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至上主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會議至上主義或公會議主義, 英語:Conciliarism , 是14世紀至16世紀羅馬天主教會的一場改革運動,該運動主張天主教會的最高權力屬於大公會議,與教宗分離甚至相對立。讓·熱爾松是該運動的重要領導人之一。其背景是天主教會大分裂,羅馬和亞維農各自出現對立教宗。為此召開了1409年的比薩會議,比薩會議未能結束分裂。後續的康士坦斯大公會議則宣布了其權威高於教宗。佛羅倫斯大公會議期間,會議至上主義潮流達到鼎盛,但隨後開始轉衰,教宗制最終勝出。第五次拉特朗公會議譴責了會議至上主義。會議至上主義失勢的最終象徵是1870年梵蒂岡第一屆大公會議提出的教宗無謬誤。
佛教、基督教與伊斯蘭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1],此三種宗教之所以能成為前三大,是目前世界上僅有的三個各自被一部分國家列為國教的宗教,如基督教在歐美的一些國家、伊斯蘭教在中東一些國家、佛教在不丹和柬埔寨分別被列為國教[2]。
簡介
奧卡姆的威廉(卒於 1349 年)寫了一些最早的文件,概述了對公會議主義理論的基本解釋。他在這些著作中的目標是罷免教皇約翰22世,後者撤銷了一項法令, 該法令支持精神方濟各會關於基督和其使徒們是沒有個人或共同財產的看法。他的一些論點包括,信徒或其代表的選舉賦予了教皇的地位,並進一步限制了教皇的權威。
視頻
會議至上主義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時事熱點世界三大宗教的形成與傳播],搜狐,2006-08-10
- ↑ 全球第一個基督教國家,多災多難至今仍飽受戰火,30%人口吃不飽,搜狐,20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