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佛教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佛教徒

宗 教:佛教

信 仰:佛法僧三寶

包 括 : 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

概況:知乎精選最新

佛教徒是信仰佛法僧三寶的在家,出家四眾的通稱[1] 。包括在家(優婆塞,優婆夷)眾,出家(比丘,比丘尼)眾,合稱四眾弟子[2] 。(也有七眾的說法,包括優婆塞,優婆夷,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戒叉摩那尼)[3] 。 快速導航 知乎精選 中文名 佛教徒 宗 教 佛教 信 仰 佛法僧三寶 包 括 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 概況 知乎精選最新 目 錄 1基本簡介 廣義的佛教徒 了義的佛教徒 2人間境界之緣起 3經論對佛的解釋 4大乘和小乘 5佛教觀點 拜佛像的真實義 方便為究竟 禪宗公案 6飲食介紹 7是否出家 8三皈依 9三種分別 10邪見罪重 11正見信佛 什麼是信佛 念念常有佛成正覺 初發心便成等正覺

基本簡介

佛教徒通常稱呼出家人為「師父」或「法師」,出家人的身份於在家佛教徒的心目中[4] ,是介於教師與父母之間。那麼,在家中佛教徒對「法師」、「師父」,應該有怎樣的禮節呢?由於僧與法、佛並列為三寶,僧的地位與法和佛一樣。佛陀曾說,不要把他看作跟別人不同,「我亦僧數」——佛陀也是僧的一部分。因此,對僧的禮節,有些地方,跟對佛的禮節一樣,比方:佛教徒見了佛要頂禮,見了出家眾,同樣也要頂禮。當然,有些佛教徒,心中可能會不以為然[5]

廣義的佛教徒

《大集經月藏分》(卷一一)所說 中國地區的化佛示現,非常眾多,經文:爾時,世尊熙怡微笑,從其面門放種種光,照耀諸方,實時於此四天下中 ,而有無量百千諸佛出現。……迦沙國二十八佛現,遮居迦國二十佛現,簁提國四十五佛現,沙勒國九十八佛現,於填國百八十佛現, 龜茲國九十九佛現,婆樓迦國二十四佛現,奚周迦國十八佛現,億尼國八十佛現, 鄯善國二十九佛現,緊那 羅國八十佛現,震旦國二百五十五佛現,羅羅國二十四佛現,吳地國五十佛現,新陀跋持國二十五佛現。佛言:諸仁者!如是等佛,於此四天下國土城邑村落山林處處而現,我今神力之所加故,還起如是等數塔寺。中國地區的化佛之多,超過了 印度本土。有這麼多的(著名的)塔寺,因為有這麼多的化佛,是如來威力所加持。這等於說,名山大剎的建立,皆是諸佛所加持,可以說,到中國名山大川旅遊的眾生都屬於廣義上的佛教徒,他們踏入名山大川時,已經被佛攝持了,何況合掌禮拜的呢?《 法華經》方便品中說: 「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

註: 中國的名山大川皆有古剎故。其它國家的佛教聖地亦復如是。 震旦即中國。

了義的佛教徒

佛言:「善根有二: 一者 常,二者 無常。 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為 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 佛性。」

佛教徒

人間境界之緣起

《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經中記載:「爾時世尊。從多寶佛入塔下。大眾圍繞。飛行東方百千里程。有一國土。名大七寶震旦(中國)。其國中央。有一高山。名五寶台。文殊師利。常在說法。至於此山。告大眾言。昔於此國。觀世音菩薩。化作三禪初梵王。化人間故。沒梵宮殿。下生王宮。 大德龍身。說示 天理五行氣變作吉凶法。地沒還天。作春天主。觀世音菩薩。化作初禪二大梵王。化人間故。沒天宮殿。下生王宮火德牛頭。說示地利百藥醫毒助人間氣。地沒還天。作夏天主。觀世音菩薩。化作帝釋。化人間故。沒天宮。下生王宮。土德人質。說示人倫心法大道身法五倫。地沒還天。作土用主。是三王者 成強三才。說人性德。依俗說法。示第一義。皆是觀音大悲應化故。此國觀音有緣。末法世中。我法流布。余佛 緣滅。唯存觀音。 化益永世。說是語已。三王出現。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如今佛說如是。

爾時世尊。從座而起。為三王及大眾等。亦行東方萬裏海上。海中有國。名大日發。東西南北。海中有國。是眷屬國。世尊至於此國海邊。告大眾言。往昔劫初。觀世音菩薩。化作色界第十梵王。告初梵王。汝下空中。欲界天界。及下造地造。觀世音菩薩。化初梵王。奉其四禪大梵王。敕王及妃。供下下空中。次第造天下。造大地。最後造斯國。及眷屬海中國山河草木。有一天女。名妙辨財。是亦觀世音菩薩 無量劫來以女像。作大福田。來為王女。即成日輪及月光輪。主四天下。眷屬無量。住此國中。或主或伴。是故其國觀音有緣。末法世中。我法流布。余佛緣滅。唯存觀音。化益永世。說是語已。天女出現。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如今佛說如是。

爾時世尊。從座而起。為天女及諸大眾等。亦行東方。於其海中。有諸國土。此國眾生。質近畜生。雖我正法漸漸流布。難有悟入。但作結緣。為成佛緣。」

綜合上述佛經開示可知:三王者, 伏羲、 女媧、神農是。華嚴:八地菩薩尚能如此示現種種身,何況佛地的觀世音菩薩呢? 伏羲 五行八卦。女媧泥土造人。 神農嘗百草。這些都是覺悟眾生的緣起。

佛教徒

經論對佛的解釋

(術語)Buddha,佛陀之略,又作休屠、佛陀、浮陀、 浮圖、浮頭、勃陀、勃馱、部陀、母陀、沒馱。譯言 覺者,或智者。覺有覺察覺悟之二義,覺察煩惱,使不為害,如世人之覺知為賊者,故云覺察,是名 一切智。覺知諸法之事理,而了了分明,如睡夢之寤,謂之覺悟,是名一切種智。自覺復能覺他,自他之覺行窮滿,名為佛。自覺者,簡於凡夫,覺他者簡於二乘,覺行窮滿,簡異於菩薩。何則?以凡夫不能自覺,二乘雖自覺而無覺他之行,菩薩自覺覺他而覺行未為圓滿故也。又以知者既具足二智而覺知一切諸法,了了分明故也。 南山戒本疏一曰:「佛,梵雲佛陀,或雲浮陀、佛馱步他、 浮圖、浮頭。蓋傳者之訛耳。此無其人,以義翻之為覺。」宗輪論述記曰:「佛陀梵音,此雲 覺者,隨舊略語,但稱曰佛。」佛地論一曰:「於一切法,一切種相,能自 開覺,亦開覺 一切有情。如睡夢覺醒,如蓮華開,故名佛。」智度論二曰:「佛陀 秦言知者,有常無常等一切諸法, 菩提樹下了了覺知,故名佛陀。」同七十曰:「佛名為覺,於一切無明睡眠中最初覺故,名為覺。」 法華文句一曰:「西竺言佛陀,此言 覺者、知者,對迷名知,對愚名覺。」大乘義章二十末曰:「佛者就德以立其名,佛是覺知,就斯立稱。覺有兩義:一覺察,名覺,如人覺賊。二覺悟,名覺,如人睡寤。覺察之覺對煩惱障,煩惱侵害事等如賊,唯聖覺知不為其害,故名為覺。涅槃云:如人覺賊,賊 無能為,佛亦如是。覺悟之覺對其知障,無明昏寢事等如睡,聖慧一起,朗然 大悟,如睡得寤,故名為覺。既能自覺,復能覺他。覺行窮滿,故名為佛。言其自覺簡異凡夫,雲覺他者明異二乘,覺行窮滿彰異菩薩。」善見律四曰:「佛者名自覺亦能覺他,又言知,何謂為知?知諦故,故名為佛。」仁王經上曰:「一切眾生,斷 三界煩惱果報盡者名為佛。」

大毗婆沙論一百二十六卷十一頁云: 佛教 云何?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止於非佛教起佛教想故。如今有言:我說佛教,我聞佛教。彼於非佛教中,起佛教想。為欲遮止如是想故;及為顯示佛所說者,是真佛教;余所說者,非真佛教,故作斯論。問:今時何故有作是言:我說佛教,我聞佛教?答:彼依根本,故作是說。謂今所說染淨縛解生死涅槃因果等法根本,皆是佛所說故。有說:彼依相似而說。謂佛先依如是次第名句文身,為他演說;今亦復依如是次第名句文身而宣說故。有說:彼依隨順而說。謂佛先依如是隨順名句文身,為他演說;今亦復依如是隨順名句文身而宣說故。有說:彼依辦事處同,故作是說。謂如佛邊,親聞法要,入聖得果,離染盡漏;聞今所說,亦辦斯事。佛教云何?答:謂佛語言唱詞評論語音語路語業語表,是謂佛教。問:何故佛教,惟是語表;非無表耶?答:生他正解,故名佛教。他正解生,但由表業;非無表故。有說:佛教,耳識所取。非無表業可耳識取,故非佛教。有說:佛教,二識所取。諸無表業,惟一識取;故非佛教。有說:世尊三無數劫,精勤苦行,求 佛語表;今得成滿。非無表故。謂佛世尊,昔於 無量正等覺所,精勤苦行,求無上智,為他說法,依蘊界處,求蘊界處,展轉相續,今得成佛,為諸有情演說法要,令捨生死,得般涅槃。此事皆由 佛語表業。是故佛教惟 佛語表。問:如是佛教,以何為體?為是語業?為是名等?若是語業;次後所說,當云何通?如說佛教名何法,答:謂名身句身文身,次第行列,次第安布,次第連合。伽他所說,復云何通?如說:欲為頌因,文即是字,頌依名轉,造者為依。若是名等;此文所說,當云何通?如說:佛教云何;謂佛語言,乃至語表;是謂佛教。答:應作是說:語業為體。問: 若爾;次後所說,當云何通?如說佛教名何法;答:謂名身句身文身,乃至廣說。答:後文為顯佛教作用,不欲開示佛教自體。謂次第行列安布連合名句文身,是佛教用。問:伽他所說,復云何通?答:有於名轉,有於義轉。此中且說於名轉者。有說:佛教,名等為體。問: 若爾;此文所說,當云何通?如說:佛教云何,謂佛語言,乃至廣說;是謂佛教。答:依展轉因,故作是說。如世子孫,展轉 生法。謂語起名,名能顯義。如是說者;語業為體。佛意所說,他所聞故。如彼廣說。

二解  發智論十二卷十五頁云:佛教云何?答:謂佛語言評論唱詞語音語路語業語表,是謂佛教。佛教當言善耶, 無記耶?答:或善或無記。云何善?謂佛善心所發語言,乃至語表。云何 無記?謂佛無記心所發語言,乃至語表。佛教名何法?答:名身,句身,文身,次第行列,次第安布,次第連合,契經,應頌,記說,伽他,自說, 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 。

FROM:【《法相辭典》 朱芾煌編】

日本佛教徒

大乘和小乘

聲聞教和菩薩教的區別:

《 大智度論》卷第六·釋初品中十喻:聲聞、菩薩教化度人,亦復如是:苦行頭陀,初、中、後夜,勤心坐禪,觀苦而得道,聲聞教也;觀諸法相,無縛無解,心得清淨,菩薩教也。

如文殊師利 本緣:文殊師利白佛:「大德,昔我先世過無量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名師子音王,佛及眾生壽十萬億那由他歲,佛以三乘而度眾生。國名千光明,其國中諸樹皆七寶成,樹出無量清淨法音,空、無相、無作、不生不滅、無所有之音,眾生聞之,心解得道。時師子音王佛初會說法,九十九億人得阿羅漢道,菩薩眾亦復如是。是諸菩薩,一切皆得無生法忍,入種種法門,見無量諸佛恭敬供養,能度無量無數眾生,得無量 陀羅尼門,能得無量種種三昧。初發心新入道門菩薩,不可稱數。是佛土無量莊嚴,說不可盡。

「時佛教化已訖,入無餘涅槃;法住六萬歲,諸樹法音亦不復出。爾時,有二菩薩比丘:一名喜根,二名勝意。是喜根法師, 容儀質直,不舍世法,亦不分別善惡。喜根弟子聰明樂法,好聞深義;其師不贊少欲知足,不贊戒行頭陀,但說諸法實相清淨,語諸弟子:『一切諸法淫慾相、 瞋恚相、愚痴相,此諸 法相即是諸法實相,無所掛礙。』以是方便,教諸弟子入 一相智。時諸弟子於諸人中無瞋無悔,心不悔故得生忍,得生忍故得法忍,於實法中 不動如山。

「勝意法師持戒清淨,行 十二頭陀,得四禪、 四無色定。勝意諸弟子 鈍根多求,為分別是淨是不淨,心即動轉。勝意異時入聚落中,至喜根弟子家,於坐處坐,贊說持戒、少欲、知足,行 頭陀行,閒處 禪寂;訾毀喜根言:『是人說法教人入 邪見中,是說淫慾、 瞋恚、愚痴,無所掛礙相,是雜行人,非純清淨。』是弟子利根得法忍,問勝意言:『大德,是淫慾法,名何等相?』答言:『淫慾是煩惱相。』問言:『是淫慾煩惱,在內耶?在外耶?』答言:『是淫慾煩惱不在內,不在外。若在內,不應待外因 緣生;若在外,於我無事,不應惱我。』居士言:『若淫慾煩惱非內、非外,非東西南北、 四維、上、下來,遍求實相不可得,是法即不生不滅;若無生滅,空無所有,云何能作煩惱?』勝意聞是語已,其心不悅,不能加答,從座而起,說如是言:『喜根多誑眾人,著邪道中。』是勝意菩薩未學音聲陀羅尼,聞佛說便歡喜,聞外道語便 瞋恚;聞三不善則不歡悅,聞三善則 大歡喜;聞說生死則憂,聞涅槃則喜。從居士家至 林樹間,入精舍中,語諸比丘:『當 知喜根菩薩虛誑,多令人入惡邪中。何以故?其言淫、恚、痴相及一切諸法,皆無礙相。』

西藏佛教徒

「是時,喜根作是念:『此人大瞋,為惡業所覆,當墮大罪!我今當為說甚深法,雖今無所得,為作後世佛道 因緣。』是時喜根集僧,一心說偈:

「『 淫慾即是道,恚痴亦如是;如此三事中,無量諸佛道。

若有人分別,淫怒痴及道,是人去佛遠,譬如天與地。

道及淫怒痴,是一法平等;若人聞怖畏,去佛道甚遠。

淫法不生滅,不能令心惱,若人計吾我,淫將入 惡道。

見有無法異,是不離有無;若知有無等,超勝成佛道。』

「說如是等七十餘偈時,三萬諸天子得無生法忍,萬八千聲聞人不著一切法故皆得解脫。

「是時,勝意菩薩身即陷入地獄,受無量千萬億歲苦;出生人中,七十四萬世常被誹謗, 無量劫中不聞佛名。是罪漸薄,得聞佛法,出家為道而復舍戒,如是六萬二千世常舍戒;無量世中作沙門,雖不舍戒, 諸根暗鈍。

「是喜根菩薩於今東方過 十萬億佛土作佛,其土號寶嚴,佛號光逾日明王。爾時,勝意比丘, 我身是也。我觀爾時受是無量苦。」

文殊師利復白佛:「若有人求三乘道,不欲受諸苦者,不應破諸法相而懷 瞋恚。」

佛問文殊師利:「汝聞諸偈,得何等利?」

答言:「我聞此偈,得畢眾苦,世世得利根智慧,能解深法,巧說深義,於諸菩薩中最為第一。」

如是等,名巧說諸法相,是名如實巧度。

宗鏡錄(卷93)中,為了說明「不信宗鏡,無有是處」之理,也全文引述了《諸法無行經》喜根比丘和勝意比丘的公案,緊接着評述道:「故知若不信宗鏡中所說實相之理,則如勝意比丘,沒魂受裂地之大苦。若有信如是說,則如文殊師利,智慧演深法之妙辯。信毀 交報,因果無差。普勸後賢,應深信受。」

泰國佛教徒睡館財

佛教觀點

拜佛像的真實義

大精進菩薩在八萬四千美女及父母痛苦哀泣聲中,攜帶佛像離開王宮,並終至一唯有猛獸出沒而無一人之寂靜地安住下來。他於其處搭建好一支架,然後將佛像端放於上。接着便於像前草墊上以跏趺坐式安坐,身軀挺直,一心觀想佛陀。在其後之修行過程中,他恆時如是思維:佛陀畫像都如此莊嚴相好,真正身相又怎能以言語喻之。如來所具端嚴妙相甚為稀有,何人若能親見其容,此人福報之大實已超越言詞所能詮之境界。他又想到:我想必當能親睹如來身相。

森林中一天尊了知大精進菩薩心態後就特意告訴他說:「朋友,你內心所生欲見如來身相之分別念實際已是如來身相,你目前所見之畫像實際正為如來真身。若能意識到此點,則為已睹如來身體。」大精進菩薩聞言立刻想到:所謂如來身相實與畫像無二無別。他又如理思維:如來畫像從不曾有過思維及分別心,一切萬法亦無思維、無分別,如來身體同樣不離此種 法相;此畫像僅是假名安立而已,萬法均為假立不實。所謂名字其本性必定為空,自性無有絲毫動搖,如來身體亦不離此 法相;此畫像無得、無現量、無果、無證果、 無住、無依、 無來、無去、無生、無滅、無染污、無清淨、無聲、無理、無非理、無貪滅、無嗔滅、無痴滅、無蘊、無界、無處、無前際、無後際、無中際,一切萬法均如是,如來身體亦不離此法相;此如來畫像無動、 無行,一切諸法均如是,如來身體亦不離此法相;如來畫像無見、無聞、無嗅、無嘗、無觸、無思、無起、無呼吸、無作意,一切法亦復如是,如來身體亦不離此法相;如來畫像不屬 欲界、不屬色界、不屬無色界,一切法無不如是,如來身體又焉能離此法相;如來畫像無里、無外、無中、無始、 無終、無去、無行、無取、無舍、無能作、無所作、無墮、無真、 無假、無證諦、無貪慾、無憂愁、無輪迴、無涅槃,一切諸法莫不如此,如來身體又何曾離此法相?

大精進菩薩一直如是思考如來身相,晝夜不舍跏趺坐式, 夜以繼日修持 五神通、四梵住、無礙辯才,亦修持普現等持。待其修成後終獲清淨天眼,能照見遠超此世間範圍之十方無量如來;又能以天耳無礙聽聞一切如來說法妙音,且聽聞一如來音聲時並不妨礙其他如來音聲同時傳來。大精進即以此種聞法方式令諸如來皆心生歡喜。

在七月之時日內,大精進如是以跏趺坐而安住,每日除以觀想佛陀為食外,再不進食任何飲食。諸天人知其發心清淨後,紛紛對其身體作加持,令其始終能保持昂揚心志。大精進當時並未身着袈裟,亦未現見如來,也未曾受戒,但他實已獲如來智慧。對此等 行持,我們理應效法、追隨。

世尊后對迦葉說:「諸菩薩理應如大精進菩薩一般恭敬如來身相,並了知如來法身無增無減。若能如此證得,則必定可生無比 大智,亦能現見十方無量無邊之如來,並聽受諸佛宣說 妙法。」

方便為究竟

佛教教廣大慈悲。若眾生有因緣因拜佛像而開悟,就隨順他拜佛像;若眾生有因緣因燒佛像而開悟,就燒佛像,如 丹霞禪師燒佛。法無決定故。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故。

達摩大師《血脈論》開示:「顛倒眾生不知自心是佛,向外馳求,終日忙忙;念佛禮佛,佛在何處?不應作如是等見,但知自心,心外更無別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又云: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自心是佛,不應將佛禮佛;但是有佛及菩薩相貌,忽爾見前,切不用禮敬。我心空寂,本無如是相貌,若取相即是魔,盡落邪道。若是幻從心起,即不用禮。禮者不知,知者不禮,禮被魔攝。恐學人不知,故作是辨。諸佛如來本性體上, 都無如是相貌,切須在意。但有異境界切不用采括,亦莫生怕怖,不要疑惑,我心本來清淨,何處有如許相貌。乃至天龍夜叉鬼神帝釋梵王等相,亦不用心生敬重,亦莫 怕懼;我心本來空寂,一切相貌皆是妄見,但莫取相。若起佛見法見,及佛菩薩等相貌,而生敬重,自墮眾生位中。若欲直會,但莫取一切相即得,更無別語。故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都無定實,幻無定相。是無常法,但不取相,合它聖意。故經云:離一切相,即名諸佛。」

禪宗公案

溈山靈佑禪師正在打坐,弟子仰山禪師走了進來,溈山對仰山道:「喂!你快點說啊,不要等死了以後,想說也無法說了。」

仰山回答道:「我連信仰都不要,還有什麼說不說?」

溈山加重語氣問道:「你是相信了之後不要呢?還是因為不相信才不要呢?」

仰山:「除了我自己以外,還能信個什麼?」

溈山:「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也只是一個講究禪定的小乘人罷了。」

仰山:「小乘就小乘,我連佛也不要見。」

溈山:「四十卷《涅槃經》中,有多少是佛說的?有多少是魔說的?現在你所說,是如佛說?還是如魔說?」

仰山:「都是魔說的!」

溈山老師聽了弟子這番話,滿意地點頭道:

「今後,沒人能奈何你了。」

佛教不崇拜任何事物,這是佛教的真實觀點。

飲食介紹

素食雖是佛教鼓勵的事,但卻並不要求所有的教徒非得一律吃素不可。素食是大乘佛教的特色,是為慈悲 一切有情眾生的原故,所以在南傳地區的佛教國家乃至出家的比丘,都不堅守素食;西藏的喇嘛,也不守素食。但他們不親自殺生。

因為,五戒的第一條就是『 不殺生』,信佛之後,如能實行素食,那是最好的事,若因家庭及社交上的困難,不吃素也不要緊,但是不可再去親自屠殺,也不可指揮他人屠殺了。買了屠死的魚肉回家,那是無妨的。

居士應學習漸斷葷腥,起初可以早齋(早晨一餐吃素)。

朔望齋(農曆初一、十五日)。

六齋日(農曆每月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月小二十八日起)。

准提齋也稱 十齋日(農曆每月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三十。月小二十七日起)。

觀音齋(農曆正月初八、二月初七、初九、十九、三月初三、初六、十三、十九、四月初八、二十二、五月初三、十七、六月十六、十八、十九、二十三、七月十三、八月十六、九月十九、二十三、十月初二、十一月十九、十二月初八、二十四)。

月齋(農曆每年正月、五月、九月等三個月)。

以上吃素日期,是為漸斷葷腥之法。

是否出家

佛教的宗旨雖在解脫生死,出家雖是解脫生死的最佳途徑,但是,出了家的如不實修或修不得法,未必能夠解脫生死,不出家的,如能修持,也未必不能解脫生死。小乘佛教是以解脫道為依歸的,在家人也可修成小乘的第三果,三果雖未出三界,但也不再受生死,死後上生色界淨居天,再證四果阿羅漢,就入解脫之境了。所以在家人證到三果,也就相近於解脫了。

若照大乘佛教的觀點來說,為了化度眾生,菩薩隨類應現,到處化身,經常是化家人的身分,所以在有名的大菩薩中,除了地藏 彌勒之外,多數是現的在家相。印度的維摩 居士及勝蔓夫人,都能代佛說法,但他們是在家人。所以,真正行菩薩道的佛教信徒,那是不一定要出家的。出家人在佛教中的地位崇高,乃是由於 住持佛教教團而使佛教存在及弘揚的理由,也是由於教內倫理制度的理由。說得明白些:出家的佛徒是佛教的骨架,在家的佛徒是佛教的皮肉。在本體上說,出家的重要;從作用上說,在家的重要。因此,信了佛的,可以出家,但卻不是必須出家。

佛法八萬四千法門, 佛陀慈悲,依眾生根機不同,隨緣教化眾生。佛教徒本有僧俗四眾,比丘、比丘尼出家二眾負住持佛法的責任,優婆塞、優婆夷在家二眾負護持佛法的責任,合成為雙重的教團,所以 佛教並不是要求人人都出家。

三皈依

三皈依形式

經過『三皈』的儀式,這一儀式的重要性,也像國王的加冕、總統的就職、以及黨員的入黨等,是打內心表現出來的一種效忠的宣誓、一種懇切的承諾、一種渴仰的祈求、一種生命的新生、一種虔誠的皈投,所以這在佛教看得極其重要。否則的話,縱然信佛拜佛,也不是合格的正科生,而是沒有註冊的旁聽生,這對於信仰心理的堅定與否,具有很大的作用。

三皈的儀式,是請一位出家的僧尼作證,並且教授三皈的內容,那就是:

我某某,盡形壽皈依佛,盡形壽皈依法,盡形壽皈依僧。(念三遍)我某某,皈依佛竟,寧捨身命,終不皈依天魔外道。我某某,皈依法竟,寧捨身命,終不皈依外道邪說。我某某,皈依僧竟,寧捨身命,終不皈依外道邪眾。

三皈的儀式,簡單而隆重,主要是使自己一心一意地皈投三寶、 依仰三寶,獲取聖潔而堅貞的信心。佛是佛陀,法是佛的言教,僧是弘揚佛法的出家人,從這三大物件的皈依,可以得到現前的身心平安,以及未來的解脫生死乃至成佛之道的無上至寶,所以稱為三寶,所以信仰佛教也就稱為皈依三寶。

三皈依儀式是佛教重要的方便

三皈的儀式那就是:我某某,盡形壽皈依佛,盡形壽皈依法,盡形壽皈依僧。(念三遍)我某某,皈依佛竟,寧捨身命,終不皈依天魔外道。我某某,皈依法竟,寧捨身命,終不皈依外道邪說。我某某,皈依僧竟,寧捨身命,終不皈依外道邪眾。

這個儀式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以此與佛結下緣分。但要是過於強調儀式,就會以為沒有此三皈依儀式的不是佛教徒,這樣的偏執即成 邪見。

三皈依之真實義

《 大寶積經》開示:法者是一乘道。僧者是三乘眾。此二歸依非究竟依。名少分依。何以故。說一乘道證究竟法身。於後更無說一乘道。三乘眾者有恐怖故。歸依如來求出修學。有所 作故。向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二依非究竟依。是有限依。若諸有情。如來調伏歸依如來。得法津潤。由信樂心。歸依於法及比丘僧。是二歸依。由法津潤信入歸依。如來者非法津潤信入歸依。言如來者是真實依。此二歸依以真實義。即名究竟歸依如來。

《菩薩善戒經》:菩薩受持菩薩戒者。終不自念我所受戒齊從和上師邊受得。自念乃從十方諸佛菩薩邊受。我若從師及和上邊受得戒者。不名菩薩戒。若從 十方佛菩薩邊所受得者。乃名菩薩戒。菩薩摩訶薩若分別十八部僧不名得菩薩戒。若能等觀悉是十方諸佛菩薩弟子者。是名得菩薩戒。

儀式皈依固然是佛教的方便,然法無決定。執形式皈依和執無形式皈依都不符合佛教的 中道精神。《 佛藏經》、《 大般涅槃經》中指出不是為了成佛而出家的所謂僧人不在僧數!在《大般涅盤經金剛身品第五》:「善男子,我涅盤後濁惡之世國土荒亂,互相抄掠人民飢餓,爾時多有為飢餓故發心出家,如是之人名為 禿人。」

《 維摩詰經》對一切眾生說:「然汝等便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可見佛所說的居士和僧人是發成佛心者,不是發心成佛者即便剃光了頭也不在僧數。

三種分別

《佛說 分別經》開示:

佛言。事佛有三輩。一輩者為魔弟子事佛。二輩為天人事佛。三輩為佛弟子事佛。

何謂魔弟子事佛。佛言。雖受佛戒。心樂邪業。卜問是祟解除禱祀。信有家親丈人。不信正真。不知有罪惡之對。假名事佛。常與邪俱。死墮無擇地獄。受苦長久。久乃出為魔邦屬。諛諂妖[女*瞿]。難可得度。是曹輩人。宿命 余福。暫得一時。見於正道。心意 瞢瞢難曉宿。已當復更入 邪見無窮已也。是為魔弟子事佛。

何謂天人事佛。受持五戒。行於 十善。死死不犯。信有罪福。作是得是。壽終之後。即生天上。是為天人事佛。

何謂佛弟子事佛。奉持正戒。廣學經戒。修治上慧。知三界苦。心不樂着。欲得解脫。行於四等六度。愍傷眾生。欲 安濟之。不貪身命。知死有生。求長益福。不為邪業。是為佛弟子事佛。

10邪見罪重編輯 《佛藏經》云:若人殺生偷盜邪淫 妄語 兩舌 惡口綺語貪嫉嗔恚 邪見。 是人為是常殺生不常奪命不。不也世尊。在家殺生不常奪命。殺生時少不殺時多。 舍利弗。於意云何。若人偷盜。偷盜時多不盜時多。世尊。不盜時多。 舍利弗。於意云何。若人邪淫。邪淫時多不邪淫時多。世尊。不邪淫時多。 妄語 惡口 兩舌綺語貪嫉嗔恚時多。 不嗔恚時多。世尊。不嗔恚時多。 舍利弗。是十不善道中何者罪重。世尊。十不善中邪見罪重。何以故。世尊。邪見者垢常着心。心不清淨。

《 大智度論》云:「邪見罪重,故雖持戒等身口業好,皆隨邪見噁心。如佛自說,譬如種苦種,雖復四大所成,皆作苦味,邪見之人亦復如是,雖持戒精進皆成惡法。

正見信佛

什麼是信佛

《 華嚴經》開示: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信藏?此菩薩信一切法空,信一切法無相,信一切法無願,信一切法無作,信一切法無分別,信一切法無所依,信一切法不可量,信一切法無有上,信一切法難超越,信一切法無生。」

《 華嚴經》破地獄偈:若 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 金剛經》破相偈:一切有為法,如 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應 作如是觀 。

《 華嚴經》成 佛偈:『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滅,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

《 寶積經》:"大王。一切法無生。此是陀羅尼門。何以故。此名陀羅尼門。於此一切法。無動無搖。無取無舍。是名陀羅尼門。大王。一切諸法不滅。是陀羅尼門。何以故。不滅是陀羅尼門。於中一切法無動無搖。無取無舍彼陀羅尼門。

念念常有佛成正覺

《 華嚴經》開示:

「佛子!如來成正覺時,於其身中普見一切眾生成正覺,乃至普見一切眾生入涅槃,皆同一性,所謂:『無性。』」

又,「佛子!菩薩摩訶薩應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覺。何以故?諸佛如來不離此心成正覺故。如自心,一切眾生心亦復如是,悉有如來成等正覺,廣大周遍,無處不有,不離不斷,無有休息,入不思議方便法門。佛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如來成正覺。」

初發心便成等正覺 《 華嚴經》梵行品第十二:「觀一切法。如幻如夢如電如響如化。菩薩摩訶薩。如是觀者。以少方便。疾得 一切諸佛功德。常樂觀察無二法相。斯有是處。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知一切法真實之性。具足慧身不由他悟。」

擴展閱讀: 1. 泰國佛教徒躺棺材內祈福

詞條標籤: 佛教 宗教 文化 僧侶 國家 小說 宗教人物 詞語

視頻

西藏大昭寺虔誠的佛教徒上傳於 2018-10-19

佛教徒的生死觀-六講之一:總說上傳於 2018-01-05

佛教徒都願往生極樂世界嗎(正信的佛教30)上傳於 2016-06-25

佛教徒吃素的由來(佛經上說學佛要吃素)(簡體字幕)上傳於 2019-06-20

2013中國佛學院普陀山學院佛學院中秋晚會上傳於 2013-11-22

===《佛教徒不適合做的職業》——阿姜給尊者開示|2015年9月16日 A1|第五屆 上傳於 2015-09-16===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