沒有這麼早期的真正會堂的證據。尼希米記八章1-8節中。那些被擄歸回的群眾在耶路撒冷聚會,「文士以斯拉……祭司」攜帶律法書來,站在「木台」上讀出,講明意思「使百姓明白所念的」,並且「以斯拉稱頌神」,「百姓低頭敬拜」。這些是後來會堂敬拜的基本元素。第一個毋庸置疑的會堂證據,是來自主前三世紀的埃及。從主前一世紀起,有關會堂的證據便大量湧現。

新約時代的會堂

福音書予人的印象,就是在耶路撒冷各處都設有許多會堂。耶穌經常在會堂中教導人(例:太四23,九35),特別是與祂在加利利的傳道有關,不過,也可能包括猶太地。在約翰福音十八章20節中,耶穌在大祭司面前受審訊時說:「我從來是明明地對世人說話。我常在會堂和殿裡,就是猶太人聚集的地方教訓人。」

使徒行傳提及在耶路撒冷(徒六9)、大馬色(九2)、撒拉米(十三5)、羅馬省內的加拉太(十三14,十四1)、馬其頓及希臘(十七1、10、17,十八4)和在亞西亞省的以弗所(十九8)都有會堂。保羅常常直接到會堂那裡,若不受禁止,便會在會堂內傳道。

會堂的敬拜

福音書及使徒行傳提出大量的證據,顯示猶太人於安息日在會堂聚集敬拜。百姓也在每星期的第二及第五天聚集敬拜。路加最先描述會堂敬拜的情形。米示拿指出會堂敬拜的模式包括:宣講信仰;誦讀示瑪(它包括申六4-9,十一13-21及民十五37-41);禱告(例:猶太教會的十八祝文);讀經(主要是律法書,參徒十五21,根據3年一循環的方式誦讀;也會誦讀先知書,但會較為隨意);解釋(由於在耶路撒冷,人們對希伯來文字的知識下降,在誦讀希伯來文聖經後,便會使用亞蘭文來翻譯,而分散各地的猶太人則會使用希臘文的翻譯);致詞(讀經完畢後,任何合乎資格的人也可以向百姓致詞,如耶穌和使徒保羅經常作的);最後祝福。

裁仲功能

行使公義的判斷,也是會堂的工作之一。違反律法書,或任何牴觸猶太宗教的人士,都會被帶到會堂的長老面前。在特殊情形下,他們可以把犯人趕出會堂(參約九22、34、35,十二42)或把他鞭笞。耶穌提醒門徒要準備面對以上任何一種可能的刑罰(太十17;約十六2)。掃羅逼迫基督徒時,持有「給大馬色各會堂的書信」,有權力逮捕信徒,並「捆綁帶到耶路撒冷」(徒九2)。在使徒行傳二十二章19節中,他說他把那些被捆綁的信徒鞭打及監禁;保羅自己也曾在會堂內被鞭打39下(林後十一24)。

律法書的教導

誦讀律法書是會堂崇拜的主要項目。把律法書向百姓講解,特別是小孩子,與會堂有很密切的關係。要作教導時,他們便會使用會堂,或是學校。

組織

新約特別提及在會堂中的兩個職位(例:可五22;路十三14;徒十八8、17),即:「管會堂的人」,負責看守會堂,及揀選誦讀聖經的人;另外還有執事(路四20),負責收取經卷,並且執行體罰。後來更立了一位負責帶領祈禱的人。

建築

在結構上,會堂似乎是根據聖殿的模式建造。它一般是建造在高處,並讓百姓可以向着耶路撒冷而坐。有一個可搬運的箱子,以放置律法書及先知的經卷,並有一個平台用作向群眾讀經及宣講;此外,男女是分隔而坐。耶穌曾提及文士喜愛坐在向着百姓的「高位」(可十二39)。許多會堂都以葡萄葉、七燈台、逾越節的羊羔和盛滿嗎哪的瓶子為裝飾。早期的會堂,也有一個聖所,是放置殘舊經卷的閣樓或地下室。由於這些經卷都附有神的名字,是以它們非常神聖,不容毀壞。

參考文獻

  1. 古希伯來字母的發展與演變,網易,2021-04-11
  2. 宗教文化的思想價值,豆丁網,2015-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