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余柑·炎言橄欖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劉子翬(書院大廳) 原圖鏈接 來自 騰訊網 的圖片

余柑·炎言橄欖佳》是宋代理學家劉子翬的作品之一。

余柑·炎言橄欖佳

作者簡介

劉子翬(huī)(110l~1147),字彥沖,一作彥仲,號屏山,建州崇安(今屬福建)人。其父劉韐在靖康之難時奉命出使金營,拒絕金人誘降,自縊而死。劉子翬(huī)為父廬墓三年。以父蔭補承務郎,為興化軍(治今福建莆田)通判,因體弱多病而辭職。築室故鄉屏山下潭溪邊,講學論道以終,號「病翁」,人稱「屏山先生」。

哲學思想

南宋早期,劉子翬是道學的樞紐性人物。在青年時期,他從事過抗擊金兵等軍事、政治活動,壯年以後以居家講學為主。他的思想歷程是前期沉溺默照禪,後期復歸儒學。他為朱熹[1]開示了理學門戶,他最終的儒學立場和歸宿對朱熹思想的形成有重要的影響。劉子翬的學問大旨建立在整合理學與禪學思想資源的基礎上,他的哲學論著融禪理而不引佛經,鑄造了以儒包佛的理學體系。

宋史文載

劉子翬,字彥沖,贈太師韐之仲子。以父任授承務郎,辟真定府幕屬。韐死靖康之難[2],子翬痛憤,幾無以為生,墓三年。服除,通判興化軍。寇楊勍犯閩境,子翬與郡將張當世畫計備御,如素服戎事者,賊不敢犯。事聞,詔因任。

子翬始執喪致羸疾,至是以不堪吏責,辭歸武夷山,不出者凡十七年。間走其父墓下,瞻望徘徊,涕泗嗚咽,或累日而返。妻死不再娶,事繼母呂氏及兄子羽盡孝友。子羽之子珙,幼英敏嗜學,子翬教之不懈,珙卒有立。

與籍溪胡憲、白水劉勉之交相得,每見,講學外無雜言。它所與游,皆海內知名士,而期以任重致遠者,惟新安朱熹而已。初,熹父松且死,以熹托子翬。及熹請益,子翬告以《易》之「不遠復」三言,俾佩之終身,熹後卒為儒宗。子翬少喜佛氏說,歸而讀《易》,即渙然有得。其說以為學《易》當先《復》,故以是告熹焉。

一日,感微疾,即謁家廟,泣別母,與親朋訣,付珙家事,指葬處,處親戚孤弱之無業者,訓學者修身求道數百言。後二日卒,年四十七。學者稱屏山先生

視頻

余柑·炎言橄欖佳 相關視頻

書法作品欣賞劉子翬詩:汴京紀事二十首
時隔多年岳飛終於與劉韐將軍相見,岳飛無比激動!

參考文獻

  1. 朱熹是誰? ,搜狐,2018-07-07
  2. 靖康之難:歷史的必然和偶然,搜狐,2020-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