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力勞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生理力勞動」相對。體力勞動是勞動者以運動系統為主要運動器官的勞動。腦力勞動是勞動者以大腦神經系統為主要運動器官的勞動。生理力勞動是勞動者以除運動系統及大腦神經系統以外的其它生理器官為主要運動器官的勞動。 以生產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為主的農民、工人等的勞動屬於體力勞動。 我國長期把勞動與體力勞動劃等號。
定義
解釋 馬克思對勞動定義的界定只是對工農業勞動的概括,並非是對一切勞動所下的定義 舉例 與社會勞動的發展相適應,人們對勞動的認識也經歷了一個發展的過程。不同時代對勞動的界定都帶着歷史的烙印,勞動觀的變遷體現了歷史的進步性和歷史的局限性的辯證統一。在民以食為天的古代,重農學派只承認農業勞動是生產勞動,錯誤地把工業勞動視為非生產勞動。在對外貿易給國家帶來大量真金白銀的國度,重商學派認為只有商業貿易活動,尤其是對外貿易活動才是創造國民財富的生產勞動。在工業革命蓬勃興起的時代,代表新興資產階級利益的亞當·斯密雖然科學地把工農業勞動都納入生產勞動的範疇,但是卻粗陋地把不固定、物化在可以捉摸的物品上的服務勞動,一概貶為非生產勞動。
概念
什麼是勞動?這個問題看來似乎是不值得深究的經濟學ABC。然而,分析一下勞動的內涵與外延,起源與發展,就可以發現對勞動作科學的界定其實並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勞動,是人們為了創造使用價值以滿足物質和精神需要而對體力和腦力的耗費。正如《現代高級英漢雙解詞典》的解釋,勞動是心或身之勞作(labour is bodily or mental work)。
特徵
其實,從人類勞動的演變史來看,勞動是在一個需求和生產體系中不斷發展的,不同社會形態的勞動往往有不同的重點和特徵。農業社會的農業勞動主要是人的體力藉助自然力作用於動植物的勞動,它基本上是動手與動腦相統一的、以體力勞動為主的勞動。工業社會的勞動主要是製造業勞動,其特徵是運用生產工具對初級產品進行加工,動手和動腦的社會分工日趨明顯。後工業社會或信息社會的勞動是以生產無形產品(非實物使用價值)的服務勞動為主體的勞動。在產品創造中,體力勞動不再處於中心地位,管理勞動、科技勞動、信息勞動和知識勞動則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這時,以淵博的知識為社會辛勤勞動並作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恰好就是「一不會種田二不會做工」的勞動者。[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