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作品第57號(于堅詩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作品第57號》是詩人于堅創作的一首現代詩歌。

作品原文

我和那些雄偉的山峰一起生活過許多年頭

那些山峰之外是鷹的領空

它們使我和鷹更加接近

有一回我爬上岩石壘壘的山頂

發現故鄉只是一縷細細的炊煙

無數高山在奧藍的天底下洶湧

面對千山萬谷 我一聲大叫

想聽自己的回音 但它被風吹滅

風吹過我 吹過千千萬萬山崗

太陽失色 鷹翻落 山不動

我顫抖着巾緊發青的岩石

就像一根被風颳彎的白草

後來黑夜降臨

群峰像一群偉大的教父

使我沉默 沿着一條月光

我走下高山

我知道一條河流最深的所在

我知道一座高山最險峻的地方

我知道沉默的力量

那些山峰造成了我

那些青銅器般的山峰

使我永遠對高處懷着一種

初戀的激情

使我永遠喜歡默默地攀登

喜歡大氣磅礴的風景

在沒有山崗的地方

我也俯視着世界

作者簡介

于堅,男,1954年8月8日,出生於昆明。雲南師範大學文學院任教。80年代成名,為「第三代詩歌」的代表性人物,強調口語寫作的重要性。[1]

于堅幼時因病致弱聽,14歲輟學。16歲「文革」時期,學校停課,國家分配進入工廠當工人9年。16歲後當過鉚工、電焊工、搬運工、宣傳幹事、農場工人、大學生、大學教師、研究人員等。20歲開始塗鴉寫詩,25歲首發作品。

1983年與同學發起銀杏文學社出版《銀杏》。1984年畢業於雲南大學中文系。1985年與韓東等人合辦詩刊《他們》。1985年與詩人韓東、丁當等創辦《他們》文學雜誌。1986年發表成名作《尚義街六號》。[2]

著有詩集:《詩六十首》、《對一隻烏鴉的命名》、《一枚穿過天空的釘子》(台北)、《作為事件的詩歌》(荷蘭語版)、《飛行》(西班牙語版)、《棕皮手記》、《雲南這邊》、《于堅的詩》、文集《棕皮手記》、《元創造》(詩集,2006年比利時根特大學出版)。

于堅不僅是一位優秀的詩人,散文創作也令人矚目,從上世紀90年代的《棕皮手記》到近年的《相遇了幾分鐘》,于堅向我們展示了詩人的另一種言說方式:睿智、博學、平易、多言。《隴上行》和《印度記》,是他近兩年的散文代表作,不但保持了早期散文那種在日常生活中發現詩意的特點,還強化了在歷史話語中發現日常性的特點。于堅的散文題材廣泛,語言自由,心接古今。他將口語和書面語交替使用,使得他的敘述和描寫,在體驗和經驗、現實和歷史之間來回巡遊、自由穿梭,堪稱當代散文精品。

他的生活依舊保持着普通人的一般水平,他並沒有從文學中獲得財富。在雲南昆明,每天上午寫作,不超過2000字,在靜靜的寫作中,于堅卻堅守着風起雲湧的80年代理想主義在他身上的烙印。于堅、韓東拉起大旗的《他們》和非非、莽漢、《傾向》、海上詩群一起,都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