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伯顏 (元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伯顏 (元末)

伯顏(1280年-1340年),是中國元朝後期的軍事和政治人物,蒙古蔑兒乞部人。曾權傾一時,後被元順帝治罪[1]

人物生平

生長西亞

伯顏是蒙古八鄰部人。他的曾祖父述律哥圖元太祖鐵木真手下當差,任八鄰部左千戶職位。祖父阿刺繼承了他曾祖父的職位,併兼任斷事官,因為平定忽禪有功,又擴充了忽禪的地盤。父親曉古台繼任了他祖父的職位,並跟隨宗王旭烈兀奪取西域。[2]伯顏生長於伊兒汗國。[3]以深略善斷着稱,信奉也里可溫教(基督教)。

頗受器重

元憲宗三年(1253年),跟隨旭烈兀西征。後受伊兒汗旭烈兀命出使大汗廷奏事,深得元世祖忽必烈賞識,留作侍臣 ,與謀國事。一直沒有能和他相比的。世祖越發認可他的賢能,便敕中書右丞相安童的妹妹給他做老婆,並說:「做伯顏的妻子,不令你的姓氏失色。」[4]

至元二年(1265年)七月,官拜光祿大夫中書左丞相。朝廷里的大小事情,有難辦的,他往往三言兩語就能解決。眾人信服地說:「這是真正有能耐的宰相啊。」[5]

至元四年(1267年),任中書右丞相。

至元七年(1270年),改任同知樞密院事。

至元十年(1273年)春,持節奉玉冊立燕王真金為太子。 [6]

南征滅宋

至元十一年(1274年),伯顏復任左丞相,總兵分三路攻宋。 伯顏與阿術統中路,取鄂州、漢陽等地,沿長江東下,次年取黃州、蘄州、江州、安慶、池州等地,大敗宋宰相賈似道軍於丁家洲,收降太平州、滁州,下建康(今南京),尋進中書右丞相。十一月,分兵三路進軍臨安(今杭州市),與右丞相阿塔海取中道,節制諸軍並進。

至元十三年(1276年),陷臨安,俘宋帝、謝太后等北還,取宋地三十七府、一百二十八州、七百餘縣。

北討叛王

至元十四年(1277年),以宗王昔里吉等叛執北平王那木罕,自阿力麻里東犯和林,奉命率師北上,大敗叛軍於斡耳寒河(今鄂爾渾河)。

至元十八年(1281年),從皇太子真金撫軍漠北,益藤州四千九百餘戶為食邑。

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代宗王阿只吉總軍西北。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從元世祖討平叛王乃顏之亂。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任知樞密院事,分院和林。[7]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招降叛王明理鐵木兒,屢敗海都叛軍。因遭朝臣讒陷,被罷職,居大同。

擁立成宗

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忽必烈駕崩,伯顏總領朝政三個月,朝廷肅靜,一如平日。他受顧命擁立從和林返回的皇孫鐵穆耳(元成宗)即位。受顧命擁戴鐵穆耳(元成宗)即位,復任知樞密院事。 [13] 同年十二月(1295年初)病卒,年五十九。[8] 大德八年(1304年),特贈宣忠佐命開濟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追封淮安王,諡號忠武。 [9]

至正四年(1344年),加贈宣忠佐命開濟翊戴功臣,進封淮王,其餘如舊。有《丞相淮安忠武王碑》以志其功。

主要成就

至元十二年(1274年),元軍攻占建康(今南京)、鎮江(今屬江蘇)等重鎮後,元世祖忽必烈重新部署滅宋戰爭,其中時任的中書右丞相伯顏率元軍主力直取臨安。 十月,伯顏於鎮江分兵三路南攻:參政阿剌罕為右路軍,率步、騎自建康經溧陽(今屬江蘇)、廣德(今屬安徽)攻獨松關(今浙江安吉南);同署行中書省事董文炳為左路軍,率舟師經江陰(今屬江蘇)、許浦(今常熟東北),由海路趨澉浦(今浙江海鹽南);伯顏與同署行中書省事阿塔海率中路水、步、騎軍向常州(今屬江蘇)、平江(今蘇州)進發,並節制諸軍,會師臨安。中路阿塔海率軍攻常州,宋知州姚訔、通判陳照等協力固守。宋廷得知常州危急,遣淮將張全率兵兩千救援,知平江府文天祥也派尹玉、麻士龍等率兵三千隨張全赴援。二十六日,麻士龍等於虞橋(今常州東南)戰死。尹玉部與元軍力戰,殺千餘人,但張全隔河不援,遂敗。尹玉收集殘部五百人在五木(虞橋東)與元軍鏖戰一晝夜,僅數人脫險,其餘全部戰死。元右路阿剌罕軍自建康出發,先後克溧水(今屬江蘇)、溧陽,破銀樹、東壩(今高淳東),俘宋守將趙淮,進至護牙山(今安徽郎溪北)又敗宋援軍,乘勝攻下廣德、四安鎮(今浙江安吉北)等地。左路董文炳軍占領江陰。宋廷大懼,急征十五歲以上臨安民為兵,同時從平江調文天祥軍入衛臨安。 十一月十六日,伯顏率軍至常州,與阿塔海會兵圍城。招降不應,伯顏令運土築壘與城齊,上置火炮,連攻兩晝夜破城,姚詧、陳照戰死,伯顏盡屠城民。常州失守,無錫、平江宋守軍不戰而降。二十三日,阿剌罕軍攻占獨松關,鄰近守軍望風而遁。十二月初五,董文炳軍進占許浦。二十七日,伯顏遣兩浙大都督范文虎會同阿剌罕軍攻安吉州(今湖州),激戰三日破城。

至元十三年(1275年)正月十八日,三路元軍會師皋亭山(今杭州北),進逼臨安城下。知臨安府文天祥、浙西制置副使張世傑請太皇太后、太后、皇帝出走海上,自率軍背城一戰。太皇太后謝道清不許,遣使奉傳國璽及降表向元軍乞降。駙馬都尉楊鎮等擁益王、廣王入閩中,張世傑等各率所部南走,繼續抗元。二月初五,宋恭帝趙顯率百官請降。伯顏受降後,又取謝道清手詔,招降未附州郡。三月,伯顏命阿剌罕、董文炳繼續南攻,自攜恭帝、皇太后全氏及南宋宗室等北還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北)。

至元十五年(1277年),憲宗之子昔里吉奉命與北平王木罕和右丞相安童一起平定窩闊台之孫海都發動的叛亂。不料昔里吉中途倒戈,劫持皇子木罕和右丞相安童,響應海都對忽必烈的反叛。忽必烈聞報大驚,命伯顏率軍往救。伯顏知道這次出征任務艱巨,既要勝敵,又要救人。他慎重迎戰,與敵軍在阿魯坤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抗愛山東麓)相遇。伯顏下令,與敵人隔河列陣。伯顏軍嚴陣以待,勒軍甚嚴,無人敢於懈怠。相持終日,敵軍出現疲憊鬆散之狀,隊伍自亂,陣形不整。伯顏兵分兩路,突發擊敵,並派出最精銳的勇士直插敵人中營帳,力救皇子和丞相。經突擊,敵軍大敗,敢死隊救出皇子和丞相,伯顏命收降和追擊並用,大多數將士歸降,昔里吉兵敗逃亡,死於途中。

至元二十五年(1287年),傳聞宗王乃顏要聯合西北諸王造反。忽必烈伯顏商議對策。伯顏建議乘他還沒有起事時先派使者宣撫,以觀其意圖。因而自請擔當此任,他到乃顏的營地後,發現無法說服乃顏,於是連夜潛逃,面奏忽必烈。忽必烈立即發兵進剿乃顏。伯顏又推薦漢將李庭等人,運用漢軍戰法,使西北諸王未及響應,就生擒乃顏,收降其部眾,消除了這場人禍。

至元二十七年(1289年),忽必烈為防止海都叛亂,命伯顏率軍出鎮和林(今蒙古人民共和國烏蘭巴托西南)。海都知伯顏用兵如神、治軍有方,自知難勝伯顏,長期觀望。後唆使鐵木兒進攻和林,被伯顏擊敗,又多次出軍偷襲,均被伯顏擊敗。伯顏協助忽必烈平息了多次內亂,維護了元政權的統一。

忽必烈死後,伯顏穩定朝局,擁戴鐵穆耳(元成宗)即位。

人物評價

總評

伯顏善作詩文,是元代着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統二十萬大軍伐宋,如統一人。成功還朝,口不言功,行囊僅隨身衣被。 他智略過人,深明大義,用兵籌謀,出神入化。在帶兵、用兵、治軍方面都有值得兵家稱道之處。

歷代評價

汪元量:衣冠不改只如先,關會通行滿塵廛。北客南人成買賣,京師依舊使銅錢。伯顏丞相呂將軍,收了江南不殺人。昨日太皇請茶飯,滿朝朱紫盡降臣。 (《醉歌》)

宋濂:淮王桓桓,凝峻寡言。一言之間,如雷破山。及履上台,四國爾瞻。誓師南征,大亂汝戡。三軍飛渡,目無江南。前扼其吭,宋膽自寒。老梟既夜遁,直搗臨安。俘厥君臣,大敷帝位。皞皞熙熙,市肆不移。宋鼎巳易,而民弗知。崇德報功,王謙讓弗居。此天子德威,臣何能為。古有曹彬,於王見之。 (《國朝名臣頌·淮忠武王伯顏》)

孫承恩:臨淮桓桓,嚴凝若神。百萬貔貅,御如一人。討定江南,溷一九土。武功洸洸,永載盟府。 (《古像贊·臨淮王》)

王世貞:吾嘗謂元有三仁(耶律楚材、廉希憲、伯顏)焉。……伯顏之下宋都也,肅而謐;其居功也,廉而約;其處廢也,恬而智;其應鼎革也,毅而裁。古社稷臣哉。 (《王弇州崇論》)

朱軾:巴延(伯顏)深厚有謀,處眾不伐,其識度比諸人為優。然其出兵之日,世祖命之曰:"當如曹彬不戮一人。"及巴延南下,兵之所過,殺戮無數,豈可與古人同日語耶? (《史傳三編》)

柯劭忞:世祖一見伯顏,擢為宰相,知人之哲,近世未嘗有也。然伯顏自滅宋以後,迭遭誣陷,君臣之分,幾至不終,良以非親非貴,蹤跡孤危,功名雖盛,適足為讒構之資而已。甚矣!明良契合之不易言也。 (《新元史》)

逸聞趣事

元世祖時,有傳聞宗王乃顏意圖造反。伯顏自請前往觀察其意向。他出發時,只帶幾車皮衣,每到一個驛站就給驛吏每人一件上等的皮衣,驛吏無不感激稱謝。到了乃顏的營地後,受到乃顏設宴招待,伯顏發現殺機四伏,知道已經無法說服乃顏,於是連夜潛逃。乃顏派兵追趕,可是,驛吏見伯顏爭獻最好的馬給他騎,使乃顏無法追及。伯顏返朝後,面奏忽必烈,成功平息了叛亂。

軼事

伯顏掌權期間專權枉法,且排斥漢族以及漢化,停辦科舉。為防止南人造反,禁止江南農家用鐵禾釵。對漢人南人祈神賽社、習學槍棒武術以至演唱戲劇等,都橫加禁止,以防他們聚眾鬧事。甚至曾提出殺光五姓漢族民眾的想法。《元史‧順帝紀》載:「伯顏請殺張、王、劉、李、趙五姓漢人,帝不從。」

視頻

伯顏喝酒賞舞,沒想到她卻突然出現,氣場霸氣十足!

元末權臣伯顏, 提議殺光人口最多的五姓漢人, 防止造反

參考資料

  1. 《元史·伯顏傳》
  2. 《元史·卷一百二十七·列傳第十四》:曾祖述律哥圖,事太祖,為八鄰部左千戶。祖阿剌,襲父職,兼斷事官,平忽禪有功,得食其地。父曉古台世其官,從宗王旭烈兀開西域。
  3. 《元史·卷一百二十七·列傳第十四》:​伯顏長於西域。
  4. 《元史·卷一百二十七·列傳第十四》:至元初,旭烈兀遣入奏事,世祖見其貌偉,聽其言厲,曰:「非諸侯王臣也,其留事朕。」與謀國事,恆出廷臣右,世祖益賢之,敕以中書右丞相安童女弟妻之,若曰「為伯顏婦,不慚爾氏矣」。
  5. 《元史·卷一百二十七·列傳第十四》:二年七月,拜光祿大夫、中書左丞相。諸曹白事,有難決者,徐以一二語決之。眾服曰:「真宰輔也。」
  6. 《元史·卷一百二十七·列傳第十四》:十年春,持節奉玉冊立燕王真金為皇太子。
  7. 《元史·卷一百二十七·列傳第十四》:二十六年,進金紫光祿大夫、知樞密院事,出鎮和林,和林置知院,自伯顏始。
  8. 《元史·卷一百二十七·列傳第十四》:冬十二月丙申,有大星隕於東北。己亥,雨木冰。庚子,伯顏薨,年五十九。
  9. 《元史·卷一百二十七·列傳第十四》:大德八年,特贈宣忠佐命開濟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追封淮安王,諡忠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