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會計原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會計原則
圖片來自優酷

會計原則會計工作的指導性規範。對財務會計基本規律的概括與總結。比如穩健性原則重要性原則等。實際工作中,會計原則常與會計準則相混用。美國先使用「會計原則」,後流行「會計準則」。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歷史發展的客觀過程,即美國的會計規範經歷了從「有限的、指導性」的規範(會計原則)發展成「數量可觀的指導性和技術性並重」的規範(會計準則)。[1]

簡介

會計原則是會計工作的指導性規範。對財務會計基本規律的概括與總結,包括:會計主體(會計主體不一定是法律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也稱會計期間假設),貨幣計量。

會計主體(或稱會計個體、會計實體)是指會計工作為其服務的特定單位或組織。會計主體不一定是法律主體:它可以是獨立的企業,也可以是一個企業內部的責任單位(如分廠),還可以是幾個不同法律主體的企業(如編制合併會計報表的母公司和子公司或集團公司)。企業有獨資、合夥股份公司三種形式。

會計主體的三個條件:⑴具有一定數量的資金;⑵進行獨立的生產經營活動或其他活動;⑶實行獨立決算。

持續經營作為會計核算的一個前提條件,其持續經營指會計主體的生產經營活動將會按既定目標正常地持續進行下去,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企業不會面臨破產、清算,企業將按原定的用途使用其現有的資產,同時也將按照原先承諾的條件清償它的債務。

會計分期也稱會計期間假設,是指為及時提供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會計信息,可以將連續不斷的經營活動分割為若干相等的期間(月、季、年)來反映。按年劃分的稱為會計年度,年度以內,還可分季、分月。要分別計算、報告各期的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以便考核,進行對比,改善經營。會計年度可採用歷年制,即與日曆年度保持一致。

貨幣計量是指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及其成果可以運用貨幣單位進行計量與反映,且其幣值不變。其中要用貨幣來計量是進行會計工作的要求,但幣值不變才是一種假定,所以,我們認為,貨幣計量前提最好改稱為幣值不變前提。一般在通貨膨脹不大的情況下,貨幣計量實際上同時也假定幣值不變。貨幣計量還有一個缺陷,就是它把那些不能用貨幣去量度的因素,縱然它們能傳輸的信息很重要,很有用,除了象存貨數量等一概排除在會計核算系統之外,如管理水平、人力資源社會責任等等。

會計十三條原則

客觀性原則、實質重於形式原則、相關性原則、一致性原則、可比性原則、及時性原則、明確性原則、權責發生制原則、配比原則、實際成本原則、收支分開原則、謹慎性原則、重要性原則等。

1、客觀性原則

是指會計核算應當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為基礎,真實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會計的客觀性包括真實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性。真實性要求會計核算結果與企業的實際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相一致。

可靠性是指經濟業務的記錄和報告應當是公正的,以客觀事實為依據,不受會計人員主觀意志的影響,避免錯誤,減少偏差。企業提供會計信息的目的是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需要。因此,要確保內容真實、數字準確、數據可靠。

2、實質重於形式

它是指企業應當根據交易或者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行會計核算,而不是僅僅以法律形式作為會計核算的基礎。在實踐中,交易或事項的外部法律形式並不總是反映其真實內容。

為了使會計信息真正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不僅要以交易或事項的外部形式進行會計核算,而且要反映交易或事項的經濟實質

違反這一原則可能會誤導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以融資租賃方式租入的設備在會計上作為固定資產入賬,就是這一原則的體現。

3、關聯原則

又稱有用性原則,是指企業會計提供的信息應當能夠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以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會計信息與用戶的決策密切相關。所提供的會計信息可以幫助決策者預測未來,掌握可能的結果,從而提高當前的決策水平。

同時,所提供的會計信息也可以為決策者證明過去決策的結果,從而對原來的決策進行修改或堅持。因此,在會計核算中應堅持這一原則,充分考慮會計信息使用者在收集、處理、處理和提供會計信息過程中的信息需求。

4、一致性原則

它是指企業會計核算方法在每一期間前後應當一致,不得隨意變更。需要變更的,應當在會計報表附註中說明變更的內容、變更的累計影響以及累計影響不能合理確定的原因。在會計中,有許多方法可以處理同一經濟業務

遵循會計一致性原則,有利於提高會計信息的使用價值,防止部分企業和個人使用會計方法的變更,有利於會計造假和粉飾財務會計報告

5、可比性原則

指企業按照規定的會計處理方法進行會計核算,會計指標應當一致、可比。這一原則不僅要求不同企業之間會計信息的橫向可比性,而且要求同一企業不同時期會計信息的縱向可比性。

不同的企業可能在不同的行業、不同的地區,經濟業務也會在不同的時間點發生。為了保證會計信息能夠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決策的需要,便於比較不同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只要是同一交易或事項,就應採用相同的會計處理方法。

6、及時性原則

是指企業會計核算應當及時進行,不得提前、拖延。對於會計信息使用者來說,會計信息與決策的相關性不僅體現在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上,還體現在會計信息的及時性上。過時的會計信息對決策者的使用價值將大大降低,甚至失效。

在會計中,堅持這一原則,就是要及時收集會計信息,及時處理會計信息,及時傳遞會計信息,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各方面的決策需要。

7、明確原則

又稱可理解性原則,是指企業的會計核算和財務會計報告的編制應當清晰、易於理解和使用。對於會計信息使用者來說,首先要了解財務會計報告所反映的信息內容,使其能夠作為決策的依據。因此,清晰是會計信息質量的首要要求。

明晰原則要求會計提供的信息應當簡明易懂,能夠簡單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並能為大多數使用者所理解。只有堅持會計信息的清晰性原則,會計信息使用者才能準確、完整地掌握會計信息的內容,從而更好地利用會計信息。

8、權責發生制原則

這意味着企業的會計核算應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本期已實現的收入和已經發生或者將要發生的費用,不論是收到還是支付,均作為本期收入和費用,不屬於本期收入和費用。即使在本期已經收到或支付,也不作為本期收入和費用。

權責發生制以權利的取得和責任的完成為收支的標誌,有助於正確計算企業的經營成果。我國企業會計制度和會計準則要求企業在會計核算過程中採用權責發生制。與權責發生制相對應的收入和費用的確認方法稱為現金基礎法,是以收到或支付的現金為基礎的。

9、匹配原則

指企業在進行會計核算時,其收入與成本費用相互匹配,在同一會計期間內確認每一收入及其相關成本費用。

根據收入與費用的聯繫信息,收入與費用的匹配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根據收入與費用的因果關係直接匹配,如主營業務收入主營業務成本的匹配率,其他業務收入與其他業務成本的匹配率。

第二,根據收入和支出項目存在時間的一致關係,某些與特定收入項目沒有明顯因果關係的費用項目,如廣告費用、辦公費用和經理薪金,與同期發生的收入相匹配。

會計核算遵循配比原則,是要求會計期間的所有收入及其相關的成本和費用,在同一會計期間確認、計量和入賬,以計算確定該期間的損益。

10、實際成本原則

歷史成本原則又稱歷史成本原則,是指企業所有的財產在取得時都應當按照實際成本計量。其後,如有財產發生減值,應按規定計提相應的減值準備。除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另有規定外,企業不得自行調整賬面價值。

在會計核算中,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等項目的計量應以實際交易價格或交易或事項的成本為基礎,主要是因為實際成本客觀、易於核算。同時,便於獲取和確定實際成本數據。堅持實際成本原則,可以使會計數據客觀可靠。

但是,企業資產發生減值,其賬面價值不能反映未來可收回金額的,應當按照規定計提相應的減值準備。

11、收入支出與資本支出的劃分原則

這意味着在企業會計核算中應合理劃分收入支出與資本支出的界限。支出效益僅限於本年度(或一個營業周期)的,作為收入性支出。支出效益延伸至數個會計年度(或營業周期)的,視為資本性支出。

收入性支出是指為取得當期收入而發生的,應當從當期實現的收入中補償的支出;資本性支出是指為取得當期收入而發生的支出,主要是為以後會計期間發生的支出,應當由以後會計期間的收入予以補償。

12、謹慎原則

又稱穩健性原則,或稱穩健性原則,是指當某些會計事項有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可供選擇時,應儘量選擇一種不會虛增賬面利潤、誇大所有者權益的方法。

企業進行會計核算,應當遵循謹慎性原則,不得多計資產、多計收益、少計負債、少計費用,不得設立秘密儲備

根據這一原則,要求企業在經濟活動中面對不確定因素作出專業判斷和處理會計事項,保持必要的謹慎性,充分估計風險和損失,不得高估資產,不得收受或低估負債或費用。對預計發生的損失,應當計算並記錄。對於可能的收入,預計不予記錄。謹慎性原則在我國會計實務中有許多表現形式。

當然,遵循這一原則並不意味着企業可以隨意設置各種秘密準備,否則,就是濫用這一原則,應當按照重大會計差錯更正的要求予以更正。

13、重要性原則

企業在進行全面會計核算的前提下,對會計過程中發生的交易或事項應採用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

對資產、負債、損益有重大影響,從而影響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作出合理判斷的重要會計事項,必須按照規定的會計處理方法和程序辦理,並在財務會計報告中充分、準確地披露。

對於次要會計事項,在不影響會計信息真實性、不誤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作出正確判斷的前提下,可以適當簡化。

視頻  

什麼是會計原則

好看視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