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余達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余達剛,博士,男,1986年9月出生於江西奉新。

學習經歷

2003.09—2007.07 四川大學化學學院讀本科,導師:馮小明教授,袁立華教授

2007.09—2012.07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有機化學專業攻讀博士學位,導師:施章傑教授

工作經歷

2012.10—2014.12 德國明斯特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洪堡學者,導師:Prof. Frank Glorius

2015.01至今 四川大學化學學院從事教學和科研,教授, 博士生導師

學術兼職

Chemical Synthesis副主編

《化學學報》、Asian J. Org. Chem編委

《中國化學快報》高級編委

《中國科學-化學》、《有機化學》、《催化學報》青年編委

研究方向

綠色有機合成化學(二氧化碳利用、可見光催化)

過渡金屬催化方法學(銅、鐵等廉價金屬催化)

功能分子構建新方法研究(重要雜環、羧酸合成)

誠招副研究員、博後、研究助理、碩博生以及交流生

工作業績

二氧化碳(CO2)作為空氣中的重要組分,也是廣泛存在、廉價易得、無毒、穩定、可再生循環使用的「碳一」(C1)資源。由於CO2在熱力學和動力學方面有較高的穩定性,反應活性較低,CO2活化具有巨大的挑戰。2015年余達剛博士獨立建組以來,堅持圍繞CO2活化與轉化的基本科學問題開展獨特研究,發展了CO2高效活化與選擇性轉化的新理念、新策略和新反應,具體如下:

針對碳氫鍵氧化羰基化反應中存在的問題(需要使用劇毒的CO和當量的氧化劑),我們首次提出「CO2 = CO + [O]」理念,利用CO2代替CO和氧化劑參與碳氫鍵羰基化反應,發展了近十類重要含羰基雜環類化合物的高效合成方法,提出了新反應機制,不僅變廢為寶,還降低成本,提高安全性,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基於過渡金屬催化和可見光催化策略,我們發展了「自由基型CO2轉化」模式,一方面通過調控自由基參與不飽和烴轉化反應的選擇性,在室溫常壓下實現了噁唑啉酮和多種類型羧酸的高效製備,另一方面基於「可見光促進單電子活化」策略,通過單電子還原CO2或底物形成自由基負離子,實現了具有獨特區域選擇性的烯烴羧基化反應;基於極性翻轉策略,我們通過惰性化學鍵(如碳氟鍵和碳氮鍵)的選擇性斷裂實現了CO2參與的羧基化反應;此外,我們實現了銅催化CO2參與的芳基烯烴和1,3-二烯的不對稱還原羥甲基化反應,取得了優秀的對映選擇性、化學選擇性、區域選擇性和Z/E選擇性,高效構建了具有手性(季碳)中心的高苄醇和高烯丙醇。這些工作實現了CO2的變廢為寶和高附加值產品的精準合成,為研究CO2活化的本質和規律提供了新的實驗基礎和理論模型,為促進我國CO2化學研究起了積極的作用。

獨立工作以來,余達剛博士以通訊作者身份在Nature Catal.、Acc. Chem. Res.、CCS Chem.,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Nature Commun.,《中國科學:化學》和《中國化學》等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其中有多篇論文成為相應期刊封面、扉頁文章、VIP和當月下載量前列的文章,多篇被ChemistryViews、Synfacts、Organic Chemistry Portal、OPR&D和《有機化學》等作為亮點介紹。此外,在國內外學術會議、大學和企業做了60餘次報告,其中包括2018國際配位化學會議二氧化碳化學專場上主題報告。此外,他還作為共同客座編輯組織《中國化學》、Green Chemistry 和《催化學報》的「二氧化碳化學」專輯。

獎勵和榮譽

2020年「Science China Chemistry」 Emerging Investigator

2020年「Chemical Communications」 Emerging Investigator

2020年 四川大學「中青年科技領軍人才培育計劃」

2019年四川大學優秀本科畢業論文指導教師

2019年四川大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優秀指導教師

2019年四川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優秀指導教師

2019年四川大學課堂教學質量優秀獎

2018年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

2018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

2018年霍英東青年教師基金

2018年四川大學優秀教師

2018年四川大學優秀青年科技人才獎

2017 ACP Lectureship Awards to Japan

2017 Thieme Chemistry Journal Award

2017年四川大學優秀本科畢業論文指導教師

2017年四川大學拔尖創新人才優秀指導教師

2017年四川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優秀指導教師

2016年四川大學青年科技人才獎

2016年四川大學優秀本科畢業論文指導教師

2014年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青年項目

2013-2014年德國洪堡獎學金

2013年Reaxys PhD Prize (Finalist)

2012年陶氏化學可持續發展創新獎(特等獎)

2012年北京大學「學術十傑」

2012年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優秀博士論文

2011年SciFinder Recognition in Excellence Program for OMCOS16

2011年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化學之星」二等獎

2010年北京大學「三好學生」

2010年北京大學「常青特等獎學金」

2009年北京大學「常青一等獎學金」

學術報告

1. ChemComm 新銳科學家系列報告會,線上報告,2021年4月29 號

2. 中國化學會第32屆學術年會,珠海,2021年4月21號

3. 中國化學會2021電催化與電合成國際研討會,福州,2021年4月10號

4. 廈大百年校慶系列學術論壇--有機化學前沿研討會,廈門大學,2021年4月7號

5. 合成化學青年學者研討會,清華大學,2020年12月23號

6. 15th Syngent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線上報告,2020年10月21號

7. 華東師範大學綠色化學導向的新藥創製研究生學術論壇,線上報告,2020年9月29號

8. 2020蘭州有機化學高峰論壇,蘭州,2020年8月17號

9. 2019年第二屆國際有機光化學合成論壇,南昌,2019年11月23號

10. 江西師範大學化學學院,南昌,2019年11月22號

11. 第一屆全國二氧化碳資源化會議,天津,2019年11月10號

12. 清華大學化學系, 北京, 2019年10月31號

13. 1st International Green and Sustainable Chemistry Conference,北京,2019年10月18號

14.中國化學會第十六屆均相催化學術會議,武漢,2019年9月27號

15. 中國化學會第十一屆全國有機化學學術會議,上海,2019年9月2號

16. 德國雷根斯堡大學,2019年07年04號

17. 德國海德堡大學,2019年07年02號

18. 德國明斯特大學,2019年07年01號

19. 德國哥廷根大學,2019年06年28號

20. The 1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arbon Dioxide Utilization,德國亞琛,2019年06年26號

21. 德國亞琛工業大學,2019年06年25號

22. 第十五屆中美化學教授會議,新鄉,2019年06年18號

23. 四川大學博士後交叉學科論壇,成都,2019年4月26號。

24.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Radical Chemistry, 福建物構所,福州,2019年4月16號。

25. 第二屆全國有機自由基化學會議,南方科技大學,深圳,2019年4月13號。

26.華中師範大學有機光化學合成論壇,武漢,2018年11月27號。

27. 第二十屆全國金屬有機化學學術討論會,南京,2018年11月3號。

28.第一屆全國光功能材料青年學者研討會會議,昆明,2018年9月16號。

29. The 4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ordination Chemistry (ICCC),日本仙台,2018年8月4號。

30. 北海道大學,日本札幌,2018年7月30號。

31. 東京工業大學,日本東京,2018年7月27號。

32. RIKEN,日本東京,2018年7月26號。

33. 京都大學,日本京都,2018年7月24號。

34. 大阪大學,日本大阪,2018年7月23號。

35. 第三屆齊魯有機論壇,山東大學,濟南,2018年6月15號。

36. 中國化學會第31屆學術年會,杭州,2018年5月6號。

37. 華中師範大學,武漢,2018年4月24號。

38. 南開大學,天津,2018年4月11號。

39. 第十屆全國有機化學學術會議,深圳,2017年12月17號。

40. 空氣中關鍵組分的活化及利用研討會,新昌,2017年12月9號。

41. The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utting-Edge Organic Chemistry in Asia (ICCEOCA-12),西安,2017年11月4號。

42. 第十二屆全國物理有機化學學術會議,武漢,2017年10月17號。

43.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Organic Chemistry in Western China, Chengdu, 10/08/2017

44. 第十五屆全國均相催化學術討論會,杭州,2017年9月27號。

45. 第十五屆全國光化學學術討論會,蘭州,2017年8月23號。

46. 19th IUPAC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Organometallic Chemistry Directed Towards Organic Synthesis (OMCOS19), 韓國濟州,2017年6月27號。

47. 教育部「春暉計劃」德國專家工作團西南石油大學交流研討會, 2017年4月17號。

48. 江西同和藥業公司,奉新,2017年1月24號。

49.四川師範大學雙一流系列學術報告,成都,2016年12月16號。

50. Tateshina Conference on Organic Chemistry 2016, Tateshina, 2016年11月10號。

51. 第十九屆全國金屬有機化學學術討論會,杭州,2016年10月30號。

52. 2016年納米催化和清潔合成學術研討會,蘇州,2016年10月29號。

53. 2016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 Activation, Himeji, 2016年10月27號。

54.The 12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Organic Free Radicals,上海,2016年9月11號。

55. 2016西部有機化學論壇,成都,2016年8月5號。

56.中國化學會第30屆學術年會,大連,2016年7月2號。

57. 第12屆中美化學華人教授會議,廣州,2016年6月25日。

58. 中國化學會第九屆全國有機化學學術會議,長春,2015年7月29日。

59. 第11屆中美化學華人教授會議,蘇州,2015年6月23日。

60.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所,江油,2015年4月24日。

61. 第七屆中德華人教授論壇,明斯特,德國,2015年4月18號。

62. 2014 Reaxys Inspiring Chemistry Conference, Grindelwald,瑞士,2014年9月22號。

63. 2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H Activation,Rennes,法國,2014年7月2號。

64. 留德華人化學化工學會北威州分會(GCCCD-NRW)第7 屆學術年會,波鴻,德國,2014年5月17號。

65.中國化學會留德華人化學化工學會(GCCCD)第25 屆學術年會,杜伊斯堡,德國,2013年9月7號。

66. 第四屆「CCME-IOC & ICCAS-LMRF」Alfa Aesar 研究生學術研討會,2011年2月18號。

代表性成果 (獲獎成果、專著、論文、專利)

1. J.-H. Ye, T. Ju, H. Huang, L.-L. Liao, D.-G. Yu*, Radical Carboxylative Cyclizations and Carboxylations with CO2. Acc. Chem. Res. 2021, DOI:10.1021/acs.accounts.1c00135 (Cover).[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