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何謂文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何謂文化》是中國當代作家余秋雨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在接受澳科大榮譽博士稱號後的學術演講

簡目

一、文化到底是什麼?

二、文化的最終目標;

三、中國文化的特性;

四、中國文化的弊病;

五、近三十年的進步;

六、當前的文化隱憂。

尊敬的許敖敖校長,兩岸三地前來祝賀的教育界賢達,各位教授和同學,下午好!

感謝澳科大授予我榮譽博士稱號。這份榮譽,不僅僅來自稱號本身,更來自於一起獲得這個稱號的其他名字。

這中間,有名震國際的水稻專家袁隆平先生,有指導全國抗擊了SARS災難的醫學專家鍾南山先生,有領導繞月飛行而被稱為「嫦娥之父」的航天專家歐陽自遠先生,有很早被聘為美國大學校長的華人科學家吳家瑋先生,有第一個被聘為英國大學校長的華人科學家楊福家先生……。這些科學家,有的我早就熟識,有的則是新交的朋友,幾天來有機會長時間交談,很是興奮。

我歷來認為,人生最大的享受,不是華宅美食,而是與高人相晤。但是,科學高人們總是極其繁忙,又星散各地,很不容易暢敘。為此,我要再一次感謝澳科大為我們創造了這個機會。

與這些科學家不同,我這次獲頒的是「榮譽文學博士」,因此我今天的演講也就推不開文化的話題了。但是在這裡我首先要向科學家們叫幾句苦:講文化,看起來好像比你們講科學容易,其實並不。原因是——

第一,科學有定量定性的指標,文化沒有;

第二,科學有國際標準,文化沒有;

第三,科學家很少受到非專業的評論,但在當前中國文化界,非專業的評論者在人數上是文化創造者的幾百倍,在言論上都非常激烈。

這三個原因,已經造成文化話語的煙霧迷茫。本來,社會轉型的終極目標是文化轉型,但是,正當社會各部門紛紛向文化求援的時候,原來處於滯後狀態的文化領域反過來充當起了老師。結果就產生了一系列反常現象,例如,最需要改革創新的時代卻推崇起復古文化,最需要科學理性的時代卻泛濫起民粹文化,最需要大愛救災的時代卻風行起謀術文化,最需要發掘人才的時代卻重揀起咬人文化……,等等。正是這些反常的文化現象,使國際間和我們的下一代對中華文化產生了更多的誤讀。

這種誤讀的後果是嚴重的。

我想用一個比喻來說明問題。現在的中國就像一個巨人突然出現在世界的鬧市區,周圍的人都知道他走過很遠的歷史長途,也看到了他驚人的體量和腰圍,卻不知道他的性格和脾氣,於是大家恐慌了。闡釋中國文化,就是闡釋巨人的性格和脾氣。如果我們自己的闡釋是錯亂的,怎麼能夠企望別人獲得正見?

有一個對比,我每次想起都心情沉重。你看,德國發動過兩次世界大戰,本來國際形象很不好。但是,當貝多芬、巴赫、歌德等人的文化暖流不斷感動世人,情況也就發生了變化。中國在世界上,並沒做過什麼壞事,卻為什麼反而一直被誤讀?

我想,至少有一半原因,在於文化的阻隔。

既然問題出在文化上,我們也就應該完整地對它作一些思考了。[1]

作者簡介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於浙江省餘姚縣橋頭鎮(今屬浙江省慈谿市),國際著名文化史學者、中國當代作家、學者、文學家、散文家、我國當代著名藝術理論家。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秋雨書院院長、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曾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上海劇協副主席、青歌賽評委。2006年第一屆「中國作家富豪榜」首富,其文化散文集,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紀初的中國大陸最暢銷書籍中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台灣、香港等地也有很大影響。海內外讀者高度評價他集「深度研究、親歷考察、有效傳播」於一身,以整整二十年的不懈努力,為守護和解讀中華文化作出了先於他人的傑出貢獻。[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