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傳統陶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傳統陶瓷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傳統陶瓷與現代陶瓷

中國傳統習慣上,常常以紅色代表吉祥與富貴,而且釉里紅的呈色穩重,敦厚,既壯麗,又樸實,這都是深受人們喜悅樂用的因素。燒成後的特點是沉着,熱情。

簡介

粗陶是最原始最低級的陶瓷器,一般以一種易熔粘土製造。在某些情況下也可以在粘土中加入熟料或砂與之混合,以減少收縮。這些製品的燒成溫度變動很大,要依據粘土的化學組成所含雜質的性質與多少而定。以之製造磚瓦,如氣孔率過高,則坯體的抗凍性能不好,過低叉不易掛住砂漿,所以吸水率一般要保持5~15%之間。燒成後坯體的顏色,決定於粘土中着色氧化物的含量和燒成氣氛,在氧化焰中燒成多呈黃色或紅色,在還原焰中燒成則多呈青色或黑色。

精陶按坯體組成的不同,又可分為:粘土質、石灰質,長石質、熟料質等四種。粘土質精陶接近普通陶器。石灰質精陶以石灰石為熔劑,其製造過程與長石質精陶相似,而質量不及長石質精陶,因之已很少生產,而為長石質精陶所取代。長石質精陶又稱硬質精陶,以長石為熔劑。是陶器中最完美和使用最廣的一種。近世很多國家用以大量生產日用餐具(杯、碟盤予等)及衛生陶器以代替價昂的瓷器。熱料精陶是在精陶坯料中加入一定量熟料,目的是減少收縮,避免廢品。這種坯料多應用於大型和厚胎製品(如浴盆,太的盥洗盆等)。

炻器在我國古籍上稱"石胎瓷",坯體緻密,已完全燒結,這一點已很接近瓷器。但它還沒有玻化,仍有2%以下的吸水率,坯體不透明,有白色的,而多數允許在燒後呈現顏色,所以對原料純度的要求不及瓷器那樣高,原料取給容易。炻器具有很高的強度和良好的熱穩定性,很適應於現代機械化洗滌,並能順利地通過從冰箱到烤爐的溫度急變,在國際市場上由於旅遊業的發達和飲食的社會化,炻器比之搪陶具有更大的銷售量。

半瓷器的坯料接近於瓷器坯料,但燒後仍有3~5%的吸水率(真瓷器,吸水率在0.5%以下),所以它的使用性能不及瓷器,比精陶則要好些。

瓷器是陶瓷器發展的更高階段。它的特徵是坯體已完全燒結,完全玻化,因此很緻密,對液體和氣體都無滲透性,胎薄處星半透明,斷面呈貝殼狀,以舌頭去舔,感到光滑而不被粘住.硬質瓷具有陶瓷器中最好的性能。用以製造高級日用器皿,電瓷、化學瓷等。

軟質瓷 (soft porcelain) 的熔劑較多,燒成溫度較低,因此機械強度不及硬質瓷,熱穩定性也較低,但其透明度高,富於裝飾性,所以多用於製造藝術陳設瓷。至於熔塊瓷 (Fritted porcelain) 與骨灰磁 (bone china),它們的燒成溫度與軟質瓷相近,其優缺點也與軟質瓷相似,應同屬軟質瓷的範圍。這兩類瓷器由於生產中的難度較大(坯體的可塑性和乾燥強度都很差,燒成時變形嚴重),成本較高,生產並不普遍。英國是骨灰瓷的著名產地,我國唐山也有骨灰瓷生產。

特種陶瓷是隨着現代電器,無線電、航空、原子能、冶金、機械、化學等工業以及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新能源開發等尖端科學技術的飛躍發展而發展起來的。這些陶瓷所用的主要原料不再是粘土,長石,石英,有的坯休也使用一些粘土或長石,然而更多的是採用純粹的氧化物和具有特殊性能的原料,製造工藝與性能要求也各不相同。

評價

原始時代 萬年仙人洞位於江西省萬年縣大源鄉,是14000年前新石器時代的古文

化遺址。從現有的考古資料來看,是我國首次發現的從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人類活動文化遺蹟,其出土的栽培稻和陶器,距今一萬年以前,是現今已知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遺存和原始陶器之一。最早的彩陶發源地在黃河流域,尤其以陝西的涇河、渭河以及甘肅東部比較集中。甘肅東部大地灣一期文化,不僅在器形上比較規整,而且繪有簡單的紋飾,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彩陶文化之一。這一時期已出現陶輪技術,制陶術已成為一種專門技術。半坡文化的彩陶在略晚於大地灣一期文化,其紋飾也略為複雜,以幾何紋樣為主。在陝西、河南、山西三省交界地區為中心的廟底溝文化,彩陶花紋則更加富於變化,以弧線和動感強烈的斜線體現變形的動物形象。日常生活中所常見的魚、鳥、豬以及人類自身都被作為裝飾紋樣。這些紋飾的描繪手法都很生動,布局合理,是原始繪畫的佳作,也是研究中國繪畫史的可靠形象資料。

距今約四千年左右的馬家窯文化,是由半坡文化派生髮展的古羌集團的一個分支。與之相關的另外兩個支系是半山文化和馬廠文化,是龍山文化之後的又一個輝煌時期。馬家窯文化類型的陶瓷,表面都經過打磨外理,器表光滑勻稱,以黑色單彩加以裝飾。裝飾圖案以滿見長,在缽、盤、碗一類的敞口器物內側,也都繪有圖案。 上古之民,穴居野處,生活中的工作中心都圍繞着漁獵飲食,所以最初迫切的發明需要都釜瓮之類。陶瓷上出現裝飾,說明人類的生產力水平大有進步,解決果腹問題以外,尚有餘力,於是人們開始在滿足最低需求之外,追求美的表現。

河西走廊一帶的馬廠類型彩陶,器形一般較小,有的器皿上留有穿系小孔,便於攜帶反映出這一地區半農半牧的經濟狀況。而在半山彩陶瓷上則出現了播撒種子的人形圖案,說明農業的發展和人們創造力的進步。

在原始社會,文字尚未完善成熟。圖案形象直觀性強,在當時具有標誌性、裝飾性等性能,所以對彩陶圖案的研究也會給古文字研究提供佐證。中國自古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國家,在原始時期,氏族部落更為繁雜,在特定的生產條件下形成了獨特的審美需求的文化特徵,它們各自有着代表氏族文化的標誌性形象,也產生着不可低估的精神凝聚力量。而隨着氏族文化盛衰變化,陶器裝飾也出現了不同的內容的形式。 早期人類在制陶過程中,對原料的探尋和使用上缺乏經驗,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在火的使用上也不夠成熟。所以製成的陶瓷質地疏鬆。至新石器時代的中、晚期,陶器種類開始增多,從泥質或夾砂陶發展到灰陶、黑陶、彩陶和白陶等。另外,為裝飾或提高質量方面着想,又創造出白色、紅色陶衣,以及用Fe2O3(黑)、MnO2(紅)為着色劑的彩料。在成形工藝上,開創並住處逐步完善了輪制、模製、表面拋光、薄胎成形、拍印紋飾等多項手段。原始的燒成條件比較簡陋,這使早期陶器的胎體多為紅棕色。這是因為在燒成過程中,大量空氣的混入形成強氧化焰,使粘土中的氧化鐵成份變紅、變黃,加之原料中AL2O3較低,助熔劑量高,也對陶器紅色的形成有明顯影響。

遠古時期的陶瓷燒造技術資料,迄今尚無從找尋,但從現有資料推測,可能在新石器時代初期是用柴草在平地上用篝火直接燒制,這種方法至今在許多偏遠落後地區被使用,統稱為"無窯燒陶"。抑韶文化的窯型基本是橫穴式和豎穴式,就泥地挖掘而成,以柴草為燃料,無煙囪,窯內溫度較均勻,熱量損失較小,燒成溫度可達1000度。從龍山文化時期以後,普遍採用豎穴窯,由火膛、火道、窯室三部分組成,窯室直徑1米左右,燃燒時空氣供應較足,使柴草充分燃燒,火焰可沿窯底均勻進入窯室,使窯內溫度提高,可達1050度高溫,也為後來出現的饅頭窯、倒焰窯奠定了必要的基礎。 縱觀中國彩陶的技術與藝術,歷時四千八年。其實它的上限年代還是個難以考據的迷,隨考古發掘工八的不斷進行,可能還會出現不同的新認識。就目前現有的資料而言,可以說原始陶器不僅是我國古代藝術的瑰寶,它在世界文化藝術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它是全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史上無比輝煌的一章。

先秦時期 夏、商、周朝時期的陶瓷文化

商朝殷虛的遺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種款式,有灰陶、黑陶、紅陶、彩陶、白陶,以及帶釉的硬陶,這些陶器上的紋飾、符號、文字與殷商時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關係。青器的成本高只能為貴族享用,廣大民眾的各種生活器皿只能採用陶器。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藝也得到普遍的發展,帶釉的硬陶在這個時期已經出現了,釉色青綠而帶褐黃,胎質比較硬,呈灰白色。

陶器在此時已經不在局限於盛物器皿,應用範圍較廣,大略可分為日用品類、建築類、殉葬類、祭祀禮器類。朝廷對於制陶工作也很重視。

摺疊秦漢時期 秦漢-古代的建築多採用木料來架構,不易久存,所以一些偉大的建築,如秦代的阿房宮和漢代的未央宮,都無法完整保存下來,但仍可在殘存的廢墟中發現瓦當及漢磚等遺物,藉以略窺古代建築的規模。

瓦當

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為瓦當,瓦面上帶着有花紋垂掛圓型的擋片。瓦當的圖案設計優美,字體行雲流水,極富變化,有雲頭紋、幾何形紋、饕餮紋、文字紋、動物紋等等,為精緻的藝術品。

漢磚

漢磚上的雕飾,包羅萬象,繁複美觀。無論是彩繪或是浮雕圖像都生動活潑,線條靈活;其中表現的故事都是當時社會的縮影,在四川省彭山發現的漢墓中,有一種壙磚是專供築墓或建隧道使用的,在結構中似乎已經知道應用物理學上的圓柱中空的道理。

自古以來,我國社會崇尚厚葬,陶器可久藏不朽,成了最好的陪葬品,有模型房舍、樂器、鳥獸、以及人俑,秦漢時期的兵馬俑最為有名,最近陸續出土狻為考古學者重視。

兵馬俑

兵馬俑多用模塑結合的方法製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蓋一層細泥進行加工刻劃加彩,有的是先燒後接,有的是先接再燒,火候均勻、色澤單純、硬度很高。

鉛釉陶

鉛釉陶是漢代陶藝的一種創新,有黃、褐、綠等色,綠釉較為流行,以鉛為釉的基礎,加上少許的氧化 就可得到青綠色,熔點低只 燒攝氏七百到八百度,,必且可以薄薄的勻掛在胎上。

在南方也盛產青釉陶,火度高,釉質較硬,也是後來發展青瓷的開端。東漢的中後期就有了青瓷,使用"龍窯"提高窯溫,也選用一般瓷器使用的高嶺土。

南北朝時代 三國、兩晉、南北朝是從公元200年至581年。公元200年曹丕廢了漢獻帝自立為王,國號"魏";第二年劉備在四川建立蜀漢政權;公元229年,孫權在建業(現南京稱帝,國號"吳",史稱"三國"。 從公元263年魏滅蜀以後,連年戰亂,北方出現了五胡十六國的局面。西晉滅亡之後。許多門閥士族渡江南下,先後建立了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史稱"南朝",與同時代北方的北朝統稱"南北朝"。 三國、兩晉時期,江南陶瓷業發展迅速,相繼在蕭山、上虞、餘姚一帶出現了越窯、甌窯、婺窯等著名窯址。所制器物注重品質,加工精細,可與金、銀器相媲美,成為當時名門望族的日用品。

東晉南朝時期,在江西、四川、福建等地的窯址有了很大發展。但江浙一帶的瓷窯都出現了明顯的衰退跡象、瓷窯減少、數量降低、裝飾簡化、燒造略顯粗糙。這種局面一直持續至唐代前期。

相對而言,我國北方生產瓷器的年代略晚。這一時代的動亂局面使中原一帶遭受嚴重破壞,在這以前,關中、中原地區曾是中國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陶瓷業的衰退也就在所難免,制瓷業的出現一直拖至了北朝時期。但這一時期卻令人驚喜地出現了一種獨特的、而且對後世有深遠意義的陶瓷品種,這就是白瓷。

在我國,眾所公認的、真正意義上的瓷器之出現當在東漢時期。它的坯體由高嶺土或瓷石等復和材料製成,在1200oC1300oC的高溫中燒制而成,胎體要求堅硬、緻密、細薄而不吸水,胎體外面罩施一層釉,釉面要光潔、順滑、不脫落、剝離。長江中下游的廣大地區具有豐富的原材料資源,又富有燃料資源,所以這一地區的制陶業發展很快,出現了眾多而且面廣的窯址。瓷器的產地俗稱"窯口",是由考古工作者根據古代文獻記載或實地發掘所逐步了解的。通過實地調查與發掘,基本上弄清了這一時期的一些主要窯口。比如越窯,又稱"越州窯",從東漢時期開創,至北宋衰落。其基本分部在浙江寧波、餘姚、紹興、蕭山一帶。其主要特點是:胎質細密、呈青灰色;釉質瑩潤,具有玉質感,釉色深綠,色澤純正,坯釉結合緊密。唐代詩人陸龜蒙寫詩讚揚"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甌窯,在溫州一帶。其特點是:胎質白中泛灰,釉層較薄,釉色淡青,透明度高,有細小開片,易脫落。再如江西的洪州窯、湖南的岳州窯、江蘇宜興窯等等。 這一時期的瓷器已取代了一部分陶器、銅器、漆器、,成為人們日常生活最主要的生活用具之一,被廣泛用於餐飲、陳設、文房用具、喪葬冥器等等。

中國人飲茶習慣當起於東周時的四川一帶,東漢時飲茶之風傳至長江下游,此風蔓延迅速,至東晉時,已成為王室豪門的時尚。據古籍的記載,當時的茶飲方式方法與今日大不相同,所以需要一些形制不同的器具,數量上也有很大需求。經研究考證,當時造型獨特的雞頭壺就是一種茶具,這種造型延至隋唐以後就不再有了。

瓷質穀倉罐是三國西晉時期出現的,它用於陪葬品,所以也稱"魂瓶"或"神亭",是由東漢的五聯罐發展而來。這一時期的穀倉罐製作精細,堆塑繁雜,有人物、飛禽、走獸、亭台,糧食一直被視為人生第一重要之物資,所以從秦漢時代就開始給死者陪葬糧食,以供死者在陰間享用,同時,陪葬品中還含有整套糧食加工工具和做飯用的炊具,以體現吃飯的重要性。 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興,各地都建造了大量寺廟、佛像石窯,僧尼數量猛增,帶有佛教色彩、意義的裝飾隨處可見。如在建築裝飾上帶有飛天、蓮花等標誌性圖案。體現在陶瓷器上,最有代表性的是"蓮花尊"。

陶瓷還被大量運用到文具中,如筆筒、水盂、硯等。水盂的功能只是盛磨墨用水的,但造型都很豐富,有蛙形、鳥形、兔形、牛形等樣式。陶瓷文具被廣泛使用,與這一時期崇尚讀書、推崇士儒有關聯。 這一時期的裝飾特點比較明顯,尤其是三國西晉時期的越窯最為突出。器物上常有表現生活場景的紋樣,刻畫細膩且逼真,真實地反映了那一個時期的社會面貌,也給今人研究建築、音東、舞蹈、宗教、蓄牧等方面的課題提供佐證。一些生活用品如虎子、燭台、油燈、水盂上大膽使用誇張變形的動物形象,多方面地體現了當時社會的審美意識,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

縹色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特色釉,是青瓷系統的代表,與北方地區的白瓷交相輝映。之外,常用褐彩打破單一的青釉,使之更加活潑。這種裝飾方法簡單易行,適應面廣,效果較好,所以被廣泛使用。用褐彩在器物表面上書寫文字,是褐彩裝飾的另一特色,這種裝飾手法在後來的唐、五代時期大為盛興。其字體形式為書法研究提供了可靠資料。 當今所見的越窯晉瓷,工藝多為上乘,釉色高古,質地醇素,極具品味。由於當時的工藝水平,所生產出的陶瓷在釉色上發生很豐富的變化,青色中有偏綠的、偏黃或偏灰的,與釉料成份、燒成火焰都有很大關係。儘管現時的技術力量更加強大,但今人的仿製品都往往是千篇一律,死氣沉沉,失卻了古人的跡象。瓷釉的調製也是重要因素。青瓷釉最初是用瓷石與草木灰混制而成,風化程度差的瓷石一般含有大量助熔劑,常用來做釉,草木灰的作用是引入CaO成份,經過高溫燒制與瓷石相互作用形成鈣質釉。青瓷自東漢晚期出現以後,經過三國、兩晉、南北朝,在坯、釉質量上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由於瓷石原料分布地域廣泛,原料成份含量多有不同,所以這一時期的瓷器釉色和質感有較大差異。

由於南方廣大地區戰亂較少,社會秩序也就比較安全,中原地區大批員紛紛南下,其中也不乏陶瓷業技工。而北方地區處於蕭條境地,陶瓷業還不及漢代發達,對窯爐的使用也極少改進,仍延用圓形饅頭窯。在南方,窯爐有了很大發展,龍窯結構被進一步改良。窯床長度達十餘米,為解決龍窯窯室內抽力大、火焰速度過快的問題,這一時期發明了起緩解作用的"擋火牆",可更有效地調節窯內抽力和溫度。經測試,這一時期的瓷器都是在弱還原焰中燒成,燒結程度較好,燒成溫度可達1300度左右,達到了現代瓷的質量水平,這無疑是與龍窯結構的改進和燒成技術的提高密不可分。

隋唐時期 西元五百八十九年,楊堅篡北周並南陳,統一中原,改國號為隋,隋的朝代雖短,但在瓷器燒制上,卻有了新的突破,不但有青瓷燒造,白瓷也有很好的發展,另外此時在裝飾手法上也有了創新,如在器物上另外的泥片-貼花,就是一例。

唐朝時期 到了唐代,瓷器製作可為以蛻變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時代。因為陶與瓷的分野,在乎質白堅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關鍵在於火燒溫度。漢代雖有瓷器,但溫度不高,質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發展到唐代,不但釉藥發展成熟,火燒溫度能達到攝氏一千度以上,所以我們說唐代是真正進入瓷器的時代。唐代最著名的窯為越窯與邢窯。

越窯

越窯在南方浙江省紹興,主要製造青瓷;邢窯在北方河北省邢台,主要製造白瓷。越窯的青瓷明徹如冰,晶瑩溫潤如玉,色澤是青中帶綠與茶青色相近。

邢窯

邢窯所產的白瓷,土質細潤,器壁堅而薄,器型穩厚、線條流暢。

唐三彩

唐代最重要的產品是馳名中外的唐三彩,一直到文明的今天還受到廣泛的喜好與收藏。唐三彩是陪葬的陶器,色彩亮麗有黃、綠、青三色鉛釉,故名唐三彩,但不一定每件唐三彩都三色俱全,但可利用三色交叉混合的上釉技術來製造出美麗的花朵,以及先在坯體上刻花成暗色圖案,變化無窮,彩色斑斕。

唐三彩分布在長安和洛陽兩地,在長安的稱西窯,在洛陽的則稱東窯。唐代盛行厚葬,不僅是大官貴族,百姓也如此,已形成一股風氣。

唐三彩種類很多人物、動物、碗盤、水器、酒器、文具、家具、房屋,甚至裝骨灰的壺壇等等。大致上較為人喜愛的是馬俑,有的揚足飛奔,有的徘徊佇立,有的引頸嘶 ,均表現出栩栩如生的故種姿態。至於人物造型有婦女、文官、武將、胡俑、天王,根據人物的社會地位和等級,刻畫出不同的性格和特徵;貴婦面部豐圓,梳成各式髮髻,穿着色彩鮮艷的服裝,文官彬彬有禮,武士剛烈勇猛,胡俑高 深目、天王怒目威武、雄壯氣概,足為我國古代雕塑的典範精品。

五代時期 唐代經過安史之亂,國勢日衰,唐滅元之後五十年裡,面臨分裂的局面,北方由後梁、後唐、後漢、後晉、後周,五個朝代先後統治黃河流域。南方各地存在着前蜀、吳、≥、吳越、楚、南漢、荊南、後蜀、南唐、北漢等許多政權,歷史上稱為五代十國。

柴窯

這個時期較為有名的是後周世宗的柴窯,以天青色為主,世宗評為"雨過天晴雲破處、者般顏色作將來",所以有"雨過天晴青"的美稱。陶路上記載"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可略知其製作精美。

秘色窯

越窯到了五代,一度成為吳越王錢氏的御用器皿,臣庶不得享用,因此當時又稱為"秘色窯",皆屬於青瓷的製造。

宋朝時期 後周趙匡胤奪取政權,建立宋朝定都開封,歷史上稱為北宋。宋代的陶瓷氏我國的鼎盛時期,"宋瓷"也是聞名世界。定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為五大名窯,形制優美,高雅凝重,不但超越前人的成就,即使後人仿製也少能匹敵。

定窯

定窯又稱粉定,定窯在今河北省曲陽縣的靈山鎮,古名定州,所以稱定窯,是繼唐代邢窯之後,生產白瓷最好的窯。

定窯釉分北定、南定,宋室南遷之後,一部分到了景德鎮,一部分到了吉州,稱為南定。在景德生產的釉色似粉,又稱粉定。定窯還有如柿子般顏色的紅定、紫色的紫定、黑色的黑定等等。

一般的裝飾手法有劃花、印花、雕花等各種圖案包羅萬象,其製作細膩精緻、線條流暢、胎質堅細、呈乳白或象牙色,以碗盤較多,胎薄而圓正。為避免燒制變形,多采覆燒,再鑲以金屬作緣。

汝窯

汝窯在河南省臨汝縣,是北方第一個著名的青瓷窯,燒制御用宮中之器,時間很短,數量也少。器型簡單,但釉色溫潤柔和,在半無光狀態下有如羊脂玉,並截取定窯、越窯的裝飾技法,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

晚期在臨汝縣燒造的稱為臨汝窯,其中有"奉華"二字的是宋高宗劉妃的堂號,也有人稱是後人補刻的。

鈞窯

鈞窯在河南省禹縣,古代稱為鈞台,明代稱鈞州,所以命名為鈞窯,傳世不多,評¤慎高。

鈞窯創始於唐代,歷經宋、金至元代,胎質細膩,釉色華麗奪目、種類之多不勝枚舉;有玫瑰紫、海棠紅、茄子紫、天藍、胭脂、硃砂、火 紅,還有窯變。器型以碗盤為多,但以花盆最為出色。

器物底部刻有一到十的號數,相傳一、三、五、單數為紅色,二、四、六複數為青色,但也有人說是數字越小器型越大,只是窯工為方便辨認而作的記號罷了。

官窯

官窯是在宋大觀及政和年間於汴涼所造,青瓷釉色晶瑩惕透,有開裂或呈冰片狀,粉青紫口鐵定是其特色。

宋室南移在△凰山下設立官窯,又稱修內司官窯或內窯,郊壇下設立的郊壇下官窯,器形較多,有直徑大過一尺的大型產品。

哥窯

哥窯創使者為浙江省處州的章氏兄弟,哥哥章生一所燒者為"哥窯",弟弟章生二所燒者為"弟窯",又名龍泉窯或章窯。

哥窯主要特徵是釉面裂紋開片,這種裂痕是由於釉與胎的收縮率大小的不同有的稱為魚子紋蟹爪紋,也有的稱為百集碎。釉色有粉青、米色,釉中出現大小氣泡,瓷胎呈黑褐色,口緣顯出一道褐色邊稱為"紫口鐵足"。

龍泉窯

龍泉窯釉色蒼翠,北宋時多粉青色,南宋時呈蔥青色,沒有開片在器皿轉折處,往往露胎呈現胎色,瓷釉厚潤,裝飾上很少刻花、劃花,而流行用貼花、浮雕,例如在盤中常堆貼出雙魚圖案,在瓶身上貼出纏枝牡丹圖案。

宋代瓷業鼎盛,除上述五大名窯外,山西省平陽的平陽窯、陝西省耀州的耀州窯,福建省建安的建窯,江西省吉州的吉州窯,也都燒制相當好的瓷器。

磁州窯在今河北省磁縣,是華北大窯業中心,很受日本重視,歷代都有大量的瓷器銷往日本,日本人也把瓷器叫磁器,是有其原因的。

元朝時期 元代入主中原九十一年,瓷業較宋代為衰落,然而這時期也有新的發展,如青花和釉里紅的興起,彩瓷大量的流行,白瓷成為瓷器的主流,釉色白 泛青,帶動以後明清兩代的瓷器發展,得到很高的成就。

樞府窯

元代在景德鎮設計官窯,製作精美,裝飾花紋中常有"樞府"二字,因而又稱樞府窯,景德鎮漸形成全國瓷器製造中心也是從元代開始。

青花

青花是在白瓷上用鈷料畫成圖案燒制而成,只用一種藍色,但顏料的濃淡、層次,都可以呈現出極其豐富多樣的藝術效果。青花簡樸而又華美,既複雜又統一,如同藍印花布一樣,具有質樸、淳厚、典雅的特色,成為瓷器中的主要品種。

釉紅

釉紅是以氧化代替鈷料,做法與青花屬釉下彩繪,由於還原成雪紅色,釉透紅,故名釉紅,元代繼鈞窯之後所出現的另一種紅色表現方法,燒成不易,是燒制瓷器較難的一種,往往呈灰紅色或暗褐色,相當不穩定,產量不多,傳世更少。

明朝時期 我國的陶藝發展到了明代又進入一個新的旅程,明代以前的瓷器以青瓷為主,而明代之後以白瓷為主特別是青花、五彩成明代白瓷的主要產品,而景德鎮更成為主要的窯廠,規模最大,一直延續明清兩代五、六百年而不衰,描寫當時盛況為"晝間白煙掩空,夜間紅焰燒天"。

永樂軒德時期為青花瓷器的早期,雖然比不上甜白、脫胎的精緻,但由於蘇泥渤青鈷料的輸入使用,使這時期的青花大放異彩;畫工的藝術修養很高,利用青料的散暈,作末骨花卉的筆法,產生水墨的趣味;有的利用線條上不同濃淡,產生活潑的變化,顯得更為生動有力。元代以來回教的輸入也給此時帶來豐富的圖案,加上中國繪畫的運用,布局內容清晰明朗,感覺出他的雄渾古樸。

成化、正德為青花瓷的中期,此時蘇泥渤青已用完,改用平等青,色淡比不上蘇青的濃郁,更無散暈水墨效果,所以另外朝着加彩或細緻的表現方面發展,繪畫手法力求精練,細描勻染,加上白瓷薄胎,達到精緻的目標。

嘉靖、萬曆年間為青花瓷之晚期,回青的使用,給嘉靖諸窯帶來盛況,色彩濃艷而強烈。此時產量較大,並由荷蘭船運往歐洲。

萬曆年間有名的五彩、鬥彩、成為後世彩瓷發展的基礎,甚至日本伊萬里古瓷也是根據這時期的鬥彩發展出來,"萬曆彩"也就在史上成名。同時又有紅地黃彩、藍地黃花、紅地青花、黃地青花五彩、描紅等等各式彩磁及前代各窯之大成,圖案更是千變萬化、增加許多。

明代開始,窯址都趨於集中在景德鎮,無論官窯或民窯都偏向於彩繪瓷器,宋瓷前都以單色釉為主,而明代後走入了彩繪世界,瓷胎也趨向薄、細、白的 求,在坯身上記住款式也從此開始,年代、堂號、人名都有,使研究考據有更確實的辨認。

青花釉紅

青花釉紅的搭配相植,也製造出一些創新的作品。

鬥彩

成化瓷採用鬥彩,先用青花料描出輪廓,釉燒之後,再加上釉上彩,填入五色,增加艷麗,極為有名,成為後世爭相仿製的對象。正德年間採用回青,淡而暗,胎質也欠潔白較不如成化碗盤之類較多,渣斗是其獨特的地方。

清朝時期 清朝中國瓷器可謂登峰造極。數千年的經驗,加上景德鎮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經濟繁榮,皇帝重視,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愛好與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製作技術高超,裝飾精細華美,成就不凡,是悠久的中國陶瓷史上最光耀燦爛。

清代陶瓷生產,除以景德鎮的官窯為中心外,各地民窯都極為昌盛興隆,並得到很大的成就,尤其西風漸進,陶瓷外銷,西洋原料及技術的傳入,受到外來影響,使陶瓷業更為豐富而多彩多姿,也由於量產及仿製成風,畫院追求工細纖巧,雖有驚人之作,但少創意而流於匠氣。

福建省德化白瓷,瑩白而帶透明感,生產佛像相當有名。清代中期,外銷陶瓷發展出來的廣彩,艷麗照人。

粉彩

雍正時期則以粉彩最有成就,粉彩主要特徵是用色調柔和淡雅,比例精細工整,故又稱"軟彩";採用白粉撲底成立體狀再加色彩,並染成濃淡明暗層次,清新透徹,溫潤平實,深具工筆花鳥之意味及濃厚的裝飾性。

琺瑯彩

乾隆時期繼承前清二朝風氣,產生不少秀麗精巧作品,而後則不惜資本,追求創意,綜合各種工藝技法,運用在陶瓷之上,仿其他各種素材的產品也很多。在彩繪上最大的成就就是琺瑯彩,最早採用進口的顏料燒制,所以也稱"洋彩"。

琺瑯彩所用的材料,色擇晶瑩,質地凝厚,用作裝飾,花紋有微凸堆之感。景德鎮瓷胎運到宮廷,命畫院化工加以彩繪,多屬"內廷秘玩,所以裝飾畫法極為精細,追求華美艷麗,狻具宮廷氣息,加上宮中的"古月軒"作款式,全屬內府,成為有名的古月軒瓷。

紫砂

宜興紫砂到清代產量更大,名家輩出,除宜興壺的製造外,日常各式用品如碗盤、花瓶、花盆等都有,保持胎本色、古意盎然、各種色陶也都具有創意。

織金

"織金"就是用金線溝邊再填彩,相當具有特色,採用景德白胚在廣州加彩出口,也一直延傳到今天。

黑瓷

山東博山的黑瓷,是北方農家流行的生活用品。

石灣塑

廣西石灣塑造人物近年來很受重視,釉色變化萬千,栩栩如生,尤其以故事人物,表情生動有力又具趣味,為收藏家喜好。

摺疊清代中葉 乾隆以後,從嘉慶開始直到解放前夕,即從19世紀中葉開始到20世紀40年代末,特別是鴉片戰爭(1840年)以後,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國內反動統治的日益腐朽和外國資本主義的步步人侵,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瓷業由停滯而趨向衰落。

而英國,在18世紀60年代進行產業革命後,資本主義正處於上升時期,到19世紀時,英國的產業革命波及歐洲其它國家和北美國家,工廠普遍實行大規模生產。歐洲人自18世紀製成真正的硬瓷後,至19世紀,工業技術的進步使歐洲的陶瓷生產逐步由機器代替了手工業勞動。陶瓷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特別是英、德、法等國的陶瓷產品,在國際上的比重日漸增加.在東方,日本的制瓷業自20世紀初才嶄露頭角,但發展很快,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的陶瓷已足可與英、德、法等國相抗衡。

在這個時期,中國瓷器在國際貿易上的地位則每況愈下,以產瓷著稱的中國,反成為大量洋瓷傾銷的市場,雖然國瓷還能以傳統的特色在海外與洋瓷爭一日之長,但數量已大減,其衰落的趨勢畢竟是內憂外患的社會現實所決定了的。到甲午中日戰爭以後,由於資本主義實力的擴張和清政府的腐朽,中國陶瓷不能不在國內外市場上節節敗退下來,中國的陶瓷業瀕臨絕境。

儘管如此,中國的陶瓷業仍然頑強的生存下來。在清末,一些民族工商業者在清政府提倡的所謂"振興實業"的口號下,對中國陶瓷手工業進行了一些改革,創辦了一些新式瓷廠。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歐美帝國主義國家忙於戰爭掠奪,暫時緩和了對中國的侵略與壓迫,因此中國的民族工業稍有抬頭,民族工業的新式瓷廠,這時也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