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會澤會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會澤會館位於中國雲南省曲靖市會澤縣金鐘街道,主要包括江西會館、湖廣會館、貴州會館、雲南會館、江南會館、福建會館、陝西會館、四川會館等「八大會館」,2006年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基本介紹

會澤會館位於雲南省會澤縣境內。會澤會館,歷史上,會澤的制銅業非常發達。東漢時期,「堂狼銅洗」便已聲名遠播。明朝嘉靖年間鑄造的「嘉靖通寶」開爐紀念銅幣名揚四海,被尊為「世界古幣之最」。至明清時期,曲靖會澤已發展成為眾人嚮往的「淘金地」。清朝中葉,會澤儼然成為清政府的「經濟特區」。銅業的發達,使人們自四面八方遷居會澤,雲南曲靖會澤因此而形成了享譽全國的匯集10省不同風格的「會館文化」。其中的江西會館(萬壽宮)古建築,體現了儒、道、佛三教合一的風貌,集建築木雕銅雕磚雕精華為一體,雕樑畫棟,富麗堂皇,線條流暢,是清代古建築之精華,以雄奇秀美著稱於世,被錄入《中國瑰寶》。 2006年05月25日,會澤會館作為清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2錢王之鄉

會澤因地理位置和礦產資源之利,西漢時期就歸建制,在發展中成了南方絲綢之路上的大站和中央政府鑄幣銅料的主供地。明清時期,雲南產銅占全國的80%,而東川府(今會澤)產銅占全省的72%。會澤是滇銅的最大集散中心和銅產品加工與鑄幣中心。「滇銅甲天下」,東川府(會澤)是當時中國名副其實的銅都,每年額定滇銅600萬斤運交京師專供寶源、寶泉兩局鑄幣,故稱之為「萬里京運第一城」。南銅北運的京運古道,運距之長、運量之大、持續時間之久,在世界古代史上也屬罕見。

會澤以「天南銅都」著稱於世[2]。早在3000多年前,滇銅就已開發利用,並遠運到中原。宋、五代時期,朝廷就派太監到礦山「督辦」。會澤首創的鎳銅合金——白銅,就早於歐洲15個世紀。可以說,會澤的歷史,就是一部3000年開採、冶煉、鼓鑄、運銅的歷史。

《雲南行政紀實》載: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於雲南造錢,是雲南鑄幣的開始(這前雲南流通貝幣)。為紀念開爐,用黃銅鑄造了一枚直徑57.8厘米、厚3.5厘米、方孔邊長10.5厘米、重達43千克的方孔圓錢。幣面鑄「嘉靖通寶」四字,每字邊長7厘米,對讀,為魏碑書體,古樸凝重。經專家鑑定屬「紀念幣」性質,有識之士認為其不僅具有「錢範」的作用,而且為至今民辦上最大、最重的金屬古幣,堪稱「錢王」。雍正十二年,會澤成立「寶雲」鑄錢局時,這枚「錢王」就懸掛於鑄錢局大門額上,新中國成立後才取下置於縣委辦公室。

清雍、乾時期,會澤(東川府)這個地處烏蒙山脈主峰腹地,崇山峻岭交通極其不便的地方,卻設有新、舊「寶雲」兩個鑄錢局,這是僅次於北京中央鑄局的「中國第二大鑄錢局」,鑄造「雍正通寶」和「乾隆通寶」。後來,這兩個錢局改稱「寶東錢局」,鑄造錢幣前後歷時200多年,一直延續到民國初年。會澤銅業在清廷國家財政金融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1994年11月,在舊錢局遺址地表1.8米的地下,曾挖掘出錢幣、鑄模、鉛錠、坩堝以及鑄爐4座,爐形基本完整。

視頻

會澤會館 相關視頻

走近會澤會館
進村入戶-會澤會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