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佛頂山下故鄉行(冷清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佛頂山下故鄉行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佛頂山下故鄉行》中國當代作家冷清安的散文。

作品欣賞

佛頂山下故鄉行

已是深秋,位於湖北江城的天氣依然讓人透不過氣來。我獨自南下,前往貴州參加外甥定於仲秋舉行的婚典。

一夜的旅途,清晨就到了貴州東部縣城玉屏。澤維兄早早就候在了出站口。與他一起的還有女戰友育英的老公春生兄。雖然我們平時見面不多,但我一眼就認出了他。彼此寒暄幾句,得知二位仁兄昨夜就連夜趕到,幾個小時的車程勞頓,真讓人覺得有些過意不去。好多年沒有在玉屏車站轉乘了,這裡是過去回家的必經之路。近些年家鄉的交通得到了極大的改善,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初步形成了四通八達的公路網,多條高速鐵路和高速公路正在家鄉開工建設,一片生氣勃勃的景象。與早年我來玉屏時人多車稀,秩序雜亂,上下峰擠形成了強烈的比較。

澤維兄親駕,汽車很快就出了城。我們擇玉屏到江口的高速公路。據春生兄講,他們來時走的是省道。返程選擇高速,雖路程遠了些,但要讓我感受一下家鄉高速公路的丰采。眼前的一切讓我驚訝,腦海中家鄉昔日的交通記憶漸漸遠去。高速公路穿越在崇山峻岭之間。美麗的山水就像那兒時看過的電影,一幕幕再度呈現在眼前。澤維兄不斷向我介紹這條高速公路的途徑,是通向家鄉石阡的先期建成部分。大約過了幾十分鐘,我們就下了高速,上了省道。盤山的公路,順着山嶺而上,左轉右拐,不一會就覺得頭暈腦漲,胃腸非常難受。這是我乘車少有的情況,好像是暈車的感覺。澤維兄嫻熟的車技仿佛使車速比在高速上更快了些。然而,就在這一瞬,我仿佛找到了三十多年前與新戰友們從這條路上出發,奔向軍營的感受。說不清楚是觸景生情,還是一種欣喜,我居然詢問起澤維兄我們部隊時期一些戰友的境況來。尤其是當年乘坐在一輛解放大卡車上的幾位戰友,他們大部分都復員回鄉,部隊一別再沒有見過面,少有聯繫,甚是想念。

中午,我們沿正在建設中的迎賓大道,進入石阡縣城。龍川河穿城而過,兩岸風景秀麗。這裡距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佛頂山約30公里,我的家就住在龍川河的上游包溪河岸。在縣城見過朋友們,回到家中已是掌燈時分。到家的第一樁要事就是到父母的墓地焚香燒紙,幾個外甥一起陪同。當我跪在父母的墳頭,一股酸楚襲上心頭,兩行熱淚奪眶而下。

寨鄰來了很多人,顯得更外熱鬧。幾個童年時的夥伴也及時趕到,問長問短。不覺已到深夜,家人勸我早些休息,我卻無論如何也不能入眠。

這次回鄉主要目的是參加外甥的婚禮,另外還有一個多年的願望,就是到佛頂山去走走看看。我托出了自己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附合。尤其是戰友楊澤,為我提供連日的車輛使用,讓我不勝感激。從小雖生長在佛頂山下,卻未識此山真面。按照此行的時間安排,在外甥婚慶之後定能成行。外甥的婚禮如期而至,異常熱烈隆重。純樸的民風,歡樂的場景紛至沓來,如春風拂面,讓人久久難忘。鄉親們都夸一對新人郎才女貌,妹妹、妹夫喜上眉梢。大家共致問候,真誠祝福,祝福一對新人百年好合,幸福永遠!

次日清早,我們結伴十人有餘,取向堯上民族文化村進發。堯上民族文化村座落在黔東的佛頂山東麓,石阡縣坪山鄉境內。是地處石阡、鎮遠、施秉三縣接壤的三角地帶,有「一地跨三縣」之說,距石阡縣城約30公里。堯上主要居住着仡佬族人,是仡佬民族文化十分濃厚的村落。從老家中壩出發,很快就到了堯上。環顧四周是蓊鬱碧翠的原始森林,山青鳥鳴,幽靜雅致。包溪河從村旁淌過,溪水清涼,常見錦鱗歡游,水鳥嬉戲。看見這清澈的溪水,十分親切。少年時我們常到這裡伐木扎排,順河而下漂流到家。現今看來是極其愜意的事,當年卻十分艱難。從家裡背上乾糧,徒步幾十里,來到這裡,找一戶相對熟悉的人家搭夥寄宿。一次往返五六天,吃盡艱辛。再次踏上這片土地,尤其是乘專車故地重遊,心中生出許多感慨,這個世界變化真快,變得撲朔迷離,兒時砍柴拾草的荒蕪之地,如今是生態旅遊的名勝。大自然真好,美不勝收。堯上山水秀麗,民居古老,民風古樸。獨具特色的吊腳樓、花格子窗戶、荷花池塘、石板巷子、雙魚亭、靚麗的街景、屹立在街頭文化廣場中央的圖騰雕塑——葫蘆鷹、還有珠紅色的風雨橋、令人目不遐接。

作為仡佬族人,對仡佬族先民和民族文化頗感興趣。因此,來到堯上心存一種敬畏和崇拜。得知堯上被譽為石阡民族文化村,也稱「石阡仡佬第一村」,每年的農曆二月初一是當地傳統的「敬雀節」,那一天是堯上一年之中最熱鬧的一天,堯上仡家人及附近村民全部聚集在一起,祭祀神鷹,祭掃紅軍墓,集體舞毛龍,表演儺堂戲,唱山歌,品味各種風味小吃,盡情展示着仡家文化時,為仡佬傳統文化在這裡得到傳承和光大而倍感高興。

少時到堯上就知道有一座鄧氏祠堂。如今的仡佬文化陳列館就設立在鄧氏宗祠之中。祠堂中陳列着幾百件仡佬生活物品,佐證了仡佬上千年的文化淵源,它記載了仡佬人熱愛大自然,人與自然和諧生活的歷史。也展示仡佬人追求美好生活,戰勝自然災害的集體智慧。

在文化廣場周邊,都有醒目的「神仙豆腐」字樣。這是一種民間自製清涼解暑食品。小時候聽老輩人講,製做這種食品工藝十分講究,除必要精細外,必須心無雜念,否則是做不成的。因此,對這種食品也存有一敬愛和鍾情。我們每人品嘗了一小碗,各自反映不一,但都覺得「神仙豆腐」自有她的可口之處。

我們乘游車進山,順小溪而上。駛向幽靜的山谷,姑娘小伙子唱起山歌,谷深鳥鳴,真是令人怡情雅致。電動車慢慢駛過碑林的地方,抬頭望去,一個碩大「佛」字映入眼帘。山勢越來越大,兩山之間越發陡峭。再住里走,就是一處停車場,兩邊的小攤點琳琅滿目,大多是當地的土特產和民族特色小吃。此地叫打杵岩。關於打杵岩地名的由來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傳說,有一人家娶了一個特別能幹的兒媳婦,十里八鄉有名。媳婦不但孝順公婆,而且持家勞作也不含糊,每天不但要操持家務,還跟着男人們上山伐木。有一天,公爹和兒媳抬着一根木頭回家來,還沒等進門,公爹就扯着嗓門喊婆婆趕快拿打杵來。原來是公爹已經抬不動了,要先打杵歇息一下。婆婆見兒媳婦和公爹抬一根木頭,頓時生了醋意。於是,口授相傳,用打杵戲說公爹和兒媳婦之間有男女授受不親之禮。

我們一行來到兩溪口,這裡是上佛頂山的路。從佛頂山上流下來的水在這裡匯入包溪河。

進山的是一條石板路,雖算不得寬大,但拾級而上仍然有一種曲徑通幽的境遇。山路越走越陡,通過跨河的小橋,道路一會左岸,一會右山,漸漸地從溪澗透出一股清涼的山風,空氣感覺到濕度很大。原先成群的人流,慢慢拉開了距離。大山里只能聽見歡笑聲,看不見人影。我們知道已經進山有些時間了,抬腕看錶已是下午四點多鐘。路邊有幾個工匠正在施工,我上前打聽,這裡距佛頂山還有多少路程?他們搖搖頭,表示都沒有走過,據說還要走上五六個鐘頭。這時後面幾個同路趕了上來,大家共同決定就到此為止,不再繼續前行。於是,我們開始下山。此行多少留下了些憾事。

正值中秋,大家相邀晚上在我的家中賞月。回到家時,弟媳已經準備好了豐厚的晚餐,大家圍坐在一起。離開老家三十多年了,這還是第一次回老家與家人共同團聚賞月。可如此熱烈的氣氛,卻怎麼也讓我興奮不起來。後山上漸漸亮了起來,我知道是月亮升起的地方。明月露出了山樑,月光撒在餐桌上。這時,有人提意共同舉杯,歡慶佳節!我一飲而盡,凝望皓月當空,想起了余光中先生的幾句詩:

一刀向人間,剖開了月餅

一刀向時間,等分了晝夜

為什麼圓晶晶的中秋

要一刀揮成了殘缺?

刀鋒過處,落我們在兩旁

是啊!借着先生的詩意,我想說,少小離家,如今卻背井他鄉,今日回到故里卻不見生我養我的爹娘。難道要讓這種對故鄉和親人無盡的思念永遠深深地藏在心底?默默是我們的白晝,悠悠是想您的夜長。 [1]

作者簡介

冷清安,男,仡佬族。一九六二年十二月出生於貴州省石阡縣。畢業於內蒙古民族大學中文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