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余宏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余宏傑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處處長
出生 1971年12月5日
新疆
國籍 中國
母校 華中科技大學
職業 博士生導師

余宏傑,男,1971年12月5日出生,中國疾控中心傳染病監測預警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1]博士生導師[2]。 籍貫湖北黃岡,生於新疆。1994年從中國醫科大學預防醫學系畢業後在遼寧省疾控中心工作;2001年參加中國首期現場流行病學培訓項目(共10名學員),畢業後到中國疾控中心工作。2010年,赴美國疾控中心任客座研究員。2013年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獲醫學博士學位。

2009年Lancet對其進行了人物專訪,先後獲國家自然基金委"傑出青年基金"資助 ,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 、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人社部"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衛計委"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獲2015年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第一名)1項[3]、第二屆樹蘭醫學青年獎等。

人物簡介

余宏傑,男,1971年12月5日出生,中國疾控中心傳染病監測預警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博士生導師。 籍貫湖北黃岡,生於新疆。1994年從中國醫科大學預防醫學系畢業後在遼寧省疾控中心工作;2001年參加中國首期現場流行病學培訓項目(共10名學員),畢業後到中國疾控中心工作。2010年,赴美國疾控中心任客座研究員。2013年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獲醫學博士學位。

2009年Lancet對其進行了人物專訪,先後獲國家自然基金委"傑出青年基金"資助 ,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 、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人社部"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衛計委"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獲2015年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第一名)1項、第二屆樹蘭醫學青年獎等。

人物經歷

教育經歷

余宏傑(1971.12.5 -),1994年中國醫科大學預防醫學系畢業,2001年參加中國疾控中心首期中國現場流行病學培訓項目,2006年獲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專業碩士學位,2013年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獲醫學博士學位。

工作經歷

1994-2001年,在遼寧省疾控中心,從事脊髓灰質炎及麻疹等疫苗可預防性傳染病相關工作。

2001-2011年,參加中國疾控中心舉辦的首期中國現場流行病學培訓項目,先後任中國疾控中心疾病控制與應急處理辦公室呼吸道傳染病室主任、疾病控制與應急處理辦公室副主任。

2012年至今,任中國疾控中心傳染病監測預警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從事傳染病流行病學研究。

其中,2010-2011年,在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國家呼吸道傳染病與免疫中心,任客座研究員,從事流感和肺炎鏈球菌性疾病的流行病學和疫苗學研究。

科研成就

研究方向

余宏傑長期從事傳染病流行病學研究。其研究領域主要是針對嚴重威脅全球公共衛生安全和我國人民健康的新發、重大傳染病,包括Ebola、SARS、禽流感、手足口病、登革熱、狂犬病、布魯氏桿菌病、季節性流感、感染性腹瀉、肺炎鏈球菌和流感嗜血桿菌病等,運用經典流行病學、傳染病學、現代統計學、地理信息學和生態學等多學科交叉技術,研究其傳播動力學、流行病學參數、疾病負擔、干預措施評價,以及疫苗的效力、效果、安全性和衛生經濟學評價等。

主要學術貢獻

1.禽流感H7N9的傳播動力學和干預措施研究

帶領課題組創建了"反轉"時間序列模型等多種估算方法,精確計算出了H7N9的潛伏期;發現了人感染H7N9病毒存在輕症病例,即其疾病譜存在"冰山現象";又利用bootstrap和生存分析技術,證明了H7N9疾病嚴重性低於H5N1,但比季節性流感和A(H1N1)pdm09高;利用Bayesian模型,首次定量證明了關閉活禽市場對阻斷H7N9病毒從禽到人傳播的有效性;並構建了大空間尺度傳播動力學模型,預測了H7N9在亞洲傳播相對風險較高的地區。

這些系列研究成果3篇發表在Lancet,1篇BMJ,1篇Nature Communications,2篇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等國際權威雜誌。3篇Lancet發表的論文均為最近10年被引頻次排在相應學科領域Top 1%的ESI高被引論文,其中兩項研究在Lancet同一期以快速通道在線發表,分別配發了美國NIH著名流感專家Cecile Viboud和英國著名動物源性傳染病專家Guillaume Fournié撰寫的述評,認為其中一項研究"及時提供了當時最好的禽流感H7N9疾病嚴重性的估計",另外一項"充分證明了特定情形下,關閉活禽市場可有效阻斷H7N9病毒從禽到人的傳播"。

2.甲型H1N1流感的基本流行病學參數和干預措施研究

帶領團隊組織實施了甲流輕症病例的隊列研究,證明:1)病後48h內使用神經氨酸酶抑制劑,可顯著降低甲流病例出現影像學確診肺炎的風險,亦可減少熱程和病毒RNA排出時限;2)甲流病毒自病人出現症狀前1天排出,至病後8天,其排出時限較季節性流感病毒長;在國際上率先發現肥胖是導致<60歲人群甲流重症病例的獨立危險因素;確定了甲流的系列間隔、潛伏期、有效複製指數、罹患率和二代續發率等基本流行病學參數;證明了邊境篩檢在大流行早期可延緩其傳播速度,關閉學校顯著降低了2009年國慶期間的甲流傳播強度,在密閉航班上佩戴普通外科口罩可有效阻斷病毒傳播。

以上系列研究成果1篇發表在BMJ,1篇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2篇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對於建立自1968年以來的第一次全球流感大流行-甲流基本流行病學參數的認識,並採取基於科學證據的防控措施具有直接、重要科學意義。研究結果被WHO、美國疾控中心和中國衛生部廣泛採用,制定甲流的防控指南。

余宏傑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3.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學研究

帶領課題組開展了基於人群的手足口病流行病學研究,應用Fourier和Wavelet時間序列模型,定量分析了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腸道病毒血清型EV-A71和CV-A16在不同地理和氣候區域的季節性,發現了與亞太地區其他國家以往報道完全不同的季節性變化規律。此外,還闡明了兒童分年(月)齡組手足口病的發病率、重症發生率、死亡率和疾病嚴重性等疾病負擔的基本參數;確定了感染腸道病毒EV-A71血清型、低齡、農村居民、就醫和診斷延遲是導致手足口病患者出現重症和死亡結局的獨立危險因素。

此研究在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以快速通道發表,雜誌同期邀請國際著名腸道病毒專家Shimizu Hiroyuki教授撰寫了述評,認為"此研究是第一個全面的基於人群、對不同地理和氣候區域的研究,所建立的手足口病的發病基線,可成為亞太地區實施EV-A71疫苗免疫前的流行病學裡程牌"。該論文為最近10年相應學科領域Top 1%的ESI高被引論文,同時為最近2年內發表的、最近2個月被引頻次排在相應學科領域Top 0.1%的ESI熱點論文。此研究結果為理解手足口病的基本流行病學特徵、確定EV-A71疫苗使用的優先年齡組和免疫接種的起始月齡提供了基礎性的科學證據。

4.流感的季節性和疾病負擔研究

創新性地利用含有諧波項的多元線性回歸模型,替代了傳統的小波譜分析,全球首次發現了A型和B型流感截然不同的季節性變化規律,推翻了國際科學界一直以來認為A型和B型流感在同一地理區域具有相同季節性的結論。此研究在PLoS Medicine發表後,引起國際流感界關注,美國NIH將其作為全球健康研究的熱點予以專門報道。PLoS Medicine同期還邀請流感模型研究權威-倫敦帝國理工大學Steven Riley教授撰寫了述評,認為本研究"為設計流感疫苗的免疫策略提供了強有力支持。研究中最令人興奮的發現是A型與B型流感完全不同的季節性變化規律"。

此外,課題組還利用負二項和Serfling線性回歸模型,全球首次發現了B型流感較A型流感更為嚴重的疾病負擔。WHO大流行和流行病司司長Sylvie Briand為此研究撰寫的同期述評指出"此研究結果凸顯了B型對重症流感疾病負擔的重要意義"。這兩項研究為WHO調整現行流感疫苗免疫策略,確定區域性疫苗推薦組份和最佳免疫時機,在原有三價流感疫苗基礎上推薦四價疫苗提供了重要科學證據。

學術任職

任全球流感疫苗行動計劃顧問組(GAP)成員、WHO免疫策略專家諮詢委員會(SAGE)流感疫苗專家組成員、全國傳染病標準專業委員會秘書長、香港大學榮譽教授,還擔任Infectious Diseases of Poverty (IF 4.11), BMC Infectious Diseases (IF 2.56),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Tropical Medicine & Hygiene (IF 1.93) 和《科學通報》的編委,並長期擔任Lancet, BMJ,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 Scientific Report等20餘種國際期刊的審稿人。

主要承擔課題

2010年以來,作為第一負責人承擔各類科研項目13項,包括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傑出青年基金、面上項目、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衛生計生委行業專項,以及WHO、美國NIH和美國CDC等國際機構資助的科研課題和項目。

發表論文

在國際期刊上發表SCI 論文100餘篇,發表文章的IF共計1042,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含並列)發表SCI 論文60餘篇,IF合計599,其中IF>10為15篇,包括在Lancet 5篇、BMJ 2篇、PLoS Medicine 4篇、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 3篇、Nature Communications 1篇。11篇同期配發專家述評,8篇以Fast track發表。SCI他引2781次,Scopus H-index 27。

代表性論文(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均標記*):

1.Yu H, Wu J T, Cowling B J*, Liao Q, Fang V J, Zhou S, Wu P, Zhou H, Lau E H, Guo D, Ni M Y, Peng Z, Feng L, Jiang H, Luo H, Li Q, Feng Z, Wang Y, Yang W*, and Leung G M. Effect of closure of live poultry markets on poultry-to-person transmission of avian influenza A H7N9 virus: an ecological study. Lancet. 2014, 383(9916): 541-548.

2.Yu H, Cowling B J, Feng L, Lau E H, Liao Q, Tsang T K, Peng Z, Wu P, Liu F, Fang V J, Zhang H, Li M, Zeng L, Xu Z, Li Z, Luo H, Li Q, Feng Z, Cao B, Yang W, Wu J T*, Wang Y*, and Leung G M. Human infection with avian influenza A H7N9 virus: an assessment of clinical severity. Lancet. 2013, 382(9887): 138-145.

3. Cowling B J, Jin L, Lau E H, Liao Q, Wu P, Jiang H, Tsang T K, Zheng J, Fang V J, Chang Z, Ni M Y, Zhang Q, Ip D K, Yu J, Li Y, Wang L, Tu W, Meng L, Wu J T, Luo H, Li Q, Shu Y, Li Z, Feng Z, Yang W, Wang Y, Leung G M*, and Yu H*. Comparative epidemiology of human infections with avian influenza A H7N9 and H5N1 viruses in China: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of laboratory-confirmed cases. Lancet. 2013, 382(9887): 129-37.

4. Xing W, Liao Q, Viboud C, Zhang J, Sun J, Wu J T, Chang Z, Liu F, Fang V J, Zheng Y, Cowling B J, Varma J K, Farrar J J, Leung G M*, and Yu H*.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in China, 2008-12: an epidemiological study. Lancet Infect Dis. 2014, 14(4): 308-18.

5.Yu H*, Liao Q, Yuan Y, Zhou L, Xiang N, Huai Y, Guo X, Zheng Y, van Doorn H R, Farrar J, Gao Z, Feng Z, Wang Y, and Yang W*. Effectiveness of oseltamivir on disease progression and viral RNA shedding in patients with mild pandemic 2009 influenza A H1N1: opportunistic retrospective study of medical charts in China. BMJ. 2010, 341: c4779.

6. Ip D K, Liao Q, Wu P, Gao Z, Cao B, Feng L, Xu X, Jiang H, Li M, Bao J, Zheng J, Zhang Q, Chang Z, Li Y, Yu J, Liu F, Ni M Y, Wu J T, Cowling B J, Yang W, Leung G M*, and Yu H*. Detection of mild to moderate influenza A/H7N9 infection by China's national sentinel surveillance system for influenza-like illness: case series. BMJ. 2013, 346: f3693.

7. Takahashi S, Liao Q, Boechel TPV, Xing W, Sun J, Hsiao VY, Metcalf CJE, Chang Z, Liu F, Zhang J, Wu JT, Cowling BJ, Leung GM, Farrar JJ, van Doom HR, Grenfell BT*, and Yu H*.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in China: modelling epidemic dynamics of enterovirus serotypes and implications for vaccination. PLoS Med. 2016, 13(2): e1001958.

8. Wu JT*, Jit M, Zheng Y, Leung K, Xing W, Yang J, Liao Q, Cowling BJ, Yang B, Lau EHY, Takahashi S, Farrar JJ, Grenfell BT, Leung GM, and Yu H*. Cost-effectiveness of routine pediatric enterovirus 71 vaccination in China. PLoS Med. (accepted)

9.Yu H, Alonso WJ, Feng L, Tan Y, Shu Y, Yang W*, and Viboud C*. Characterization of Regional Influenza Seasonality Patterns in China and Implications for Vaccination Strategies: Spatio-Temporal Modelling of Surveillance Data. PLoS Med. 2013, 10(11): e1001552.

10.Gilbert M*, Golding N*, Zhou H, Wint G. R. W, Robinson T P, Tatem A J, Lai S, Zhou S, Jiang H, Guo D, Huang Z, Messina J P, Xiao X, Linard C, Van Boeckel T P, Martin V, Bhatt S, Gething P W, Farrar J J, Hay S I, and Yu H*. Predicting the risk of avian influenza A H7N9 infection in live-poultry markets across Asia. Nat Commun. 2014, 5: 4116.

獲得榮譽

2009年Lancet對其進行了人物專訪,先後獲國家自然基金委"傑出青年基金"資助(2015)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15) 、人社部"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2015)、國家衛計委"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015) 、"樹蘭醫學青年獎"(2015) 、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014) 。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第一名)1項。

參考來源

  1. 余宏傑 ,復旦大學
  2. 余宏傑 ,中國科學院大學
  3. 余宏傑 ,復旦大學, 2021-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