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作 |
作,漢語一級字 ,讀作zuò、zuō,最早見於甲骨文 ,其本義為開始治卜龜,《儀禮》有"ト人坐作龜"之語,此字正是ト人用刀刮削、鑽刻龜甲,然後灼燒,視其裂兆進行占卜之意。引申指製造、起始、興起、發作、作為、寫作等 。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作
拼音; zuò;zuō
部首; 亻
五筆; WTHF
筆順; ノ丨ノ一丨一一
字級; 常用字,一級字(0777)
平水韻; 入聲十藥
注音; ㄗㄨㄛˋ;ㄗㄨㄛˉ
異體字; 乍㑅胙ࠆ�ࠈ��ࢼ�
筆畫; 7
字碼1; U:4F5C;鄭碼:NMID
字碼2; GBK:D7F7;倉頡:OOS;四角:28211
字源演變
作,會意字。甲骨文和金文本作"乍",下從刀,上從卜。《儀禮》有"ト人坐作龜"之語,此字正是ト人用刀刮削、鑽刻龜甲,然後灼燒,視其裂兆進行占卜之意。圖(A)是甲骨文的"作",是物象化了的象形文字,是今天舞台上古人穿的名為"斜領袍"的上衣斜領部分的樣子,用這個形象來表示"做工"、"為"、"製造"、"開始"、"起"等等抽象的意思。初民用這形象來表示縫製衣服,於是產生了"做"、"為"、"製作"之意;表示剛剛縫製出衣領部分,於是產生了"起"、"開始"之意和"暫"、"恰"、"正"、"忽"等義(也就是"乍"字的本義)。用這個形象來表示"做工"、"為"、"製造"、"開始"、"起"等等抽象的意思。
是在周代"頌鼎"里的"作"字,金文的"作",還不失上衣衣領的形狀。由於"乍"為引申義所專用,這個象形字,發展到圖(C)的小篆時,便另加義符人寫作"作"來表示。"作"字的形體開始分化;為了從字的形體上把"初、正、忽、恰、暫"等義跟"做、為、起、始、制"等義區別開來,於是把原來的上衣領形作為今天的獨體字"年",另造了個"乍"左加上豎人旁(亻)的合體字"作"字。後來便相沿小篆的形體,發展成為漢隸(圖D)和楷書(圖E)的"作"。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八】【人部】作
起也。從人從乍。則洛切。
注:胙、ⓓ,古文。
康熙字典
古文:胙、ⓓ。
《唐韻》:則洛切,《集韻》、《韻會》、《正韻》:即各切,並臧入聲。興起也。《易·乾卦》:聖人作而萬物覩。《書·堯典》:平秩東作。
又振也。《書·康誥》:作新民。
又造也。《禮·樂記》:作者之謂聖。《詩·墉風》:定之方中,作於楚宮。
又為也。《詩·鄭風》:敝予又改作兮。
又始也。《詩·魯頌》:思馬斯作。
又坐作。《周禮·夏官》:大司馬敎坐作進退之節。
又將作,秦官名。《前漢·百官表》:秩二千石,掌宮室。
又作猶斮也。《禮·內則》:魚曰作之。注:謂削其鱗。
又汨作,逸書篇名。
又姓。漢涿郡太守作顯。
又與詛同。怨謗也。《詩·大雅》:侯作侯祝。
又《集韻》、《韻會》、《正韻》並子賀切,音佐。《後漢·廉范傳》:廉叔度,來何暮,不禁火,民夜作,昔無襦,今五袴。《韓愈詩》:非閣復非船,可居兼可過。君去問方橋,方橋如此作。今方音作讀佐。俗用做。
又《韻補》:葉總古切,音阻。韓愈《處州孔子廟碑》:惟此廟學,鄴侯所作。厥初庳下,神不以宇。
又葉子悉切,音卽。《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陳琳《客難》:太王築室,百堵俱作。西伯營台,功不浹日。[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