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伽利略衛星定位系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Galileo satellite navigation system),是由歐盟研製和建立的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該計劃於1999年2月由歐洲委員會公布,歐洲委員會和歐空局共同負責。系統由軌道高度為23616km的30顆衛星組成,其中27顆工作星,3顆備份星。衛星軌道高度約2.4萬公里,位於3個傾角為56度的軌道平面內。截止2016年12月,已經發射了18顆工作衛星,具備了早期操作能力(EOC),並計劃在2019年具備完全操作能力(FOC)。全部30顆衛星(調整為24顆工作衛星,6顆備份衛星)計劃於2020年發射完畢。[1] 2019年7月14日,伽利略系統技術故障導致部分導航服務中斷。 2019年8月18日,"伽利略"衛星定位系統恢復正常。

發展歷史

歐盟於1999年首次公布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計劃,其目的是擺脫歐洲對美國全球定位系統的依賴,打破其壟斷。該項目總共將發射32顆衛星,總投入達34億歐元。因各成員國存在分歧,計劃已幾經推遲。 1999年歐洲委員會的報告對伽利略系統提出了兩種星座選擇方案:

一是21+6方案,採用21顆中高軌道衛星加6顆地球同步軌道衛星。這種方案能基本滿足歐洲的需求,但還要與美國的GPS系統和本地的差分增強系統相結合。

二是36+9方案,採用36顆中高軌道衛星和9顆地球同步軌道衛星或只採用36顆中高軌道衛星。這一方案可在不依賴GPS系統的條件下滿足歐洲的全部需求。該系統的地面部分將由正在實的歐洲監控系統、軌道測控系統、時間同步系統和系統管理中心組成。 為了降低全系統的投資,上述兩個方案都沒有被採用,其最終方案是:系統由軌道高度為23616km的30顆衛星組成,其中27顆工作星,3顆備份星。每次發射將會把5或6顆衛星同時送入軌道。

新華網巴黎10月21日電(記者舒適)法國巴黎時間21日12時30分(北京時間18時30分),俄羅斯「聯盟」運載火箭攜帶歐洲伽利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首批兩顆衛星,從法屬圭亞那庫魯航天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伽利略系統是由歐盟主導的新一代民用全球衛星導航系統,耗資超過30億歐元。系統由兩個地面控制中心和30顆衛星組成,其中27顆為工作衛星,3顆為備用衛星。衛星軌道高度約2.4萬公里,位於3個傾角為56度的軌道平面內。

此次發射成功後,歐洲航天局計劃明年再發射兩顆衛星,並在隨後幾年內陸續發射其他26顆衛星,以完成衛星導航系統的構建。歐洲阿麗亞娜公司將負責所有衛星的發射。

目前全世界使用的導航定位系統主要是美國的GPS系統,歐洲人認為這並不安全。為了建立歐洲自己控制的民用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歐洲人決定實施伽利略計劃。伽利略系統的構建計劃最早在1999年歐盟委員會的一份報告中提出,經過多方論證後,於2002年3月正式啟動。系統建成的最初目標是2008年,但由於技術等問題,延長到了2011年。2010年初,歐盟委員會再次宣布,伽利略系統將推遲到2014年投入運營。

與美國的GPS系統相比,伽利略系統更先進,也更可靠。美國GPS向別國提供的衛星信號,只能發現地面大約10米長的物體,而伽利略的衛星則能發現1米長的目標。一位軍事專家形象地比喻說,GPS系統只能找到街道,而伽利略則可找到家門。 伽利略計劃對歐盟具有關鍵意義,它不僅能使人們的生活更加方便,還將為歐盟的工業和商業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歐盟將從此擁有自己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有助於打破美國GPS導航系統的壟斷地位,從而在全球高科技競爭浪潮中獲取有利位置,並為將來建設歐洲獨立防務創造條件。

作為歐盟主導項目,伽利略並沒有排斥外國的參與,中國、韓國、日本、阿根廷、澳大利亞、俄羅斯等國也在參與該計劃,並向其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建成後,將和美國GPS、俄羅斯「格洛納斯」、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共同構成全球四大衛星導航系統,為用戶提供更加高效和精確的服務。

2015年3月30日,歐洲發射兩顆伽利略導航衛星,欲抗衡GPS。

2019年7月14日,受與地面基礎設施相關的技術問題影響,伽利略系統的初始導航和計時服務暫時中斷。

2019年8月18日,"伽利略"衛星定位系統修復完畢,定位和導航服務已經恢復正常。系統服務中心稱技術故障出現在伽利略系統的兩個地面控制中心,它們負責計算時間和預測軌道,用於計算導航信息。至於確切的根本原因,將專門成立一個獨立調查委員會進行徹底調查。歐洲專家認為仍處「初始服務」階段的伽利略系統出故障在情理之中,不用大驚小怪,也無需過度解讀。

體系結構

衛星

數量:30顆

離地面高度:23,222公里(MEO)

三條軌道,56°傾角(每條軌道將有九顆衛星運作,最後一顆作後備)

衛星壽命:12年以上

衛星重量:每顆675公斤

衛星長寬高:2.7m x 1.2m x 1.1m

太陽能集光板闊度:18.7m

太陽能集光板功率:1500W

全球設施

空間段由分布在三個軌道上的30顆中等高度軌道衛星(MEO)構成, 全球設施部分由空間段和地面段組成。空間段的30顆衛星均勻分布在3個中高度圓形地球軌道上,軌道高度為23616km,軌道傾角56°,軌道升交點在赤道上相隔120°,衛星運行周期為14h,每個軌道面上有1顆備用衛星。某顆工作星失效後,備份星將迅速進入工作位置,替代其工作,而失效星將被轉移到高於正常軌道300km的軌道上。這樣的星座可為全球提供足夠的覆蓋範圍。

地面段由完好性監控系統、軌道測控系統、時間同步系統和系統管理中心組成。伽利略系統的地面段主要由2個位於歐洲的伽利略控制中心(GCC)和29個分布於全球的伽利略傳感器站(GSS)組成,另外還有分布於全球的5個S波段上行站和10個C波段上行站,用於控制中心與衛星之間的數據交換。控制中心與傳感器站之間通過冗餘通信網絡相連。全球地面部分還提供與服務中心的接口、增值商業服務以及與「科斯帕斯-薩爾薩特」(COSPAS-SARSAT)的地面部分一起提供搜救服務。

區域設施

區域設施由監測台提供區域完好性數據,由完好性上行數據鏈直接或經全球設施地面部分,連同搜救服務商提供的數據,上行傳送到衛星。全球最多可設8個區域性地面設施。

局域設施

有些用戶對局部地區的定位精度、完好性報警時間、信號捕獲/重捕等性能有更高的要求,如機場、港口、鐵路、公路及市區等。局域設施採用增強措施可以滿足這些要求。除了提供差分校正量與完好性報警外(≤1s),局域設施還能提供下列各項服務: 商業數據(差分校正量、地圖和數據庫);

附加導航信息(偽衛星);

在接收GSM和UMTS基站計算位置信號不良的地區(如地下停車場和車庫),增強定位數據信號;

移動通信信道。

用戶

用戶端主要就是用戶接收機及其等同產品,伽利略系統考慮將與GPS、GLONASS的導航信號一起組成複合型衛星導航系統,因此用戶接收機將是多用途、兼容性接收機。

服務中心

服務中心提供伽利略系統用戶與增值服務供應商(包括局域增值服務商)之間的接口。根據各種導航、定位和授時服務的需要,服務中心能提供下列信息:

性能保證信息或數據登錄;

保險、債務、法律和訴訟業務管理;

合格證和許可證信息管理;

商貿中介;

支持開發應用與介紹研發方法。

應用服務編輯

基本服務

導航、定位、授時。

特殊服務

搜索與救援(SAR功能)。

擴展服務

GNS在飛機導航和着陸系統中的應用鐵路安全運行調度、海上運輸系統、陸地車隊運輸調度、精準農業。

進度安排編輯

定義階段

(1999-2000)

該階段已在2001年宣告結束。

開發階段

(2001-2005)

該階段稱為開發和在軌驗證階段,正在進行,主要工作有:

匯總任務需求;

開發2-4個衛星和地面部分;

系統在軌驗證。

部署階段

(2006-2007)進行衛星的發射布網,地面站的架設,系統的整體聯調。

運營階段

(2008- )商業營運階段,提供增值服務,資方獲得收益。

曾經推遲

早在2002年,由於德國和意大利在領導歐空局實施"伽利略衛星導航計劃"這個問題上一直爭吵不休,導致歐空局的半數預算未能到位。 伽利略計劃一再推遲的原因其中有經濟上的因素,歐洲面臨經濟危機的問題。經濟危機前一段時間歐洲人確實對於伽利略的投入問題產生了很多分歧的意見,有些起伏。另外一個伽利略計劃之所以滯後,很大一個原因還在於歐盟的政治體制,它由於多個國家之間需要長時間地磋商,這也導致了它進度推遲。

系統優勢

「伽利略」系統是世界上第一個基於民用的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在2008年投入運行後,全球的用戶將使用多制式的接收機,獲得更多的導航定位衛星的信號,將無形中極大地提高導航定位的精度,這是「伽利略」計劃給用戶帶來的直接好處。另外,由於全球將出現多套全球導航定位系統,從市場的發展來看,將會出現GPS系統與「伽利略」系統競爭的局面,競爭會使用戶得到更穩定的信號、更優質的服務。世界上多套全球導航定位系統並存,相互之間的制約和互補將是各國大力發展全球導航定位產業的根本保證。

「伽利略」計劃是歐洲自主、獨立的全球多模式衛星定位導航系統,提供高精度,高可靠性的定位服務,實現完全非軍方控制、管理,可以進行覆蓋全球的導航和定位功能。「伽利略」系統還能夠和美國的GPS、俄羅斯的GLONASS系統實現多系統內的相互合作,任何用戶將來都可以用一個多系統接收機採集各個系統的數據或者各系統數據的組合來實現定位導航的要求。 「伽利略」系統可以發送實時的高精度定位信息,這是現有的衛星導航系統所沒有的,同時「伽利略」系統能夠保證在許多特殊情況下提供服務,如果失敗也能在幾秒鐘內通知客戶。與美國的GPS相比,「伽利略」系統更先進,也更可靠。美國GPS向別國提供的衛星信號,只能發現地面大約10米長的物體,而「伽利略」的衛星則能發現1米長的目標。

衛星發射

2011年「伽利略」衛星首發成功。

歐洲伽利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伽利略計劃」的首批兩顆衛星2011年10月21日從位於法屬圭亞那的庫魯航天中心成功發射升空。歐盟希望在2019年完成全部 30顆衛星的發射,從而對全球衛星導航市場進行重新洗牌。

第三顆和第四顆衛星於2012年10月發射。

第三顆和第四顆「伽利略」在軌驗證(IOV)衛星預計搭乘「聯盟」火箭於10月發射升空。這些新衛星將加入2011年發射的首批兩顆伽利略衛星,定位於距地23222千米高的中地球軌道。

此舉標誌着該項目邁進了重要一步,因為它將完成IOV階段所需的基礎設施部署,並首次實現僅僅基於伽利略衛星進行地面定位估算。IOV階段後將是繼續按需部署衛星和地面段,最終實現「全面運行能力」,達到服務預期。

首批22顆「全面運行能力」衛星目前正在德國建造,德國還將負責平台和最終衛星的集成。英國薩里衛星技術有限公司負責建造有效載荷。

2012年10月12日,隨着歐洲伽利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第二批兩顆衛星成功發射升空,該系統建設已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果。太空中已有4顆正式的伽利略系統衛星,將可以組成網絡,初步發揮地面精確定位的功能。

這4顆衛星將組成一個微型網絡以對系統進行初步測試,並確保今後發射的該系統其他衛星能準確進入預定軌道,正常運轉。

伽利略系統於2016年12月15日投入使用。

截止2016年12月,伽利略導航系統在軌衛達到18顆星。德國《明鏡》周刊15日報道稱,伽利略衛星定位系統於2016年12月15日投入使用,並免費服務。

歐盟委員會和歐洲航天局表示,到2020年,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在軌衛星將達到30顆,屆時將向全球提供定位精度在1~2m的免費服務和1米以內的付費服務。

重要意義

不僅能使人們的生活更加方便,還將為歐盟的工業和商業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更為重要的是,歐盟將從此擁有自己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這有助於打破美國GPS系統的壟斷地位,從而在全球高科技競爭浪潮中獲取有利地位,更可為將來建設歐洲獨立防務創造 條件。

中國參與

蜜月期

(2003年-2004年)中歐優勢互補 反對單極世界

2003年,歐洲人主動「邀請」中方加入伽利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中方欣然受之。

歐洲把中國納入,不僅使歐洲一些國家的領導人賺足了政治資本,也使「伽利略」計劃捉襟見肘的財政狀況得到極大緩解,更給「伽利略」進入中國誘人的市場打下了基礎。

2004年中歐正式簽署技術合作協議,中方承諾投入2.3億歐元的巨額資金。

中歐在高端技術上的合作,實質上打破了美國主導的歐洲對華武器禁運,也相當於廢棄了針對中國這樣特定國家的歐美武器貿易條例(ITAR),為最終從法律層面解除對華武器禁運撕開了一個口子。

轉折期

(2005年-2007年)歐洲政治轉向 聯美排擠中國

2005年,「伽利略」首顆「中軌道」實驗衛星發射,標誌着歐盟「伽利略」計劃從設計向運轉方向轉變。

然而,進入2005年,歐洲政治開始轉向,親美政治人物紛紛上台,歐洲航天局與美國「修好」。歐盟開始排擠中國。投入巨額資金,卻得不到與之相稱的對待,中國不但進不到「伽利略」計劃的決策機構,甚至在技術合作開發上也被歐洲航天局故意設置的障礙 所阻擋,中方十分不滿。

在此背景下,中國開始把注意力轉移到「北斗系統」上。

2007年發射的第四顆「北斗」一號導航衛星,替換了退役的衛星,「北斗系統」開始激活。

到2007年底,中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中軌道」導航系統,標誌着「北斗」系統在技術和規劃上的重大突破。

競爭期 (2008年-2009年)「北斗」橫空出世 技壓「歐系」衛星  

由於實質參與歐洲「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受挫,中國決定「單幹」。

2006年11月,中國對外宣布,將在今後幾年內發射導航衛星,開發自己的全球衛星導航和定位系統,到2007年底,有關覆蓋全球的「北斗」二號系統計劃浮出水面。

直到2008年4月27日,「伽利略」系統的第二顆實驗衛星才升空,此時距上次發射已經有差不多四年時間,比最初的計劃推遲了整整五年。

「北斗」二號橫空出世,不僅使歐洲「伽利略」系統準備與美國GPS一爭高下的願望大打折扣,也沖淡了「伽利略」未來的市場前景。「北斗」二號在技術上比「伽利略」更先進,定位精度甚至達到0.5米級,令歐洲人深受震撼。另一方面,之前「伽利略」計劃的推出,刺激了美國和俄羅斯加快技術更新,新一代GPS和新一代「格洛納斯」的定位精度等技術指標均很快反超「伽利略」,「伽利略」逐漸喪失了技術相對領先的優勢。

按照國際電信聯盟通用的程序,中國已經向該組織通報了準備使用的衛星發射頻率,這一頻率正好是歐洲「伽利略」系統準備用於「公共管理服務」的頻率。

頻道是稀有資源。占得先機的美國和俄羅斯分別擁有最好的使用頻率,中國所看中的頻率被認為是美國和俄羅斯之後的「次優」頻率。

按照「誰先使用誰先得」的國際法原則,中國和歐盟成了此頻率的競爭者。然而,中國在2009年發射三顆「北斗」二代衛星,正式啟用該頻率,而歐盟連預定的三顆實驗衛星都沒有射齊,註定敗下陣來,失去對頻率的所有權。

伽利略系統的基本服務有導航、定位、授時;特殊服務有搜索與救援(SAR功能);擴展應用服務系統有在飛機導航和着陸系統中的應用、鐵路安全運行調度、海上運輸系統、陸地車隊運輸調度、精準農業。

伽利略計劃是歐洲於1999年初正式推出的旨在獨立於GPS和GLONASS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目前全世界使用的導航定位系統主要是美國的GPS系統,歐洲人認為這並不安全。為了建立歐洲自己控制的民用全球導航定位系統,歐洲人決定實施「伽利略」計劃。

1996年7月23日,歐洲議會和歐盟交通部長會議制定了有關建設歐洲聯運交通網的共同綱領,其中首次提出了建立歐洲自主的定位和導航系統的問題。這一共同綱領成為日後「伽利略計劃」出台的基礎。1999年1月13日,歐洲議會批准了由歐洲委員會提交的名 為《建立一個歐洲聯運定位和導航網:歐洲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發展戰略》的報告。

1999年2月10日,歐洲委員會在其名為《伽利略(Galileo)——歐洲參與新一代衛星導航服務》的報告中首次提出了「伽利略計劃」。計劃分為4個階段:論證階段(2000-2001),論證計劃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落實具體的實施措施;系統研製和在軌驗證階段( 2001-2005);星座布設階段(2006-2007);運營階段(從2008年開始)其任務是系統的保養和維護,提供運營服務,按計劃更新衛星等。

該系統計劃將由30顆中高度圓軌道衛星和2個地面控制中心組成,其中27顆衛星為工作衛星,3顆為候補。衛星高度為24126km,位於3個傾角為56度的軌道平面內,該系統除了30顆中高度圓軌道衛星外,還有2個地面控制中心。當時預計系統於2008年建成,總投 資36億歐元,以商業運營的模式全部民用。

伽利略系統由空間段、地面段、用戶三部分組成。空間段由分布在3個軌道上的30顆中等高度軌道衛星(MEO)構成,每個軌道面上有10顆衛星,9顆正常工作,1顆運行備用;軌道面傾角56度。地面段包括全球地面控制段、全球地面任務段、全球域網、導航管理 中心、地面支持設施、地面管理機構。

伽利略系統的基本服務有導航、定位、授時;特殊服務有搜索與救援(SAR功能);擴展應用服務系統有在飛機導航和着陸系統中的應用、鐵路安全運行調度、海上運輸系統、陸地車隊運輸調度、精準農業。

伽利略計劃是歐洲自主、獨立的全球多模式衛星定位導航系統,提供高精度,高可靠性的定位服務,實現完全非軍方控制、管理,可以進行覆蓋全球的導航和定位功能。伽利略系統能夠與美國的GPS、俄羅斯的GLONASS系統實現多系統內的相互合作,任何用 戶將來都可以用一個接收機採集各個系統的數據或者各系統數據的組合來實現定位導航的要求。伽利略系統可以分發實時的米級定位精度信息,這是現有的衛星導航系統所沒有的。同時伽利略系統能夠保證在許多特殊情況下提供服務,如果失敗也能夠在幾秒鐘 內通知用戶,對安全性有特殊要求的情況如運行的火車、導航汽車、飛機着路等,伽利略系統的應用就特別適合。這個民用系統將為海上和陸上交通提供極大的便利,將為歐洲公路、鐵路、空中和海洋運輸、歐洲共同防務甚至是徒步旅行者有保障地提供精度為1m的定位導航服務。

與美國的GPS相比,伽利略系統更先進,也更可靠。美國GPS向別國提供的衛星信號,只能發現地面大約10m長的物體,而伽利略的衛星則能發現1m長的目標。一位軍事專家形象地比喻說,GPS只能找到街道,而伽利略則可找到家門。

儘管伽利略的預想目標很先進,但是目前伽利略計劃的執行卻出現了許多問題。由於歐盟成員國對該項目規模和投資一直存在分歧,因此使項目啟動就耽擱了幾個月的時間,後又因種種原因使該計劃一延再延,歐空局(ESA)計劃投資3000萬歐元的搶占頻率的 GIOVE-A2也未能如期發射。歐洲有關官員稱該計劃的最後完成將延至2014年。

伽利略系統作為歐洲欲與美國GPS抗衡的衛星導航系統,其技術先進性不言而喻,目前已經有實驗衛星上天進行在軌測試,用歐洲人的話講就是「已經上了卡車」,同時還在大力吸收合作夥伴。

2003年9月18日,歐盟和中國草簽了中國參與伽利略計劃的協議。

2004年10月9日,雙方又簽署了此項目的技術合作協議。參與「伽利略」計劃是迄今為止我國與歐洲最大的合作計劃,這標誌着我國航天事業在國際合作領域邁出走向歐洲化的第一大步。我們既要加強目前進度良好的中歐合作關係,又要為將來雙方導航系統在 頻率重疊、衛星共軌、干擾等可能出現的大量問題做好準備。

新華網巴黎3月12日電(記者黃涵)總部位於巴黎的歐洲航天局12日說,歐洲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的4顆衛星當天成功完成首次地面定位,標誌着該系統建設取得重要進展。

歐航局的公報說,當天上午,歐航局位於荷蘭諾德韋克的技術中心成功通過伽利略系統進行了地面經緯度和海拔高度定位,精度達10米至15米。這也是歐洲首次使用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進行定位。歐航局伽利略項目經理哈維爾·貝內迪克托說,這一成功是伽利 略導航系統全面測試的一項基本步驟。

伽利略系統首批兩顆衛星在2011年10月發射,目前太空已有4顆衛星,可以組網進行地面三維定位。

按規劃,歐洲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將由兩個地面控制中心和30顆衛星組成,其中27顆為工作衛星,3顆為備用衛星。目前的4顆衛星組成的微型網絡正處於測試階段,預計將在2014年底初步投入運營。作為這一項目的主要牽頭機構,歐航局計劃在今年下半年再 發射4顆衛星。

國際參與

中國於2003年9月加入「伽利略計劃」,並將在往後幾年間投資2.3億歐元。

  2004年7月,以色列與歐盟簽訂協議,成為「伽利略計劃」的合作夥伴。

  2005年6月3日,歐盟與烏克蘭草簽了一份協議,讓烏克蘭加入「伽利略計劃」。

  9月7日,印度也與歐盟簽約,加入「伽利略計劃」,參與建設基於歐洲地球同步衛星導航增強服務系統 (EGNOS) 的區域增強系統。

  2006年9月9日,韓國同歐盟簽訂了有關韓國參與伽利略計劃的協定。12月12日,歐盟與摩洛哥簽署了伽利略計劃的合作協議。

  除此之外,不少國家如阿根廷、澳大利亞、巴西、加拿大、智利、日本、馬來西亞、墨西哥、挪威、巴基斯坦、俄羅斯等,也有可能加入「伽利略計劃」。

參考文獻

參考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