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園寄嘯(馮新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何園寄嘯》是中國當代作家馮新生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何園寄嘯
揚州,有一處建築格局呈中西合璧風格且寓意深奧的莊園,鮮為人知。那日,我在商業較繁華的徐凝門街漫步,一種浮躁之感在購物的得失間油然而生時,無意中邁入一處靜謐幽深的私家園林。原本想隨便看看,或漫不經心地諮詢一下,誰料卻陡生意外驚喜:其一,這座園林的建築規制十分獨特,在揚州諸園中堪稱翹楚,因而享有「中國名園、江南孤例」之稱謂;其二,何園,在江南江北諸多風雅型園林里最為年輕,以致何家的後人至今尚在,其中就有被稱為「科學之劍」的中科院院士何祚庥。
何園原名寄嘯山莊。最早的園主何芷舠聰敏博學,仕途通達,咸豐年間,已官至正一品,誥授資政大夫,晉升為光祿大夫。然而,面對晚清政府腐敗昏聵、附庸世界列強的那份奴顏,老人家憤然掛冠,隱退揚州,營造了寄嘯山莊。「寄嘯」取陶淵明《歸去來辭》中「倚南窗以寄傲,登東皋以舒嘯」之意。時隔不久,融東西建築之精華的江南名園便出現在古運河之畔。不難想象,園主何老先生當年在如畫般的園林中,羽扇綸巾、淡化世情是何等瀟灑!
那日,暮春的微雨搖曳多情,我沿着復道迴廊向園中幽深處緩行,廊外已是如紗如夢。迴廊內,與「女兒靠」相對為最佳視點——何園亭台,被一流綠波靜靜環繞,那就是戲亭。遙想當年,春意闌珊,看戲的人在迴廊憑欄觀賞,悠揚的唱腔通過花窗、湖石、林木,相互感應、形成盪氣迴腸的音效。我仿佛看到,近庭桃李的清香與新茶的清香交融一體時,戲中情節已達到高潮。沒有誰會感覺「春雨如絲暮色寒?」看官們只感到「難得浮生一日閒」。
何園的點睛之筆,無疑是片石山房。揚州雖美,卻少山景。因此,由園林設計行家疊石造勢,顯現山景的超拔,便成為這裡的景觀妙筆。若說片石山房是一代畫壇巨匠石濤的「人間孤本」,應該不誇張。因為,山房門廳那展現「注雨觀瀑」的滴水與假山主峰的水榭「遙對悠然」,半壁書房涌趵泉的淙淙流韻與悠揚古琴相伴,窗外竹石圖景巧入石室,與古槐根雕制的棋台相映……那位把高深意境融入園林設計的苦瓜和尚,一向強調:山水畫作應「脫胎于山川」。於是,他把宣紙上的佳作潑灑到江北庭園,使其在動感中不斷升華,在史潮中無限增值,並以新奇的構建,開啟芸芸來者的創意。
導遊向我詳述了一段何園後人——何祚庥數年前「低調回園」的事。那是很平常的一個上午,一位衣着樸素、目光深沉的老人在何園售票處買了門票,獨自走入園內。有時,在展室老照片前佇立靜思,有時,在曲徑通幽處小坐觀覽。不久,老人被園中工作人員認出,這就是何老園主的後人之一——科研成就享譽海內外的中國兩棲院士何祚庥。於是,一代名士低調購票「回家探祖」,成為傳至今日的美談。
我在山房外的曲徑中徘徊時,忽然看到山石下的清漪處輝映一彎新月,隨着我緩移的步履,月漸圓、清輝現。我在恍然驚覺「百日為何明月生」之時,終於發現,該景致,是假山巧留洞孔而形成的「水月」。這恰恰與另一園內那隻嵌入西壁、映入群芳竹影的明鏡構成「鏡花水月」。想到此,我仰天默問:此情此景,那有無虛實、遠近大小、變幻莫測的禪悟,究竟能吸引多少人為之駐足凝思?[1]
作者簡介
馮新生(心聲):北京作家協會會員、新聞媒體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