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位性低血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體位性低血壓又叫直立性脫虛,是由於體位的改變,如從平臥位突然轉為直立,或長時間站立發生的腦供血不足引起的低血壓。通常認為,站立後收縮壓較平臥位時下降20毫米汞柱或舒張壓下降10毫米汞柱,即為體位性低血壓。
易發人群
體位性低血壓是老年人和兒童的常見病,據統計65歲以上老年人體位性低血壓者約占15%,其中75 歲以上的老年人可高達30%~50%。老年人由於心血管系統逐漸硬化,大血管彈性纖維也會減少,交感神經增強,可使老年人收縮期血壓升高。長期偏高的血壓,不僅損害壓力感受器(位於頸動脈處)的敏感度,還會影響血管和心室的順應性。當體位突然發生變化或服降壓藥以後,在血壓突然下降的同時,缺血的危險性也大大增加。此外,老年人耐受血容量不足的能力較差,可能與其心室舒張期充盈障礙有關。因此,任何急性病導致的失水過多,或口服液體不足,或服用降壓藥及利尿藥以後,以及平時活動少和長期臥床的病人,站立後都容易引起體位性低血壓。[1]
疾病分類
體位性低血壓分為突發性和繼發性兩種。突發性多因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引起直立性小動脈收縮功能失調所致。主要表現是突然變為直立體位時血壓偏低,還可伴有站立不穩,視力模糊,頭暈目眩,軟弱無力,大小便失禁等,嚴重時會發生暈厥。繼發性多見於脊髓疾病,急性傳染病或嚴重感染(如大葉性肺炎),內分泌紊亂,慢性營養不良或使用降壓藥、鎮靜藥之後。
疾病治療
一旦發生體位性低血壓,應反覆測量不同體位的血壓,以便明確診斷,對症治療,避免因暈厥給病人帶來不良影響。
體位性低血壓除病因治療外,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⑴合理飲食,補足營養,避免飲食過飽或飢餓,不飲酒。
⑵堅持適當的體育鍛煉,增強體質,保證充分的睡眠時間,避免勞累和長時間站立。
⑶症狀明顯者,可穿彈力長襪,用緊身腰帶。對少數慢性體位性低血壓患者,也可給藥物治療,如中藥補中益氣丸、生脈飲,並可試用腎上腺皮質激素。
⑷為預防體位性低血壓發生,長期臥床的病人和患有高血壓的老年人,在站立時動作應緩慢,在站立前先做準備動作,即做些輕微的四肢活動,也有助於促進靜脈血向心臟回流,升高血壓,做好體位轉換的過渡動作,即臥位到坐位,坐位到站立位,從而避免體位性低血壓發生。
容易引起體位性低血壓的藥物包括四類:
⑴抗高血壓藥:以胍乙啶和神經節阻斷藥最常見,其他還有肼苯噠嗪、雙肼苯噠嗪、優降寧和α-甲基多巴等。這類藥物都能使血管緊張度降低,血管擴張和血壓下降。
⑵鎮靜類藥:以肌肉或靜脈注射氯丙嗪後最多見。氯丙嗪除具安定作用外,還有抗腎上腺素作用,使血管擴張血壓下降;另外還能使小靜脈擴張,回心血量減少。
⑶抗腎上腺素藥:如妥拉蘇林、酚妥拉明等,它們作用在血管的α-腎上腺素受體 (收縮血管的受體)上,阻斷去甲腎上腺素的收縮血管作用。
⑷血管擴張藥:如硝酸甘油等,能直接鬆弛血管平滑肌。
所以,在使用上述藥物時,必須提高警惕,注意避免發生體位性低血壓。預防的方法有:
⑴告訴病人應用此類藥物後不要突然站起,最好靜臥1~2小時,站立後如有頭暈感覺,應繼續臥床休息。
⑵用藥後,夜間起床大小便最容易引起體位性低血壓,故夜間最好不入廁大小便。
⑶大量出汗、熱水浴、腹瀉、感冒、飲酒等都是發生體位性低血壓的誘因,應該注意避免。清晨起床時須加小心。
一旦發生體位性低血壓,立刻將病人抬放在空氣流通處,或將頭放低,松解衣領,適當保溫,病人一般很快甦醒。對發作持續較長而神智不清楚的病人,可針灸百會、人中、十宣,必要時皮下注射升壓藥。由氯丙嗪所致的體位性低血壓禁用腎上腺素,因為腎上腺素具有 α作用和β作用,而α作用可被氯丙嗪所阻斷,β作用就會突出地表現出來,引起某些血管擴張,使血壓進一步降低。此時可選用單純興奮α受體的擬腎上腺素藥,如美速可新命,或新福林等,但糾正血壓效果也不可靠。[2]
疾病預防
想要預防體位性低血壓,首先強調的還是控制血糖達標,避免低血糖的發生。定期篩查並治療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監測血壓變化。其次是合理飲食,避免飲食過飽或飢餓,進餐後不宜立即起立和從事體力活動。不飲烈酒,可適當飲用少量葡萄酒。平時應根據自己的身體耐力制訂鍛煉計劃,堅持運動,增強體質。多飲水可增加血容量而提高血壓。活動後出汗較多時,注意鹽和水的補充。還要保證充分的睡眠時間,避免勞累和長時間站立。在起立或起床時動作應緩慢,做些輕微的四肢準備活動,有助干促進靜脈血向心臟回流。站立時做交叉雙腿的動作也有助於增高血壓。
中醫論證
病理
中醫認為此病多見於脾胃虛弱者;腦力勞動者;或脆弱的老年心臟病人.認為多由於氣虛陽虛,陰血虧虛或氣陰兩虛所致。氣虛陽虛心脈鼓動無力,氣機升降失調,清陽不升,心脈失養;陰血虛虧,血脈不充也致心腦失養,或由腎陽虛,腦髓空而致頭暈,眼花甚者暈厥;氣陰兩虛,陰陽失調,臟腑功能低下而發頭暈,耳鳴,畏寒肢冷,腰酸腿軟,不欲飲食,疲乏無力,臨床伴有低血壓等症狀。
治療
以下是分型論治:
(一)氣虛陽虛 氣虛可見面色晃白,頭暈目眩,少氣懶言,神疲乏力,甚則暈厥。陽虛除氣虛症狀外,兼有畏寒肢冷,自汗,脈沉緩或遲而無力,舌質胖淡舌苔白。
飲食療法
治療低血壓病,飲食療法也是治療本病的有力措施之一,可逐漸提高病患者的身體素質,改善心血管功能,增加心肌收縮力,增加心排血量,提高動脈管壁緊張度,從而逐步使血壓上升並穩定正常水平,消除低血壓帶來的種種不適症狀。
低血壓病人的飲食選擇包括下列幾點:
1,葷素兼吃,合理搭配膳食,保證攝入全面充足的營養物質,使體質從纖弱逐漸變得健壯。
2,如伴有紅細胞計數過低,血紅蛋白不足的貧血症,宜適當多吃富含蛋白質,鐵、銅、葉酸、維生素B12、維生素C等"造血原料"的食物,諸如豬肝、蛋黃、瘦肉、牛奶、魚蝦、貝類、大豆、豆腐、紅糖及新鮮蔬菜水果。糾正貧血,有利於增加心排血量,改善大腦的供血量,提高血壓和消除血壓偏低引起的不良症狀。
3,蓮子,桂圓,大棗,桑椹等果品,具有養心益血,健脾補腦之力,可常食用。
4,伴有食少納差者,宜適當食用能刺激食慾的食物和調味品,如姜,蔥,醋,醬,糖,胡椒,辣椒,啤酒,葡萄酒等。
5,與高血壓病相反,本病宜選擇適當的高鈉,高膽固醇飲食。氯化鈉(即食鹽)每日需攝足12-15克,含膽固醇多的腦,肝,蛋,奶油,魚卵,豬骨等食品,適量常吃,有利於提高血膽固醇濃度,增加動脈緊張度,使血壓上升。
生活護理
無論是哪一種低血壓病人,都可以適當多吃些咸一點的食品,因為鹽能使血壓上升.每天多喝水,多運動能增加血容量,還可吃些桂圓肉,大棗,紅小豆等,不但能增加營養,還有利於糾正低血壓.
1,晚上睡覺將頭部墊高,可減輕低血壓症狀.
2,鍛煉身體,增強體質.平時養成運動的習慣,均衡的飲食,培養開朗的個性,保證足夠的睡眠,規律正常的生活.
3,早上起床時,應緩慢地改變體位,防止血壓突然下降,起立時不能突然,要轉身緩緩而起,肢體屈伸動作不要過猛過快,例如提起,舉起重物或排便後起立動作都要慢些.洗澡水溫度不宜過熱,過冷,因為熱可使血管擴張而降低血壓,冷會刺激血管而增高血壓.常淋浴以加速血液循環,或以冷水,溫水交替洗足.對有下肢血管曲張的老人尤宜穿用有彈性的襪子,緊身褲或繃帶,以加強靜脈回流.體格瘦小者應每天多喝水以便增加血容量.
4,不要在悶熱或缺氧的環境中站立過久,以減少發病.低血壓患者輕者如無任何症狀,無需藥物治療.重者伴有明顯症狀,必須給予積極治療,改善症狀,提高生活質量,防止嚴重危害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