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余勝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余勝泉,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師範大學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執行主任、「移動學習」教育部-中國移動聯合實驗室主任,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授予「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榮譽稱號。

個人經歷

教育背景

1. 1997.09-2000.07: 北京師範大學 教育技術學 博士

2. 1995.09-1997.07: 北京師範大學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碩士

3. 1991.09-1995.07: 北京師範大學 教育技術學 學士

4. 1988.9~1991.07: 江西省鄱陽縣第一中學 高中

工作經歷

1. 2019.7至今: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授予「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榮譽稱號。

2. 2018.12至今:北京師範大學二級教授

3. 2015.10至今:北京師範大學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執行主任

4. 2014.5-2018.9: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副部長

5. 2013.1至今:「移動學習」教育部-中國移動聯合實驗室(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

6. 2009.6-2014.6: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育技術學院院長

7. 2007.6至今:北京師範大學教育技術學院教授

8. 2005.12至今:北京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

9. 2002.9-2007.6:北京師範大學教育技術學院副教授

10. 2000.9-2002.9:北京師範大學教育技術學院講師

出訪經歷

1. 2019年7月3日,受UNIVERSITY OF HRADEC KRáLOVé,CZECH REPUBLIC邀請,在The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lended Learning (ICBL2019)做主題報告Double Helix Deep Learning Model Based on Learning Cell。

2. 2018年10月24日,受斯坦福大學H-STAR (Human-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 Advanced Research) institute邀請,在the United States-Finland-China collaboration workshop – Using 21st Century Tools in Education論壇上做主題報告Future Role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t Teacher,California,America。

3. 2018年8月21日,受芬蘭Oulu大學邀請,在the 2nd Eudaimonia Summer School 做主題報告Future Role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t Teacher,Oulu, Finland.

4. 2018年6月17號,受韓國Seoul Digital Foundation邀請,在2018 International Digital Literacy Forum做主題報告,Future Role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t Teacher,Seoul,Korea。

5. 2017年11月13日,受美國Indiana University邀請,在教育學院 做主題報告Future Role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t Teacher,Bloominton, American。

6. 2017年9月10日,受芬蘭大使館邀請,在北京大使館召開的CHINA-FINLAND Co-creating New Solutions for Education and Health會議上做主題報告Future Role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t Teacher,北京.

7. 2017年8月29讓, 受芬蘭Aalto University邀請,在Aalto University召開的AI Workshop做主題報告:Education Quality Analysis and Improvement Based on Big Data,Finland。

8. 2017年4月25 - 28,受Ural Federal University邀請,在EdCrunch Ural: New Educational Technologies in higher education» 做主題報告Research on Learning Resource Organization in Ubiquitous Learning Environment, Yekaterinburg, Russia.

9. 2016年5月22-29日,受邀在香港大學做田家炳訪問學者,並於5.25日做專題學術報告:Learning Resource Organization in Ubiquitous Learning Environment。

10. 2016年5月26日,受邀在20屆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GCCCE 2016)做討論報告:無縫學習空間中的動態情境研究。

11. 2015年5月29日,受邀在十九屆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GCCCE 2015)做主旨報告:Research on Learning Resource Organization in Ubiquitous Learning Environment,2015中國台北;

12. 2014年9月26日,受丹麥奧爾堡大學(Aalborg University)教育學院邀請,做學術報告:An Organization Model for Ubiquitous Learning Resource——From Learning Object to Learning Cell;

13. 2014年7月5日,受邀在第五屆全球華人探究學習創新應用大會上做主題報告:技術何以革新教育,2014年中國鄭州;

14. 2013年11月23日,受韓國 Korean Society for Educational Technology (KSET)邀請,在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作邀請報告:An Organization Model for Ubiquitous Learning Resource——From Learning Object to Learning Cell;

15. 2012年,擔當2nd STEM in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TEM 2012)會議主席,中國北京;

16. 2012.6.9,日本奈良教育大學參加中日教育技術論壇,做主題演講:推進技術與教育的雙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2011-2020年)發展規劃》解讀;

17. 2012年2月 8日 參加iConference 2012,做會議論壇報告「A Resource Organization Model for Ubiquitous Learning」;

18. 2012年2月6 日應邀訪問多倫多大學,在Ontario Institute for Studies in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Toronto,做學術演講The Concept and Architecture of Learning Cell;

19. 2012年2月5日應邀在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的教育學院(Faculty of Education),做學術演講:Research on the Organization Model of Ubiquitous Learning Resource——From Learning Object to Learning Cell;

20. 2011年,擔當The 10th World Conference on Mobile and Context Learning (mLearn 2011)會議主席,中國北京;

21. 2011.10.24~25,在IASTED舉辦的《Technology for education and learning》做主題演講《Research on the Organization Model of Ubiquitous Learning Resource》;

22. 2011年6月5號,在CSCL(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2011會議上做論壇邀請報告Research on the Organization Model of Ubiquitous Learning Resource: The Concept and Architecture of Leaning Cell;

23. 2010年,擔當第十四屆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GCCCE 2011)移動學習與泛在學習子會議主席,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2010;

24. 2010年5月25日-28,受邀在新加坡召開的第14屆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GCCCE)做《泛在學習環境中的學習資源設計與共享——學習元的理念與結構》的邀請報告;

25. 2010.5.10~11 Uppsala University, Sweden "Workshop Educational Policies",作The popularization project of utilizing education technology to improve education quality of rural schools的邀請報告;

26. 2009年11月11-15,2009海峽兩岸大學信息教育暨數字學習發展研討會,台灣淡江大學,作《一對一環境下兒童語言發展研究》的邀請報告;

27. 2009 年8月11,受邀在Ontario Institute for Studies in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Toronto召開的中加教育技術學術交流會,作Learning Resource Design and Sharing in Ubiquitous Learning Environment——The Concept and Architecture of Leaning Cell的邀請報告。

社會任職

1. 2020至今: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和《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規劃》編制專家組成員

2. 2019至今:Associate Editor of IEEE Transactions on Learning Technologies(SSCI雜誌)

3. 2019.9.28-2022.9.27:深圳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

4. 2019.5-2024.5 至今:教育部科技司智慧教育示範區創建項目專家組成員

5. 2019至今:教育部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專家組副組長

6. 2019至今: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行動試點工作指導組專家

7. 2017-2022: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出版融合發展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

8. 2017-2022:中國教育學會第八屆學術委員會委員

9. 2017至今:中國好老師公益行動計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

10. 2016至今:Associate Editor of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 E-Learning Journal

11. 2014至今:《現代遠程教育研究》雜誌特邀專家

12. 2013至今:美國欣欣教育基金會(Shin Shin Educational Foundation)教育顧問

13. 2011-現在:《電化教育研究》專家委員會委員

獲獎情況

1. 2019.5,北京市中學教師開放型在線輔導項目榮獲IMS全球學習聯盟學習影響銅獎;

2. 2018.1,基於互聯網的教育供給側改革探索--《北京市中學教師開放型在線輔導計劃》獲第四屆中國教育創新成果公益博覽會最高獎教育服務創新獎(SERVE獎);

3. 2016.2通過學校自身的內涵發展促進「教育結果公平」的創新舉措,第五屆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排名第二;

4. 2014.2運用教育創新理論大幅提升農村語文、英語教學質量 國家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排名第二;

5. 2014.5,《Learning Cell Knowledge Community》,獲美國IMS Global Learning Consortium 2014年Learning Impact Awards銅獎;

6. 2012.10,《手持式設備在學科教學中應用研究》獲中央電化教育館「十一五」全國教育技術立項課題優秀研究成果獎;

7. 2012.10年,《支持多種教學模式的混合式教學平台及應用實踐》獲北京師範大學遊戲教學成果二等獎;

8. 2011.12,《運用信息化教學創新理論大幅提升農村中小學教學質量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研究》獲第四屆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排名第二;

9. 2006年12月,「信息技術環境下基礎教育跨越式發展研究」的研究成果,獲中央電化教育館「十五」全國教育技術立項課題研究成果評比中,獲得一等獎,排名第二;

10. 2002.5,網絡教育應用「全面解決技術方案」的研究與開發-佛山教育信息網樣例工程,獲廣東省人民政府科技進步三等獎,排名第五;

11. 2003.12,教育信息化(2002)應用回顧與展望,獲中國教育技術發展論壇論文評比一等獎;

12. 2003.12,《從網絡互聯到應用互聯》全國高等學校教育技術協會2003年年會優秀論文獎;

13. 2002.6 ,建立教育管理信息系統互操作框架的設想,第6屆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優秀論文獎。

學術成果

中文期刊論文

[1]余勝泉,陳璠,李晟.基於5G的智慧校園專網建設[J].開放教育研究,2020,26(05):51-59.

[2]劉寧,余勝泉.基於最近發展區的精準教學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20,41(07):77-85.

[3]余勝泉,王慧敏.如何在疫情等極端環境下更好地組織在線學習[J].中國電化教育,2020(05):6-14+33.

[4]劉寧,王琦,徐劉傑,余勝泉.教育大數據促進精準教學與實踐研究——以「智慧學伴」為例[J].現代教育技術,2020,30(04):12-17.

[5]盧宇,薛天琪,陳鵬鶴,余勝泉.智能教育機器人系統構建及關鍵技術——以「智慧學伴」機器人為例[J].開放教育研究,2020,26(02):83-91.

[6]余勝泉,汪丹,王琦.大規模社會化協同的教育服務變革[J].電化教育研究,2020,41(04):5-12.

[7]陳玲,劉靜,余勝泉.個性化在線教育公共服務推進過程中的關鍵問題思考——對北京市中學教師開放型在線輔導計劃的實踐反思[J].中國電化教育,2019(11):80-90.

[8]余勝泉,吳斕.證據導向的STEM教學模式研究[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9,31(05):20-31+84.

[9]陳鵬鶴,彭燕,余勝泉.「AI好老師」智能育人助理系統關鍵技術[J].開放教育研究,2019,25(02):12-22.

[10]余勝泉,王琦.「AI+教師」的協作路徑發展分析[J].電化教育研究,2019,40(04):14-22+29.

[11]彭燕,王琦,余勝泉.翻轉課堂中促進深度學習的教育內容策展模式[J].現代教育技術,2019,29(03):46-52.

[12]余勝泉,彭燕,盧宇.基於人工智能的育人助理系統——「AI好老師」的體系結構與功能[J].開放教育研究,2019,25(01):25-36.

[13]余勝泉,李曉慶.區域性教育大數據總體架構與應用模型[J].中國電化教育,2019(01):18-27.

[14]余勝泉,徐劉傑.大數據時代的教育計算實驗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9,40(01):17-24.

[15]李葆萍,張鍾軍,高夢楠,余勝泉.「北京市教育質量地圖」APP的研發與調查[J].現代教育技術,2018,28(11):107-113.

[16]崔京菁,馬寧,余勝泉.基於知識圖譜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及其應用——以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為例[J].現代教育技術,2018,28(07):44-50.

[17]李曉慶,余勝泉,楊現民,陳玲,王磊.基於學科能力分析的個性化教育服務研究——以大數據分析平台「智慧學伴」為例[J].現代教育技術,2018,28(04):20-26.

[18]徐劉傑,余勝泉,郭瑞.泛在學習資源進化的動力模型構建[J].電化教育研究,2018,39(04):52-58.

[19]汪曉鳳,余勝泉,陳玲.技術支持環境下基於USP的混合式課例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8(03):97-102.

[20]余勝泉.人工智能教師的未來角色[J].開放教育研究,2018,24(01):16-28.

[21]王琦,周紫雲,丁國柱,余勝泉.本體可視化構建與進化系統的設計和架構[J].電化教育研究,2018,39(02):60-66.

[22]余勝泉.「互聯網+」時代的未來教育[J].人民教育,2018(01):34-39.

[23]余勝泉,段金菊,崔京菁.基於學習元的雙螺旋深度學習模型[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7(06):37-47+56.

[24]李葆萍,余勝泉,孫璐璐,張麗峰,張秋傑.「互聯網+」時代的教育變革——2017年第21屆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綜述[J].現代教育技術,2017,27(11):45-51.

[25]余勝泉.學術共同體建設與學術期刊的發展[J].中國遠程教育,2017(10):10-11.

[26]萬海鵬,余勝泉.基於學習元平台的學習認知地圖構建[J].電化教育研究,2017,38(09):83-88+107.

[27]王濟軍,余勝泉.基於CMC的E-Mail交際提升小學生跨文化交際素養的研究[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7(04):44-50.

[28]陳玲,余勝泉,楊丹.個性化教育公共服務模式的新探索——「雙師服務」實施路徑探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7(07):2-8.

[29]余勝泉,李曉慶.基於大數據的區域教育質量分析與改進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7,38(07):5-12.

[30]王琦,余勝泉.作業社會化批閱工具的設計、開發與評估[J].開放教育研究,2017,23(03):96-104.

[31]余勝泉,汪曉鳳.「互聯網+」時代的教育供給轉型與變革[J].開放教育研究,2017,23(01):29-36.

[32]崔京菁,馬寧,余勝泉.基於社會認知網絡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6,26(11):54-59.

[33]余勝泉,王阿習.「互聯網+教育」的變革路徑[J].中國電化教育,2016(10):1-9.

[34]王阿習,陳玲,余勝泉.基於SECI模型的教師培訓活動設計與應用研究——以「跨越式項目全國中小學語文和英語骨幹教師培訓」為例[J].中國電化教育,2016(10):24-30.

[35]王濟軍,余勝泉.基於概念圖的小學生跨文化交際素養培養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6(09):128-135.

[36]丁國柱,余勝泉,潘升.學習資源的語義眾包標註系統設計[J].中國電化教育,2016(09):91-95+127.

[37]段金菊,余勝泉.基於社會性知識網絡的學習模型構建[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6(04):91-102.

[38]陳玲,汪曉鳳,余勝泉.如何促進混合式教研中多維、深層次網絡對話——一項基於學習元的案例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6(06):113-120.

[39]段金菊,余勝泉,吳鵬飛.社會化學習的研究視角及其演化趨勢——基於開放知識社區的分析[J].遠程教育雜誌,2016,35(03):51-62.

[40]胥碧,余勝泉.基於學習元平台的大學生深度學習研究——以「攝影技術與藝術」課程為例[J].現代教育技術,2016,26(04):48-54.

[41]吳鵬飛,余勝泉,丁國柱,潘升.學習語義關聯數據構建研究與實踐[J].電化教育研究,2016,37(03):78-85.

[42]吳鵬飛,余勝泉.學習資源語義關聯關係及其可視化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5(12):97-104.

[43]余勝泉,胡翔.STEM教育理念與跨學科整合模式[J].開放教育研究,2015,21(04):13-22.

[44]吳鵬飛,余勝泉.語義網教育應用研究新進展:關聯數據視角[J].電化教育研究,2015,36(07):66-72.

[45]余勝泉,萬海鵬,崔京菁.基於學習元平台的生成性課程設計與實施[J].中國電化教育,2015(06):7-16.

[46]萬海鵬,李威,余勝泉.大規模開放課程的知識地圖分析——以學習元平台為例[J].中國電化教育,2015(05):30-39.

[47]余勝泉.突破與轉型:數字校園及其智慧化發展趨勢[J].中小學管理,2015(05):4-8.

[48]何克抗,余勝泉,吳娟,馬寧,陳玲,趙興龍,曹培傑.通過學校自身的內涵發展促進「教育結果公平」的創新舉措[J].電化教育研究,2015,36(05):5-16+25.

[49]陳敏,余勝泉.泛在學習環境下感知學習過程情境的推薦系統設計[J].電化教育研究,2015,36(04):76-82+89.

[50]丁國柱,余勝泉.基於本體學習算法的學科本體輔助構建研究——以學習元平台語文學科知識本體的構建為例[J].中國電化教育,2015(03):81-89+124.

[51]王志軍,余勝泉.教師團隊協同教學理念及其支撐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遠程教育雜誌,2015,33(01):73-79.

[52]楊現民,余勝泉.智慧教育體系架構與關鍵支撐技術[J].中國電化教育,2015(01):77-84+130.

[53]朱高俠,王琦,江豐光,蔡蘇,余勝泉.國內外移動學習領域專利之內容分析[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4(06):21-31.

[54]汪曉鳳,陳玲,余勝泉.基於實踐性知識創生的網絡教研實證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4(10):16-22.

[55]吳煥慶,余勝泉,馬寧.教師TPACK協同建構模型的構建及應用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4(09):111-119.

[56]余勝泉,萬海鵬.支持課程大規模開放的學習技術[J].中國電化教育,2014(07):7-18.

[57]楊現民,余勝泉.論我國數字化教育的轉型升級[J].教育研究,2014,35(05):113-120.

[58]王濟軍,余勝泉.「一對一」數字化學習提升小學生跨文化交際素養的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4(05):64-68+79.

[59]唐瑤,余勝泉,楊現民.基於學習元平台的教育內容策展工具設計與實現[J].中國電化教育,2014(04):87-93+115.

[60]余勝泉,李曉慶.電子書包對教育的核心價值是什麼(下)[J].人民教育,2014(05):35-39.

[61]余勝泉,李曉慶.電子書包對教育的核心價值是什麼(上)[J].人民教育,2014(04):26-29.

[62]程罡,高輝,余勝泉.基於真實用戶評論信息構建移動學習資源的評價模型[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4(01):43-53.

[63]余勝泉,陳敏.基於學習元平台的微課設計[J].開放教育研究,2014,20(01):100-110.

[64]楊現民,余勝泉.學習元平台的語義技術架構及其應用[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4(01):89-99.

[65]鄭慶思,楊現民,余勝泉.泛在學習環境下學習資源的聚合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3,23(12):79-84.

[66]陳玲,張俊,汪曉鳳,余勝泉.面向知識建構的教師區域網絡協同備課模式研究——一項基於學習元平台的實踐探索[J].教師教育研究,2013,25(06):60-67.

[67]楊現民,余勝泉.學習資源語義特徵自動提取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3(11):74-80.

[68]楊現民,余勝泉.開放環境下學習資源內容進化的智能控制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3,34(09):83-88.

[69]楊現民,余勝泉.生成性學習資源進化評價指標設計[J].開放教育研究,2013,19(04):96-103.

[70]段金菊,余勝泉.學習科學視域下的e-Learning深度學習研究[J].遠程教育雜誌,2013,31(04):43-51.

[71]程薇,楊現民,余勝泉.基於知識生成的工作場所學習[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3(04):80-87+100.

[72]馬寧,崔京菁,余勝泉.UNESCO《教師信息與通信技術能力框架》(2011版)解讀及啟示[J].中國電化教育,2013(07):57-64.

[73]賀平,余勝泉.1∶1數字化學習對小學生閱讀理解水平的影響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3(05):99-105.

[74]陳玲,劉禹,余勝泉.教師區域網絡協同備課效果研究——基於文本內容分析的視角[J].現代教育技術,2013,23(04):33-38.

[75]丁傑,蔡蘇,江豐光,余勝泉.科學、技術、工程與數學教育創新與跨學科研究——第二屆STEM國際教育大會述評[J].開放教育研究,2013,19(02):41-48.

[76]陳敏,余勝泉.基於學習元平台的開放共享課設計與應用研究——以「教育技術新發展」課程教學為例[J].開放教育研究,2013,19(02):49-59.

[77]楊現民,余勝泉.生態學視角下的泛在學習環境設計[J].教育研究,2013,34(03):98-105.

[78]楊現民,程罡,余勝泉.學習元平台的設計及其應用場景分析[J].電化教育研究,2013,34(03):55-61.

[79]陳德懷,林建祥,呂賜傑,江紹祥,祝智庭,黃國禎,余勝泉,顧小清,陳文莉,黃龍翔,王其雲.這個領域,如何認定好的學術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3,34(02):5-15.

[80]楊現民,余勝泉,張芳.學習資源動態語義關聯的設計與實現[J].中國電化教育,2013(01):70-75.

[81]陳玲,張俊,劉希,余勝泉.教師區域網絡協同備課中的協作腳本設計[J].中國電化教育,2012(12):47-52.

[82]吳煥慶,丁傑,余勝泉.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法知識(TPACK)研究的現狀和發展趨勢[J].遠程教育雜誌,2012,30(06):94-99.

[83]葉榮榮,余勝泉,陳琳.活動導向的多種教學模式的混合式教學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2,33(09):104-112.

[84]劉禹,陳玲,余勝泉.西部農村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使用意向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電化教育,2012(08):57-61+77.

[85]余勝泉,張洪銳.課堂網絡教學環境對學生視力的影響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2,33(07):22-27.

[86]余勝泉.推進技術與教育的雙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解讀[J].中國電化教育,2012(05):5-14.

[87]王志軍,余勝泉.網絡教學平台的選擇和分析模型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2,33(05):36-42.

[88]高輝,程罡,余勝泉,楊現民.泛在學習資源在移動終端上的自適應呈現模型設計[J].中國電化教育,2012(04):122-128.

[89]曹培傑,余勝泉.從游離到消融:技術進入教學的質性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2(04):98-105.

[90]曹培傑,余勝泉.數字原住民的提出、研究現狀及未來發展[J].電化教育研究,2012,33(04):21-27.

[91]劉俊生,余勝泉.分布式認知研究述評[J].遠程教育雜誌,2012,30(01):92-97.

[92]劉俊生,余勝泉.一對一數字化學習研究的領域與趨勢[J].現代教育技術,2012,22(01):19-24.

[93]劉軍,邱勤,余勝泉,希建華.無縫學習空間的技術、資源與學習創新——2011年第十屆mLearn世界會議述評[J].開放教育研究,2011,17(06):8-19.

[94]馬寧,陳庚,劉俊生,丁傑,余勝泉.《國家高校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指南》的研究[J].遠程教育雜誌,2011,29(06):3-9.

[95]余勝泉,陳敏.泛在學習資源建設的特徵與趨勢——以學習元資源模型為例[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1(06):14-22.

[96]楊現民,余勝泉.泛在學習環境下的學習資源進化模型構建[J].中國電化教育,2011(09):80-86.

[97]余勝泉.技術何以革新教育——在第三屆佛山教育博覽會「智能教育與學習的革命」論壇上的演講[J].中國電化教育,2011(07):1-6+25.

[98]余勝泉,陶丹.技術推動的學習模式——美國國家教育技術規劃(2010)及其啟示[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1(03):52-56.

[99]陳敏,余勝泉,楊現民,黃昆.泛在學習的內容個性化推薦模型設計——以「學習元」平台為例[J].現代教育技術,2011,21(06):13-18.

[100]譚霓,余勝泉,呂嘯.網絡課程的內容進化機制設計與技術實現[J].遠程教育雜誌,2011,29(01):80-84.

[101]呂嘯,余勝泉,譚霓.基於發展性評價理念的網絡教學平台學習評價系統設計[J].電化教育研究,2011(02):73-78.

[102]楊現民,余勝泉,王志軍.學習元與學習對象的多維比較研究——學習資源聚合模型發展新趨勢[J].開放教育研究,2010,16(06):25-32.

[103]楊現民,余勝泉.泛在學習環境下的學習資源信息模型構建[J].中國電化教育,2010(09):72-78.

[104]冉敏,余勝泉.小學移動英語學習資源設計[J].中國遠程教育,2010(09):58-63+80.

[105]王志軍,余勝泉.基於EduTools的網絡教學平台測評[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0(04):73-78.

[106]袁華莉,余勝泉.網絡環境下語文深度閱讀教學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0(07):13-22.

[107]彭飛,余勝泉,譚霓,劉軍.面向職業教育的行動導向網絡教學平台的設計[J].開放教育研究,2010,16(03):173-180.

[108]蔡蘇,余勝泉.從Sloodle看三維虛擬學習環境的發展趨勢[J].開放教育研究,2010,16(02):98-104.

[109]馬寧,余勝泉.面向過程的學校信息化建設評價及成熟度模型建構[J].遠程教育雜誌,2010,28(01):13-17.

[110]楊麗娜,余勝泉.交際教學法在英語移動學習中的研究與實踐[J].現代遠距離教育,2009(04):46-50.

[111]程罡,徐瑾,余勝泉.學習資源標準的新發展與學習資源的發展趨勢[J].遠程教育雜誌,2009,17(04):6-12.

[112]余勝泉,趙興龍.基於信息生態觀的區域教育信息化推進[J].中國電化教育,2009(08):33-40.

[113]余勝泉,程罡,董京峰.e-Learning新解:網絡教學範式的轉換[J].遠程教育雜誌,2009,17(03):3-15.

[114]袁華莉,楊現民,余勝泉.英語詞彙情景化認知工具的設計與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09,19(06):44-49.

[115]劉軍,余勝泉.移動英語學習資源包的設計和應用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09(05):64-68.

[116]程罡,余勝泉,楊現民.「學習元」運行環境的設計與實現[J].開放教育研究,2009,15(02):27-36.

[117]孫圓媛,江曉明,余勝泉.基於手持設備的中學英語教學模式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09,19(03):46-49.

[118]余勝泉,楊現民,程罡.泛在學習環境中的學習資源設計與共享——「學習元」的理念與結構[J].開放教育研究,2009,15(01):47-53.

[119]何克抗,余勝泉,吳娟,馬寧,趙興龍,袁磊,齊媛.運用信息化教學創新理論大幅提升農村中小學教學質量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09(02):5-18.

[120]趙興龍,余勝泉.「雙重」導向視域中的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J].中國電化教育,2009(01):42-46.

[121]孫眾,余勝泉.開放視野:讓教師在教學評價中走向專業發展[J].開放教育研究,2008,14(06):84-88.

[122]馬寧,余勝泉.信息時代教師專業素養的新發展[J].中國電化教育,2008(05):1-7.

[123]謝曉林,程罡,劉琦,余勝泉.面向教育行業的信息化知識庫系統的框架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08(04):9-13+34.

[124]梁文鑫,余勝泉,吳一鳴.面向信息化的教師專業發展階段描述與促進策略研究[J].教師教育研究,2008(01):18-21+17.

[125]余勝泉,楊現民.辨析「積件」「學習對象」與「學習活動」——教育資源共享的新方向[J].中國電化教育,2007(12):60-65.

[126]余勝泉,陳玲.1:1課堂網絡教學環境下的教學變革[J].中國電化教育,2007(11):25-29.

[127]謝非,余勝泉.中學混合式學習的教學實施模式[J].現代教育技術,2007(11):79-83.

[128]謝曉林,余勝泉,程罡,黃燁敏.網絡教學平台的新發展[J].開放教育研究,2007(05):12-25.

[129]余勝泉.從知識傳遞到認知建構、再到情境認知——三代移動學習的發展與展望[J].中國電化教育,2007(06):7-18.

[130]陳杰,陳玲,余勝泉.網絡環境下小學生自主學習的改善措施分析[J].中國電化教育,2007(05):67-70.

[131]余勝泉,劉軍.手持式網絡學習系統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模式[J].中國遠程教育,2007(05):64-69.

[132]吳娟,余勝泉.信息技術與課程有效整合的常見問題及其對策[J].電化教育研究,2006(10):70-72+77.

[133]梁文鑫,余勝泉.基於設計的研究的過程與特徵[J].電化教育研究,2006(07):19-21.

[134]余勝泉,程罡.教育信息系統的進化與互聯[J].中國電化教育,2006(05):88-92.

[135]余勝泉,陳莉.構建和諧「信息生態」 突圍教育信息化困境[J].中國遠程教育,2006(05):19-24+78.

[136]余勝泉,張澤.E-learning時代高校教材的立體化出版[J].中國大學教學,2006(02):56-59.

[137]馬寧,余勝泉.區域性教育資源建設與整合[J].中國電化教育,2006(02):66-71.

[138]余勝泉,孫眾.當代網校的困境與求存之道[J].中國遠程教育,2006(01):59-63.

[139]余勝泉,馬寧.區域性教育信息化的應用推進[J].中國電化教育,2005(11):14-19.

[140]余勝泉,毛芳.非正式學習——e-Learning研究與實踐的新領域[J].電化教育研究,2005(10):19-24.

[141]余勝泉,路秋麗,陳聲健.網絡環境下的混合式教學——一種新的教學模式[J].中國大學教學,2005(10):50-56.

[142]余勝泉,李世亮,謝曉林.在線測試分析與數據挖掘系統的設計[J].開放教育研究,2005(05):74-79.

[143]孫迪,余勝泉.建構基於學習對象的網絡課程教學設計模板[J].開放教育研究,2005(02):71-77.

[144]黃勇,張平,余勝泉.城域教育網信息交換模型的設計與實現[J].中國電化教育,2005(03):87-90.

[145]余勝泉,陳玲.論教學結構的實踐意義——再答邱崇光先生[J].電化教育研究,2005(02):21-26+43.

[146]路秋麗,余勝泉.面向學習對象的網絡課程設計與開發[J].中國電化教育,2005(01):75-80.

[147]余勝泉.尋找中國特色的教育信息化[J].中國遠程教育,2004(20):39-41.

[148]余勝泉.網校臨危如何應變[J].中國遠程教育,2004(20):56-59+6.

[149]余勝泉,楊琰華.從網絡互聯到應用互聯——「校校通」的「通」途[J].電化教育研究,2004(06):41-46.

[150]張京彬,余勝泉.E-Learning在中國企業發展趨勢[J].中國遠程教育,2003(24):55-57.

[151]余勝泉.移動學習——當代E-Learning的新領域[J].中國遠程教育,2003(22):76-78.

[152]余勝泉.從網絡互聯到應用互聯[J].中國遠程教育,2003(20):76-78.

[153]余勝泉,朱凌雲,曹曉明.教育資源管理的新發展[J].中國電化教育,2003(09):96-99.

[154]余勝泉,馬寧.論教學結構——答邱崇光先生[J].電化教育研究,2003(06):3-8.

[155]余勝泉,夏巍峰.解讀中國教育信息化發展[J].中國遠程教育,2003(10):18-22+8.

[156]余勝泉.國外網絡教育的評價標準[J].中國遠程教育,2003(08):23-25.

[157]余勝泉,朱凌雲.《教育資源建設技術規範》體系結構與應用模式[J].中國電化教育,2003(03):51-55.

[158]余勝泉,林君芬.2002年教育信息化應用回顧與展望[J].中國電化教育,2003(02):5-12.

[159]余勝泉,馬寧,何克抗.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J].中學語文教學,2002(11):4-5.

[160]余勝泉,馬寧,何克抗.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的具體方式[J].語文建設,2002(11):44-46.

[161]陳天,余勝泉.知識管理與網絡學習[J].中國電化教育,2002(05):63-65.

[162]陳天,余勝泉.學習對象開發工具的設計[J].電化教育研究,2002(04):29-35.

[163]余勝泉,吳娟,李文光.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學科教學改革的先鋒——「四結合」教改試驗研究項目的回顧與展望[J].電化教育研究,2002(03):36-43+46.

[164]孫眾,余勝泉,徐鳳軍.中小學信息技術學習環境下常見誤區分析[J].中國遠程教育,2002(03):63-65.

[165]余勝泉.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目標與策略[J].人民教育,2002(02):53-55.

[166]馬寧,余勝泉.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層次[J].中國電化教育,2002(01):9-13.

[167]余勝泉,何克抗.網絡教學平台的體系結構與功能[J].中國電化教育,2001(08):60-63.

[168]余勝泉.典型教學支撐平台的介紹[J].中國遠程教育,2001(02):57-61.

[169]余勝泉,楊曉娟,何克抗.基於建構主義的教學設計模式[J].電化教育研究,2000(12):7-13.

[170]張京彬,余勝泉,何克抗.網絡教學的非量化評價[J].中國遠程教育,2000(10):48-52.

[171]馬寧,余勝泉,何克抗.自主學習策略的設計與實現[J].中國電化教育,2000(10):7-11.

[172]余勝泉,何克抗.網絡題庫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中國遠程教育,2000(09):53-57+64.

[173]余勝泉,何克抗.基於Internet的教學系統[J].中國電大教育,1999(06):19-23+61.

[174]余勝泉,何克抗.基於INTERNET的教學模式[J].中國電化教育,1998(04):58-61.

政策諮詢報告

1.余勝泉,以互聯網、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破解教育難題的建議,中國教育與社會發展研究院,教育政策決策參考2017第9期;

2.余勝泉,關於建立農村教育信息化新機制的提案,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提案,民進中央提交。

英文期刊論文

1. Lishan Zhang, Yuwei Huang, Xi Yang, Shengquan Yu* & Fuzhen Zhuang (2019) An automatic short-answer grading model for semi-open-ended questions,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DOI: 10.1080/10494820.2019.1648300

2. Axi Wang, Shengquan Yu*, Minhong Wang & Ling Chen (2019) Effects of a visualization-based group awareness tool on in-service teachers』 interaction behaviors and performance in a lesson study,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DOI: 10.1080/10494820.2019.1610454

3. Qi Wang, Guozhu Ding & Shengquan Yu* (2019) Crowdsourcing mode-based learning activity flow approach to promote subject ontology generation and evolution in learning,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27:7, 965-983, DOI: 10.1080/10494820.2018.1509875

4. Duan, J. , Xie, K. , Hawk, N. A., Yu, S*. and Wang, M. (2019), Exploring a Personal Social Knowledge Network (PSKN) to aid the observation of connectivist interaction for high‐ and low‐performing learners in connectivist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50: 199-217. doi:10.1111/bjet.12687

5. Wu, P., Yu, S*., Ren, N. et al. Development of a visual e-learning system for supporting the semantic organiz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open learning content. Multimed Tools Appl 77, 17437–17456 (2018). https://doi.org/10.1007/s11042-017-5312-7

6. Pengfei Wu, Shengquan Yu*, Dan Wang.(2018).Using a Learner-Topic Model for Mining Learner Interest in Open Learning Environments[J].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Volume 21, Issue 2, 2018, Pages 192-204.

7. Xianmin Yang, Shuqiang Song, Xinshuo Zhao & Shengquan Yu (2018) Understanding user behavioral patterns in open knowledge communities,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26:2, 245-255, DOI: 10.1080/10494820.2017.1303518

8. Zhang, L., Yu, S*., Li, B, & Wang, J. (2017). Can Students Identify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to Solve a Problem?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20 (4), 288–299.

9. X Yang, X Guo, S Yu,Student‐generated content in college teaching: content quality, behavioral pattern and learning performance,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32 (1), 1-15

10. Min Chen, Feng Kuang Chiang, Ya Na Jiang, and Sheng Quan Yu*,A context-adaptive teacher training model in a ubiquitous learning environment,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Vol. 25 , Iss. 1,2017,Pages 113-126

11. Min Chen, Sheng Quan Yu* & Feng Kuang Chiang,A dynamic ubiquitous learning resource model with context and its effects on ubiquitous learning,Volume 25, Issue 1, 2017,Pages 127-141

12. Yang, X., & Yu, S*. (2015). Designing a Resource Evolution Support System for Open Knowledge Communities. Educational,Technology & Society, 18 (4), 385–400.

13. Feng-Kuang Chiang, Gaoxia Zhu, Qi Wang, Zhenfeng Cui, Su Cai andShengquan Yu*,Research and trends in mobile learning from 1976 to 2013: A content analysis of patents in selected database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Volume 47,Number 6, November 2016

14. Pengfei Wu, Shengquan Yu*,Design of a Novel Intelligent Framework for Finding Experts and Learning Peers in Open Knowledge Communities, Transactions on Future Intelligent Educational Environments,2015,Volume 1,Issue 2 ,e4

15. Yu, S*., Yang, X., Cheng, G., & Wang, M. (2015). From Learning Object to Learning Cell: A Resource Organization Model for Ubiquitous Learn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18 (2), 206–224.

16.Xianmin Yang, Qin Qiu, Shenqguan Yu*, & Tahir Hasan ,Designing a trust evaluation model for open-knowledge communities,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Volume 45, Issue 5, Pages 880-901, September 2014;

17. Xianmin Yang, Shenqguan Yu, & Zhong Sun. The effect of collaborative annotation on Chinese reading level in primary school of China [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13, 44(1):95-111. 2013/1

18. Shengquan Yu,Minjuan Wang,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Project for the Rural Schools (MDEPRS) of China: Recent Development and Problems,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Vol. 22, issue 4, page 273~283.2006;

19. Yu, S. Q., Wang, M. J., & Che, H. Y. (2005r),An exposition of the crucial issues in China’s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53 (4), 88-101。


三、會議與報紙論文

1. Yang X., Huang Y., Zhuang F., Zhang L., Yu S. (2018) Automatic Chinese Short Answer Grading with Deep Autoencoder. In: Penstein Rosé C. et al. (e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ducation. AIED 2018.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vol 10948. Springer, Cham

2. Yang X., Zhang L., Yu S*. (2017) Can Short Answers to Open Response Questions Be Auto-Graded Without a Grading Rubric?. In: André E., Baker R., Hu X., Rodrigo M., du Boulay B. (e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ducation. AIED 2017.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vol 10331. Springer, Cham

3. Huang Y., Yang X., Zhuang F., Zhang L., Yu S. (2018) Automatic Chinese Reading Comprehension Grading by LSTM with Knowledge Adaptation. In: Phung D., Tseng V., Webb G., Ho B., Ganji M., Rashidi L. (eds) Advances i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 PAKDD 2018.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vol 10937. Springer, Cham

4. Q. Wang, H. Wan and S. Yu*,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user-trust based social review method and system in online learning," 2017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Education (ICCSE), Houston, TX, 2017, pp. 155-160.doi: 10.1109/ICCSE.2017.8085481

5. Wan, H.-P. and Yu, S.-Q. and Cui, J.-J. and Chiang, F.-K ,An innovative model of english academic works collaborative reading on Chinese EFL graduate students,Proceedings of the 2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s in Education, ICCE 2015,160-165

6. Xianmin Yang ; Shengquan Yu ,A study of learning resource evolution in ubiquitous learning enviroment: Analysis of some key issues and the solutions, Inst. of Modern Educ. Technol., Beijing Normal Univ., Beijing, China ,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ICECE), 16-18 Sept. 2011,Page(s):6263 – 6267,Print ISBN:978-1-4244-8162-0,DOI:10.1109/ICECENG.2011.6056865,Publisher:IEEE

7. Qiang Liu, ShengQuan Yu,A study on IT-based geography instructional model based on digital planet teaching system,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ICECE), 16-18 Sept. 2011 ,Page(s):6286 - 6293

8. Ning Kang, Tao Wang, Shengquan Yu, Heping Hao,A Web-Based Learning Platform Based on Super Learning Objects 「Chao Zi」,World Conference on Educational Multimedia, Hypermedia and elecommunications,Volume,2009Issue,1,Pages:1130-1135

9. H Hoivik, J Retvik, S Yu,Complexity Design: A Case Study on Sino-Norwegian Educational Cooperation using Digital Media,Publication date:2008,Journal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Volume17,Issue 3,Pages 137 Publisher,IAICS; 1999

10. Haoyang Che, Jiacai Zhang, Shengquan Yu, Jun Gu,IWWS: a reliability-based WWW collaborative recommender system,2005/1/1,Book,Web Technologie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APWeb 2005,Pages375-380,Publisher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11. 余勝泉,人工智能教師的未來角色,中國教師報,2019-05-01

12. 余勝泉,圖書館未來之路成為權威的開放數據源,中國出版傳媒商報,2015-05-19

13. 余勝泉,技術何以革新教育,中國教育報,2015-02-08

14. 余勝泉,傾聽技術時代變革的聲音,人民政協報 ,2014-05-14

15. 余勝泉,信息化是促進教育均衡發展重要路徑,中國教育報,2014-01-06;

16. 余勝泉,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推進教育創新,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10-10;

17. 余勝泉; 吳娟,為什麼能成功:理論創新+技術支撐+務實工作,人民政協報, 2009-02-25

18. 余勝泉,移動教育的前景,中國電腦教育報,2007-07-16;

19. 李天順; 余勝泉; 鄭曉鴻,加大資源建設力度 推進教育信息化發展,中國電腦教育報 2007-04-09

20. 余勝泉,是以人為本還是以技術為本? 中國教育報, 2006-04-27

21. 余勝泉,只有深耕細作 才能完美收穫,中國教育報 ,2005-05-23

22. 余勝泉,農村遠程教育也要拿來主義,中國計算機報, 2005-04-18

23. 余勝泉,網校何去何從,中國電腦教育報,2005-04-04

24. 余勝泉,推進校園網絡應用10項對策,中國教育報,2004-11-29

25. 余勝泉,回歸以應用為本,中國教育報,2004-11-01

26. 劉志波; 余勝泉,教育信息化服務突破應用瓶頸,中國計算機報,2004-05-10

27. 余勝泉,地區級教育資源建設 結合本地特色統一規劃,中國計算機報,2004-04-12

28. 余勝泉,教育資源管理有了新發展,中國計算機報,2004-03-29

29. 余勝泉,2004教育信息化:應用就是指揮棒,中國計算機報,2004-02-09

30. 余勝泉; 汪蔚,遠程教育重點要走三步棋,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2003/07/29

31. 余勝泉,發揮基礎數據庫核心作用,中國計算機報,2003/01/13

32. 楊琰華; 余勝泉,呼喚「標準」,網絡世界,2002-07-08

33. 余勝泉,教育資源庫的建設模式 ,中國電腦教育報 2002-06-24

34. 余勝泉; 余冠仕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何處是大道,中國教育報,2001-10-27

35. Min Ran, ShengQuan Yu*, Jun Liu,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One-to-One Learning in Chinese Classical Poem Education, 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ireless, Mobile and Ubiquitous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 (WMUTE2008國際會議) : 123-127

36. Jun Liu, ShengQuan Yu*, MinRan,Research on the Communicative Mobile English Learning Mode, 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ireless, Mobile and Ubiquitous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 (WMUTE2008國際會議) : 60-64

37. 余勝泉,通用試題庫的組卷策略,發表於第三屆全球化人計算機教育應用會議(1999年6月7日至9日,中國澳門)。

38. 余勝泉、古素梅,基於靜態圖像的虛擬現實技術及其在教育中的應用,現代教育技術,2000年第8期

39. Shengquan Yu, KeKang He,Adaptive Learning System Based on WEB,發表於國際會議ICCE99(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s in Education, in Japan, November,1999)

40. 余勝泉、何克抗,中國「網校」的現狀與未來,發表於中國教育報,1999年9月6日第二版,制高點——現代教育技術專題徵文。

41. 余勝泉,教育中的虛擬現實,教育技術研究,2000年第2期。

42. 余勝泉、何克抗、陳天、馬寧等,網絡教學平台技術專題(在WEB平台上交流、構建個性化網絡課程、網上協作學習、網絡題庫與考試系統、基於WEB的智能答疑係統共5篇文章),計算機世界報,2000年6月12日C版。

43. 余勝泉,信息技術與課程發展,教育技術研究,2000年第3期。

44. 余勝泉,網絡課程的設計與開發,教育技術2001年第一期

45. 余勝泉,基於Internet網絡的適應性學習系統的研究,發表於第三屆全球化人計算機教育應用會議(1999年6月7日至9日,中國澳門)。

46. 何克抗、余勝泉、孫波,教育港依網而建——佛山教育信息網絡系統工程分析,計算機世界2000年11月27日C4版

47. 林君芬、余勝泉,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研究,第六屆全球化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議(GCCCE2002,2002年6月14日至16日,中國北京),第三冊P67-73,被評為大會10篇優秀論文之一。

48. 余勝泉,教育資源建設技術規範體系結構與應用模式,第六屆全球化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議(GCCCE2002,2002年6月14日至16日,中國北京),第一冊P167-172。

49. 楊琰華、余勝泉,建立教育管理信息系統互操作框架的設想,第六屆全球化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議(GCCCE2002,2002年6月14日至16日,中國北京),第一冊P786-793,被評為大會10篇優秀論文之一。

50. 李士亮、余勝泉,論中小學校的信息化空間,第六屆全球化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議(GCCCE2002,2002年6月14日至16日,中國北京)。

51. 曹曉明、余勝泉,構建網絡化學習的視音頻服務和管理系統,第六屆全球化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議(GCCCE2002,2002年6月14日至16日,中國北京)。

52. 馬寧、余勝泉,簡述教學自動化研究,第六屆全球化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議(GCCCE2002,2002年6月14日至16日,中國北京)。

53. 張京彬、余勝泉,網絡測評系統的體系結構與功能,第六屆全球化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議(GCCCE2002,2002年6月14日至16日,中國北京)。

54. 張京彬、余勝泉,網絡教育資源庫的建設模式,第六屆全球化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議(GCCCE2002,2002年6月14日至16日,中國北京)。

55. 朱凌雲、余勝泉,教育資源庫建設的觀念與方法,發表於高校教育技術協會第二屆年會論文集(2001年12月,中國重慶),http://www.etc.edu.cn。

56. 楊琰華 余勝泉,教育管理信息系統標準化研究,發表於中國高等教育協會管理信息系統專業委員會2002年學術年會,被評為大會優秀論文。

註:其它發表在各種普及型報紙和刊物的文章在20篇以上。

專利與軟件

發明專利

1. 一種基於協同過濾思想的學習者學科總測成績預測系統及方法,發明人:余勝泉、盧宇、楊博達、李葆萍,專利權人:北京師範大學,【專利號】ZL201710454618.9

2. 一種基於單詞認知狀態模型適應性學習系統及方法,發明人:余勝泉、汪丹、王琦,專利權人:北京師範大學,【專利號】ZL201710028410.0

3. 一種基於網絡學習環境的資源推薦系統及方法,發明人:余勝泉;盧宇;莊梓君;李葆萍,專利權人:北京師範大學,【專利號】ZL201710799698.1

4. 一種基於時序語義圖欺詐監測與預警方法,發明人:余勝泉;陳陽,專利權人:北京師範大學,【專利號】ZL201610407935.0

5. 一種表徵學習者在特定領域知識學習掌握狀態的在線學習認知地圖生成系統及方法,發明人:余勝泉;萬海鵬;李小文;孔令軍,專利權人:北京師範大學,【專利號】ZL201610797877.7

6. 一種基於模塊相對位置的信息組合系統,發明人:余勝泉;邱勤;朱高俠,北京師範大學,【專利號】ZL 2015 1 0263393.X

7. 一種融合電子備課系統及方法,發明人:余勝泉;汪曉鳳;萬海鵬;蔡蘇, 專利權人:北京師範大學,【專利號】ZL201410448646.6

8. 一種社會化的作業批閱和學生學習過程信息記錄系統及方法,發明人:余勝泉;蔡蘇;王琦,專利權人:北京師範大學;【專利號】ZL201410226210.2

9. 一種磁場可視化及交互方法 蔡蘇; 發明人:余勝泉;林成龍;孫羽辰;李巧慧,專利權人:北京師範大學,【專利號】ZL201410027617.2

10.一種面向開放知識社區的內容編輯智能審核方法, 發明人:楊現民;余勝泉, 專利權人:北京師範大學, 【專利號】ZL 2012 1 022 6210.2

11.一種基於Quardtree的三圍模型紋理壓縮編解碼方法,發明人:蔡蘇;余勝泉;專利權人:北京師範大學,【專利號】ZL200810240404.2

12.一種凸透鏡成像虛擬實驗製作方法,發明人:蔡蘇; 余勝泉; 高夢楠; 王偉; 吳娟,北京師範大學,【專利號】 ZL201110385549.3;

軟件著作權

基於知識關係網絡的移動學習平台軟件 [簡稱:SKN移動學習平台],登記號: 2014SR168603


vCLASS雲課堂移動學習軟件 [簡稱vCLASS雲課堂]1.0,登記號:2014SR159892


看見平台 [簡稱:看見]V1.0,登記號: 2014SR158607


微課製作軟件 [簡稱:微課工具]V1.0,登記號:2014SR160042


學習元雲課堂移動學習軟件 [簡稱:學習元雲課堂]V1.0,登記號:2014SR159895


教育資源地圖軟件[簡稱:教育資源地圖] V1.0,登記號:2017SR168184


適應性英語單詞學習軟件(Android版)[簡稱單詞導師]V1.0,登記號:2017SR168636


基於計算機自動批閱技術的學習軟件(Android版)[簡稱:批閱助手]V1.0,登記號: 2017SR387319


基於計算機自動批閱技術的學習軟件(ios版)[簡稱:批閱助手]V1.0,登記號: 2017SR387636


基於計算機自動批閱技術的學習軟件(Web版)[簡稱:批閱助手]V1.0,登記號: 2018SR128090


好雙師在線輔導系統(PC版)V1.0,登記號:2018SR0043619


好雙師在線輔導系統(iOS版)V1.0,登記號:2019SR0044477


好雙師在線輔導系統(Android版)V1.0,登記號:2019SR0042482


教師教學素養及能力提升在線課程學習平台V1.0,登記號:2019SR0832105


師德涵養在線課程學習平台(Android Q版)[簡稱:師德涵養]V1.0 ,登記號:2019SRO832091


師德涵養在線課程學習平台(iOS版)[簡稱:師德涵養]V1.0,登記號:2019SR0832096


問題解決能力在線測評系統[簡稱:PSAA]V1.0,登記號:2019SR0832904


智慧學伴學科能力及核心素養智能分析報告生成系統V1.0,登記號:2019SR0832109


智慧學伴智能教育公共服務平台(Android版)[簡稱:智慧學伴]V1.0 ,登記號:2019SR0832919


智慧學伴智能教育公共服務平台(iOS版)[簡稱:智慧學伴]V1.0,登記號: 2019SR0833626


智慧學伴智能教育公共服務平台(web版)[簡稱:智慧學伴]V1.0,登記號: 2019SR0832933


智慧學伴中高考選考科目及志願填報智能輔助分析系統V1.0,登記號:2019SR0832100

出版物

1. 余勝泉,《人工智能+教育藍皮書》,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20年9月,ISBN:9787303260850

2. 余勝泉,《泛在學習的資源組織模型及其關鍵技術研究——學習元的理念、技術和應用》,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20年9月,ISBN:9787303261093

3. Shengquan Yu ,Mohamed Ally, Avgoustos Tsinakos,《Emerging Technologies and Pedagogies in the Curriculum》,Springer出版社,2020年1月,ISBN 978-9811506178

4. Shengquan Yu, Hannele Niemi,Jon Mason,《Shaping Future Schools with Digital Technology》,Springer出版社,2019年9月,ISBN 978-981-13-9438-6

5. 余勝泉,《互聯網+教育:未來學校》,電子工業出版社,2019.3,ISBN 978-7-121-36043-5;

6. 余勝泉等,《中國教育改革開放40年:教育技術卷》,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12,ISBN 978-7-303-24409-6;

7. Shengquan Yu,Mohamed Ally,Avgoustos Tsinakos, Mobile and Ubiquitous Learning-An International Handbook, DOI:https://doi.org/10.1007/978-981-10-6144-8, Springer Nature Singapore Pte Ltd. 2018, Print ISBN:978-981-10-6143-1, Online ISBN:978-981-10-6144-8

8. Yu ShengQuan, A Resource Organization Model for Ubiquitous Learning in a Seamless Learning Space, Book Title:Seamless Learning in the Age of Mobile Connectivity,Book Part:Part II, Pages: 141-158, Copyright 2015, DOI:10.1007/978-981-287-113-8_8, Print ISBN:978-981-287-112-1, Online ISBN: 978-981-287-113-8: Publisher:Springer Singapore

9. 《教學資源的設計與開發》,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出版時間:2011-3-1, ISBN:9787304050429

10. 《教學軟件設計指導手冊》,余勝泉,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6,ISBN 978-7-302-25026-5

11. 《現代教育技術與教師專業發展——新技術與新理念》,余勝泉、馬寧,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4

12. 《現代教育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案例》設計與點評——數學,余勝泉、王光生,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ISBN 978-7-5309-5300-6;

13. 《現代教育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案例》設計與點評——語文,余勝泉、陳玲,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ISBN 978-7-5309-5300-6;

14. 《現代教育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案例》設計與點評——英語,余勝泉、孫眾,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ISBN 978-7-5309-5300-6;

15.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優秀課堂教學案例庫》(小學低年級段),孫眾、馬寧、余勝泉、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5月

16.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優秀課堂教學案例庫》(小學中高年級段),陳玲、余勝泉,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5月

17.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優秀課堂教學案例庫》(初中段),吳娟、余勝泉,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5月

18.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網絡時代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余勝泉、吳娟,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

19. 《網絡環境下基礎教育跨越式發展創新探索試驗研究優秀綜合案例(上、下)》,何克抗、余勝泉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ISBN 7-89493-732-0

20. 《網絡環境下基礎教育跨越式發展創新探索試驗研究優秀綜合課例》,劉小明、余勝泉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

21. 《面向新課改的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優秀課例》,楊曉勤、余勝泉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

22. 《教育技術理論導讀——信息時代的教學理論與實踐》,余勝泉、張建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0

23. 《計算機應用基礎》(高等師範學校教材),劉啟明主編,編寫第六、七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

24.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優秀綜合課例》,余勝泉、吳娟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1

25. 《信息技術教育應用》,余勝泉、林君芬、吳娟,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10

26. 《教育技術學》,何克抗編,編寫第九章,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10

27. 《信息技術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優秀綜合課例》,余勝泉、吳娟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0

28. 《網絡新生活》,大型信息技術科普叢書,一套5本,包括基礎篇(《觸網啟航》)、教育篇(《學海網舟》)、娛樂篇(《交網情深》)、商務篇(《網市悠悠》)、上網速查篇(《上網一點通》),余勝泉主編,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00.10;

29. 《非線性編輯系統》,余勝泉、楊可,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11;

30. 《計算機應用基礎》(全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培訓教材),何克抗,余勝泉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9;

31. 《計算機應用基礎》(全國三年制職業高中公共計算機課教材),何克抗,余勝泉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2. 《計算機輔助教學》,何克抗主編,編寫了有關Internet的部分的內容,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3. 《計算機應用基礎》(全國高等師範院校公共計算機課教材),何克抗主編,編寫了第三部分有關計算機網絡的內容,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

34. 《信息網絡與教學》,黃榮懷、余勝泉,編寫第六章至第十章,人民郵電出版社,1997;

35. 《Microsoft TCP/IP網絡互聯》(譯著),黃榮懷、張玉潔、余勝泉,負責組織翻譯小組、第一稿的統稿工作,並翻譯第九至十三章,人民郵電出版社,1997;[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