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紹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余紹源 |
余紹源,男,1940年生,廣東省惠州人。廣東省中醫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主任醫師、中醫內科專家[2]。1963年畢業於廣州中醫學院(現廣州中醫藥大學),現任廣東省中醫院脾胃病科主任醫師。
擅長消化系統疾病的中醫、中西醫結合診治,以及胃腸病及肝膽疾病、胰腺疾病的治療,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3]。
目錄
基本信息
人物說明----廣東省中醫院脾胃病科主任醫師
民 族 ---- 漢族
出生地點----廣東省惠州
出生日期----1940年
國 籍 ---- 中國
職 業 ---- 醫療工作者
主要成就----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畢業院校----廣州中醫學院
醫院等級----三級甲等
教學職稱----教授
醫院----廣東省中醫院
職稱----主任醫師
人物經歷
余紹源,男,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主任導師,廣東省名中醫,學術帶頭人。
擅長領域
三十多年來從消化系統疾病的臨床醫療、教學、科研工作,擅長胃腸病及肝膽疾病、胰腺疾病的診治,消化系統疾病的中醫、中西醫結合診治。
個人職務
管理職務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內科教研室主任
廣東省中醫院內科主任、脾胃病科主任醫師
學術兼職
廣州中醫藥大學內科教授及博士後導師
廣東省中醫藥學會消化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主要成就
科研項目
先後主持並參予多項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及省局級課題4項,包括:
主持國家攻關課題「胃炎消防治胃癌前病變的臨床與實驗研究」
主要著作
主編專科專著3本,包括:
《中西醫結合治療內科常見病》
余紹源 |
副主編:
《疑難病現代中醫治療精粹》
期刊論文
發表論文20多篇,包括:
《中西醫結合治療潰瘍病穿孔、腸梗阻的初步體會》
《談談「七怪脈」》
《變應性敗血症的中醫治療》
《脾胃新論》
《溫熱病邪與血癌》
獲得榮譽
多次獲得廣東省中管局及科技廳等科技進步獎
1986年,研製胃藥「胃乃安」成功,獲廣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1993年,獲省政府授予的「廣東省名中醫」稱號
1995年,獲「優秀中西醫結合工作者」榮譽
被省政府評為突出貢獻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人物事跡
自畫像:傳承家學,一生研習岐黃之術 「竭力磨磚祈作鏡,誠心點石欲成金。」這是余紹源行醫的座右銘,跟隨他已經四十餘年了,也成了他工作和生活的真實寫照。他5歲上學,這證明了他的早慧。而更能證明他的智慧的,自然是他數十年以來在中醫方面的實踐成就,即便他的成長過程似乎平淡無奇。
其實我的人生歷程很平常,沒有什麼波瀾壯闊。中醫崇尚子承父業,我之所以很自然地走上了中醫的道路,與家庭氛圍有關。我出生在醫學世家,我父親、伯父都是醫生,以中醫為業。當時,中醫還沒有醫院,他們都是個體醫生,開一個診室。所以,我從小就受到中醫的薰陶,耳濡目染,接觸中醫很早。而我也從小就對醫學非常感興趣,在進入大學以前,就已經看了不少中醫書籍,上大學以後,更豐富了我的醫學知識。
我是1957年考入廣州中醫藥大學的,6年制,畢業後,就分到廣東省中醫院,之後幾乎一直在這裡工作。當時,廣東省中醫院還是很小的醫院,科目很少,後來醫院分科,我就主要研究消化內科。行醫期間,我曾響應號召下過鄉,因此,「文革」時期,反而避開了那種混亂的環境。
我的家庭古典文學氛圍很濃厚。我的父親、伯父詩詞水平都很高,所以我從小就喜歡詩詞,寫過好幾首《中醫好》,曾經有同學將我的詞配畫發表。而這種修養,對我的行醫生涯有很大的幫助,不只是豐富了我的日常生活,也同時為我從傳統文化中汲取中醫營養,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後記:余紹源所積累的全部能量,也全部反映到了他專攻消化內科之後的成就上。
(余紹源口述 李輝斐 整理)
業餘愛好:逛古玩街,研讀古書
余紹源對於中國傳統文化非常熱愛,亦有深厚的造詣。偶有閒暇,余紹源都會去到廣州的古文化街上,在古玩字畫店中流連忘返,仔細品味那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蘊的藝術品,享受它們帶給他的快樂。
由於自幼受到家庭的影響,余紹源對詩詞歌賦都有很好的功底,特別是當他學習了中醫以後,更加感到中國古典文學對學好中醫的重要性。余紹源說,古書都是用古文字寫的,如果你古文字不精通、看不懂,就不能夠理解它其中的內容。很樸素、很簡單的道理,卻也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懸壺生涯
據余紹源的表述,他的一生就是幼承家學,然後進中醫學院讀書,畢業後行醫,服務社會,簡單無奇,沒有大起大落,自然也談不上波瀾壯闊。在他看來,他的一生就像絕大多數人一樣平常、平淡。然而,平淡卻往往是一種最極致的燦爛。余紹源就在他所認為的平淡人生歷程中,用醫術製造着別人眼中的一個又一個燦爛輝煌。
初學中醫,從正確理解「陰陽五行」開始
余紹源 |
「記得當年,我愛中醫,別辭故鄉,習岐黃仁術,除瘟治病,杏林遣法,救死扶傷,同學推敲,師心誨授,不負韶光日日長,曾記否,讀傷寒靈素,背誦條章」,這首詩詞是余紹源1963年從廣州中醫學院畢業時寫下的。四十年的治病救人潛心專研,終於實現了父親對他的期望,繼承家傳,再造岐黃。回想起剛剛進入到中醫這個浩瀚的海洋里時,最初的認識就是從正確理解陰陽五行開始的。
余紹源說,中醫把陰看成是一種能夠看到的器官,一種物質,氣就把它當成一種完全是功能性的問題,所以說中醫的陰陽不是虛幻的,是一種古代的樸素的唯物論。
農村行醫,「隔山開炮」診斷無誤
1970年,余紹源響應政府把醫療衛生的工作重點放到農村的號召,回到了家鄉惠州。由於當時農村的醫療條件差,有許多急症病人得不到及時的救治,送到醫院時已經很危重了,這樣的情況在大城市很難遇到,這使余紹源有了很多臨床實踐的機會。
一天清晨,一名男子抱着一個七八歲的孩子急沖沖地闖進了醫院,余紹源看到孩子昏迷不醒,渾身出現了紫斑。他仔細檢查後認為,病人患的是急性腦炎。結果幾服藥下去,病人的症狀就緩解了。余紹源說:「從中醫角度來講,那個小孩就是衛氣營血,已經進到這個血分去了,是最後的一關了,這個病人經過治療好了以後,我感觸很大,我覺得如果我沒有這段的經歷,可能以後也碰不到這樣的病例。」
十年的农村生活让余绍源得到了很多,而余绍源高超的医术也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健康。由于农村交通不便,有很多病人都是通过电话请余绍源诊治的,由于诊断准确,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于是当地人送给了余绍源一个“隔山开炮”的雅号。对此,余绍源十分感慨,特地作诗一首来纪念这一段难忘的经历:“出诊归来月正中,满身尤带稻香风。病孩安睡知无碍,药石欣投信有功。剑胆驱邪能伏虎,琴心却病可降龙。雕虫小技酬心愿,父老相逢一展容。”
免號診病,治病救人為先
家住番禺的譚女士,患慢性胃病多年,痛苦不堪,經余紹源教授精心調治後,病情大有起色。然而,因為就醫路途較遠,往來很不方便,有時不能及時趕到醫院。為此,余紹源經常要在下班後等上很長時間,有時甚至是在他已經連續工作4個多小時之後。對於這位已逾花甲之年的老教授來說,這是非常辛苦的事情。余紹源卻從來沒有過任何不快,他還半開玩笑地說:「不要緊,患者是上帝嘛,能為上帝服務多麼榮幸啊!」簡單的一句話,就化解了譚女士的內疚之情。
由於余紹源教授醫德高尚,醫術精湛,所以等候他診治的病人很多,掛號成了個大問題。許多患者甚至在凌晨一兩點便來醫院排隊「候號」。面對一些沒有掛着號的患者,在可能的情況下,余紹源常常免號為他們診治,令許多患者感動不已。
治癒某總裁,婉言謝重金
余紹源教授的患者群中,有許多為省外甚至境外的病人。
浙江溫州某大公司總裁王先生,患慢性潰瘍性結腸炎,久治不愈,得知余紹源教授的大名之後,特意飛來廣州求治,初服七劑方藥,便獲佳效。王先生很是驚奇,由此,也對治癒陳年痼疾有了信心。此後,他每周到廣州一次,經過數次辨證調治後,終於治癒。王先生喜出望外,欲以重金酬謝,被余紹源婉言謝絕。
濟世行醫,師古而不泥古
余紹源行醫,從來都是師古而不泥古。他堅持繼承,更注重創新,在深研古典醫籍基礎上,廣泛汲取現代醫學的科研成果。
金元時期有一首著名的湯頭歌訣《清胃散》,它是這樣寫的:「清胃散用新麻連,當歸生地牡丹全,或益石膏平胃熱,口瘡吐衄及牙宣」。但是,余紹原在臨床中感到,這首歌訣並沒有講出此方的真神,於是他把這首湯頭歌訣做了改動:「清胃新連歸地丹,胃中火熱上新頑,牙齦糜爛唇腮腫,瀉火滋陰涼血間」。余紹源說,最重要是後面一句-「瀉火滋陰涼血間」,也是說它主要功能是一個瀉火、一個滋陰、一個涼血,這三者才是它的主要的功用。
1983年,幽門螺桿菌的發現對胃部炎症的治療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余紹源和同事們在臨床中發現,僅用殺菌的方法治療胃炎是遠遠不夠的,因為有一部分病人雖然殺了菌,但是症狀不僅得不到改善,反而更嚴重了。針對這種情況,余紹源篩選出了四味中藥製成「胃炎清」藥片,取得了明顯的療效。
專業造詣:治療「萎胃」,堪稱一絕
余紹源在四十餘年的醫療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在內科疾病診治方面造詣頗深,尤精於對消化系統疾病的認識、理解與診治。現以他對慢性萎縮性胃炎(簡稱「萎胃」)的精當領會為例。
余紹源認為,慢性萎縮性胃炎的基本病機是胃膜受傷,胃氣失和,所以治療應以行氣和胃護膜為主,集合辨證施治,或清熱、或祛濕、或活血、或健脾益氣、或養陰益胃,但總體上以益氣活血為大法。他自擬大量中藥處方,許多已作為廣東省中醫院院內製劑而常規應用。
參考藥方
萎胃復元湯
芪18克,太子參18克,生地黃30克,三丫苦15克,救必應15克,半枝蓮15克,七葉蓮15克,竹茹12克,蒲公英30克,田七末1.5克沖服。每天一劑,水煎服(此方僅供參考,若使用,請遵醫囑)。
名醫提醒:正確進餐,儘量不吃夜宵
紹源認為,正確的三餐飲食應是「早餐精、午餐好、晚餐素」,同時以七至八分飽為度,三次主餐的時間以隔開4-6小時為宜。
很多人喜歡邊吃飯邊聊天,比如在單位吃午餐的時候,余紹源認為,這種習慣很不好,使人的思維根本不是集中在進食上,而是放在交談上,嚴重影響消化,會誘發消化不良症或營養缺乏症。
廣州人喜歡吃夜宵,余紹源認為,這也屬不良習慣,首先是大大減少了睡眠的時間。同時,人們消夜往往喜歡選擇一些味道較香的肉類、油炸食品、雞蛋等,這些都屬於較難消化的食物,使胃腸在夜晚得不到充分的休息。他建議,儘量不要吃夜宵,如果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儘量遵循這樣的原則:加餐的食品儘可能精緻;數量應是正餐的1/3,且應選擇容易消化的,如喝粥而不要吃米飯;如果想抖擻精神熬夜工作,一杯含奶量高的凍飲會使人精神大振。他特別提醒,夜宵的時間最好是睡前1個小時,以便充分消化、吸收後才入睡。
很多人把水果當飯吃,余紹源認為,這是個誤區。他說,雪梨、香蕉等均屬寒涼性的水果,過量食用會對胃功能造成損害,尤其對體質屬虛寒的人更不適合;香蕉含鉀鹽較多,如果患腎炎者過量食用,就會加重病情。
印象派:關於醫術,他總是在思考
正式拜過余紹源為師的陳延醫師(廣東省中醫院二沙分院主治醫師),用「上善若水」來形容余紹源的性格。在他眼裡,余紹源非常平和,不張揚,不功利。「很多醫生喜歡治疑難病,但他認為治病是實實在在的事情,所以一般都是看平常的病,腸胃炎之類,不是很重,但總是影響病人的生活和工作。他從不要求一定要顯示自己的能力,只要有病,都可以找他看,一點也不功利,包括寫書,他自己寫的文章和書並不多。因為他覺得,寫出來是要讓醫生能有收穫的,所以他很慎重。」
余紹源對傳統文化有深厚修養,而對醫學經典更是如數家珍。「他對中醫經典的認識非常深刻,很多幾乎是倒背如流,但年輕的醫生也許連一本經典都沒看完。他非常踏實,每天看病,看完病思考為什麼,然後再看病再思考,很簡單的重複,而中醫就需要重複,經驗的得來,就是不斷地重複。他對我們也總是要求保持思維的一貫性,醫生不可能是神仙,什麼都會,但一定要時時刻刻在想,一時想不到,總有一天會想通。」
一般情況下,余紹源不會對徒弟(包括其他醫生)發火,然而也有例外。因為他注重病人,如果在治病和對待病人的問題上,誰出了差錯,他就可能發脾氣。「比如開出去的藥方,有效與否沒關係,但一定要說出理由,這樣可以證明,你思考過了,但如果隨便開的,他就會對你很生氣。另外,他查房的時候,問你對病人的了解情況,如果回答不上來,也可能發脾氣。日常生活中,他什麼都好說,開玩笑聊天什麼都可以,只是一定要認真對待病人。」
速寫:年逾花甲,寬厚平和
初見余紹源教授,他正在廣東省中醫院二沙分院查房,在一群年輕的醫生當中,有人為記者介紹:這位就是余主任。平和的神態,深邃的目光,沒有名醫的派頭,沒有倚老賣老者的故作高深,這是記者對余紹源的第一印象。如果用兩個字來形容,那就是:寬厚;如果用四個字來形容,那就是:德高望重。
記者開始請教他有關中醫的問題,他則插入了一些詩詞、古文化的話題。余紹源對中國傳統文化、文學的修養,從他的神態中便可略窺一二。因為,沒有如此的修養,便不會有如此的平和。他說話緩慢,沒有絲毫說教的語氣,更像是與人探討、互相切磋。這一點從他的高徒陳延醫師的評價中,也得到了印證。在日常學習過程中,余紹源從不會把一套恍如虛無的理論、言談掛在嘴上,他重視臨床,重視與病人的交流,重視從實踐中獲得真知。
他從不厭惡瑣碎的事情,所以從來不刻意追求診治疑難雜症。他更喜歡的是做一些日常的診斷,從治療中加強自己的專業認知,也正是從小病的治療中,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得到了病人的一致稱頌。正如此刻,他與記者交談,從不迴避記者所提的任何小問題,精細講解,時常還延伸開來,並不會因為話題的繁雜而露出不悅之狀。所以,在記者看來,即便眼前的這位長者不是著名的老中醫,也同樣值得尊敬。他不會拿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身份,當做炫耀自己的一個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