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會昌縣博物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會昌縣博物館前身為1969年成立的「毛澤東同志在會昌革命實踐宣傳辦公室」,1978年更名為「會昌縣革命歷史紀念館[1]」,1984年7月正式定名為「會昌縣博物館」。

發展歷史

1984年7月正式改名為現名。隸屬會昌縣文化和廣播電影電視局。

會昌縣博物館前身為1969年成立的「毛澤東同志在會昌革命實踐宣傳辦公室」,1978年更名為「會昌縣革命歷史紀念館」,1984年7月正式定名為「會昌縣博物館」。1989年6月成立文物保護管理所,現為一套人馬兩塊牌子的國家事業單位。新館於2009年6月1日正式開館,位於同濟大道,博物館共有干職工10人,其中工作人員5名,公益性崗位人員2名,臨時聘請管理人3名。

建築布局

下轄百匾堂,會昌民俗文物展廳。

由130塊牌匾組成的百匾堂落戶會昌縣[2],是江西省首家以牌匾為特色的展館,也為江西保護古匾文化開創了先河。題匾時間跨度從明朝嘉靖時期(1543--1551)到中華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

收集了各式各樣的客家匾額共計130塊,其中彰顯功名道德的功德匾29方,彰顯家族歷史與榮耀、懸掛在客家民居中堂的堂匾6方,為長壽者祝壽的壽匾73方。其中年代最久遠的是明朝嘉靖年間狀元羅洪先為會昌莊埠胡莊溪新建廳堂題寫的「莊溪草堂」匾,最近的是浙江錢塘吳士監(清光緒十八年中榜眼)為張誠孚題寫的「食德揚名」匾。書寫者身份大多顯貴,既有明清進士、解元、舉人、貢生等,其中不乏狀元、探花、榜眼等高學位人士,也有提督學政、刑部主事、民國將軍、省主席、縣長等政界要人。

民俗文物展廳

陳列了具有會昌民間客家特色的文物,包括明清家具,書箱,草花梨五扇屏風、唐銘文楔形磚等。

精神傳承

江西省會昌縣博物館工作人員來到西安市參與長征周年紀念。親歷長征的13名紅軍老戰士,參加"捷後再相逢喜看新西安」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大型紀念活動,學生們就熱情地向紅軍老戰士送上鮮花以表敬意,夾道鼓掌歡迎。聽說參加長征的老紅軍來到學校,越來越多的學生湧向學術報告廳,聽紅軍老戰士講述當年的艱險,一睹他們的風采。學生說:「我們要接過前輩長征的火炬,傳承和大力弘揚長征精神,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堅定報國之志,揚起理想風帆,吹響新長征的號角,譜寫出更加壯美的青春之歌。」

老紅軍代表康立澤說:「想起長征時惡劣的生存環境和艱苦卓絕的戰爭生活我就非常激動,我要緬懷領導長征走向勝利的領袖們和在長征中為革命捐軀的英烈,他們的貢獻永載史冊,永垂不朽!」大會全體人員起立,向長征路上死難紅軍烈士表示沉痛哀悼,默哀一分鐘。

活動中,江西省會昌縣博物館還特地送來了一面72年前的會昌縣珠蘭區第五鄉蘇維埃赤衛軍軍旗。在蘭州軍區68101部隊戰士的護送下,這面見證長征歷史的珍貴旗幟入場,那段血雨腥風、艱苦卓絕的歲月儼然呈現。72年過去,當年的紅旗已陳舊泛白,旗幟上沾滿的鮮血已然不再,「但它的血液永遠是紅的,它的革命意志堅不可摧。」時任會昌縣博物館館長池小琴說:「今天這面旗幟來到西安,一方面是代表赤衛軍戰士完成了從江西走向陝西的心愿,另一方面代表着江西和陝西兩地將把革命精神發揚光大!」

視頻

會昌縣博物館 相關視頻

近2萬件藏品! 會昌一村民家有「博物館」
走進博物館系列-59:故宮玉器之卌七,清會昌九老圖玉山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