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作家講小說創作(尹燕忠)

《作家講小說創作》中國當代作家尹燕忠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作家講小說創作

著名作家李存葆以震撼人心的中篇小說《高山下的花環》、《山中,那十九座墳塋》而相遇海內外,在讀者群中享有崇高威望。我作為一個文化工作者,對李存葆同志更有深深的愛,我的中堂鏡框裡便鑲着他寫作讀書的照片,還懸掛着我向他所要的親筆字「書畫樂」三個遒勁秀氣的大字。我們對他的崇拜不僅在他的作品上,而且在他的優秀品格上,他淳樸得像可紅高粱,深深的紮根與齊魯大地上,深深的紮根與人民群眾之中,他很樸實,不善言談,然而他的作品卻寫得大氣磅礴,催人淚下,那麼動人魂魄,在中國文學歷史上,恐怕很難找出一部作品來,有如此一時轟動效應。上至國家領導人,下至億萬群眾,說《花環》,看《花環》。其影響力,波及大陸,又衝擊在五洲。

繼《花環》之後,李存葆仍筆耕不輟,繼續創作。在全國得大獎的文學報告《沂蒙九章》、《大王魂》、《金銀夢》等,又在中外引起關注。人民作家,是永遠不忘人民的!

李存葆同志與平陰縣是有緣分的。1984年春,寒意料峭,3月22日泰安地區文聯劇作家竇志平老師授課完畢。23日,我們一百多個文學愛好者熱切等待着存葆同志的到來。存葆同志通過雷慶龍老師、韓子奎老師、夏晶南同志的邀請當時身為濟南軍區歌舞劇團創作的國家一級著作家,沒有驚動縣委縣府,又擔任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的孫世貴同志和創作員雷老師、韓老師陪同來到了縣文化館簡樸的房間裡,當時同來的還有部隊作家《最後一個軍禮》的作者方南江同志,(現在為山東省武警總隊政委少將)和詩人夏晶南同志。存葆同志不喝酒,簡單的吃了點東西就去授課。

他從濟南來乘坐的是吉普車,我當時的映像是,他高高的身材,背略駝,黑紅的臉膛,濃眉虎目,三十七八歲左右,透着一股軍人的英氣。紅紅的領章帽徽很耀眼,他披着軍大衣,他邁步出來時,那高大的身軀和那才高八斗的氣勢似乎要把吉普車撐破。然而,他又是那樣的樸實,樸實的像一位農民。吃過午飯,他來到工人文化宮會議廳。那裡坐無虛席,人們從四面八方湧來聽他講課,遠在一百里外的一位殘疾作者也坐着輪椅趕來了,鎂光燈閃爍其間,李存葆操着濃重的五蓮口音泰然的講着,我們看到他的眼熬紅了,眼圈發黑,這是他辛勤筆耕勞累所致。我的心隱隱作痛,存葆同志,你為人民奉獻出精神食糧,「位卑未敢忘憂國」,可要保重身體啊!

他說:「寫小說最重要的靠什麼?主要靠生活,如果沒有生活,就是五米之炊,這是老生常談,但這卻有千古不易而難推翻得真理,不管才華高低,主要靠生活積累,用赤子之心去擁抱生活,熟悉人物,積累生活,上百個人物在你的腦子裡活動排隊,紛紛要求出世。」講到這裡他翻動了一下本子,回顧了他上前線採訪的情況,接他談到情感的積累,「感情的因素是大的,不能忽視情感的作用,要情感因素貫穿始終。對生活無動於衷的人永遠寫不出好作品。」情者文之經」。文學的特殊力量在於感染,在於以情動人。情感因素使我們感覺中最基本的因素。」

談到這裡,他頓了頓說:「要重視細節的作用,細節是文學作品中描繪人物性格、事件發生、社會環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基本的組成單位。細節是文學作品的血肉,是『活性細胞』。一個作品往往因為有了幾個好的細節而獲得生命。讀完一部作品之後,留在人腦海里的,往往是那些生動感人的細節。生動的細節只能來自生活,靠編造是編造不出來的。當然。真實生活中的軍長只是罵了娘,並沒有甩帽。甩帽這個動作是我從以前的生活積累中挪過來的。」這是他講的第一個問題:即用赤子之心擁抱生活。

接着他講第二個問題:即按革命現實主義的要求,準確的反映生活。他說:「《花環》揭示的是隊伍內部的矛盾衝突。我認為是真實地反映了部隊生活。文學作品只是符合生活真實才能存在,沒有比虛假更令人生厭的了。作品一旦虛假,讀者就不信任,活對作品不屑一顧,乃至對作者也嗤之以鼻。」他提高嗓門說,「有的評論文章認為『欠賬單』是《花環》中所觸及的若干矛盾中最濃重的一筆,我有同感,在參戰部隊生活時我得知,烈士死後留下『欠賬單』並非是個別現象,在我所到過的部隊中,幾乎都發生過這樣的事。總之,我認為在揭示矛盾時,我們應遵循革命現實主義的原則,準確地去反映生活。對生活,我們既不能無原則的去粉飾,也不能不負責任的去歪曲,更不能一味去展覽醜惡。」

李存葆同志講着,台下筆尖沙沙作響,有的凝神諦聽,還有的用錄音機收錄。他呷口茶,接着講第三個問題,也最後一個問題,即關於培養藝術修養問題。他說:「人人都有生活,但不是人人都能成為作家。作家不是一般的熟悉生活,需要善於用藝術眼光去觀察,去體驗,『文學作品是偉大的謊話』。打個不確切的比喻:生活積累和藝術功力是作家的兩個翅膀,缺一個,作品——這生活孕育的彩色的鳥兒就不能振翅飛翔。文學作品是一項非常複雜的精神活動。他沒有固定的程式和技巧可以傳授,文學不能『父傳子』。但文學素養要在刻苦的學習和實踐中去鍛煉和提高,素養是後天培養起來的。孫犁的《鐵木前傳》我讀過五遍,那本《忖歌》的集子放在床前,我不知看過多少遍。《哦,香雪》、《我遙遠的清平灣》這兩個短篇不是靠情節,而是在娓娓的敘述中表現了人的美好心靈,那麼婉約動人,可讀性很強。做人要老實一點,寫文章不能太老實,文貴曲。我的作品追求『壓縮餅乾』,給讀者『荷包蛋』吃,別讓讀者喝看不見玩意的『片兒湯』,近年來有些作品水分太大需要『排澇』。」

「如何不斷提高藝術修養,我感到除了不斷進行創作實踐外,要系統的多讀一些書,不要光讀中外名著。哲學、政治經濟學、美學理論等等,也要有興趣去讀。寫小說的不要光搞單打一,要涉獵各種藝術門類,各種姊妹藝術對小說創作都有借鑑之處:詩歌的靈感,散文的意境,繪畫的色彩,音樂的旋律,雕塑的造型,戲劇的衝突,電影的蒙太奇等等,這些都會給小說創作以啟迪和滋養。」李存葆同志最後說:「一個作者要永遠的年輕,對生活懷有痴情,才能寫出無愧時代的作品!」他的報告歷時兩個多小時,同志們給以熱烈的掌聲,並紛紛要求他簽名留念。他給我的題字是:「文章的是不由天,學海無涯苦作舟。」

十幾年過去了,我們這個只有35萬人口的小縣,已有了五位省作協會員,17個濟南市作協會員。且年年有文學作品在省級以上報刊上發表,文學創作豐收的春天來了。李存葆、方南江、夏晶南三位軍旅作家對平陰人民的厚愛、囑託、期望,終於有了回報。

現在,身為將軍的李存葆同志,已任職於解放軍藝術學院院領導,我們堅信:他還會有大作品問世的!因為他是人民的作家!


作家方南江同志談小說創作《散文》作者:尹燕忠

今年,著名軍旅作家方南江同志給我贈送了他嘔心瀝血創作的長篇小說《中國近衛軍》,並簽名留念,這使我憶起1984年3月22日,泰安地區文聯劇作家竇致平老師在文化館授課畢。23日,通過我縣作家雷慶龍、韓子奎、詩人夏晶南老師的邀請,當時身為濟南軍區歌舞團創作員的國家一級作家李存葆同志(現任職解放軍藝術學院副院長,將軍)和部隊作家、《最後一個軍禮》的作者方南江同志,他們以灑脫的軍人風姿來到玫瑰之鄉的平陰縣城,他們以作家豐富的頭腦思索着,以銳利的目光審視着,平陰縣城纖蔓不動,輕塵不染,沒有甚重的喧囂氣浪。這些軍隊的作家們不屑繁文縟節的招待,沒有驚動縣委縣府,由當時任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的孫世貴同志和我縣創作員、作家雷慶龍、韓子奎老師陪同下到了縣文化館簡樸的房間裡。沒有寒暄,沒有,掏出的都是質樸的心窩子話,他們永遠是勞動人民的兒子。

23日,《高山下的花環》的作者李存葆同志作文學報告,做完後便匆匆回濟南了。

3月24日,《最後一個軍禮》的作者方南江同志作文學報告,我當時的印象是南江同志已屬不惑之年,中等身材,雙目銳利又透和藹,抬手投足透出軍人特有的氣質和作家儒雅的風度,給人的印象是博學、謙虛、健談、幹練。南江同志是在工人文化宮的禮堂作報告,文學愛好者數百人,後來慕名前來者很多。

方南江同志的報告講了三個問題:一是為什麼要搞創作;二是正業和副業的關係,即怎樣搞好業餘創作;三是創作中易走的彎路;四是怎樣創作。方南江同志和李荃寫的《最後一個軍禮》曾獲一九八〇年全國優秀短片小說獎,享譽軍內外,而後一發不可收,南江同志又連續發表了許多中短篇小說。

方南江登上主席台,人們報之以熱烈的掌聲,他操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兼有一點江南口音,他的思維敏捷,口若懸河,熱情、激烈、高昂,他講話的氣質才氣氣魄似把那簡樸的禮堂頂掀掉,震盪人心,撼動心魄,催人奮進。。他先講第一個問題:為什麼要搞創作?他說:有幾年時間,我在基層工作,既為一些生活所激動,也為一些生活所苦惱。我在濟南讀書,後當兵,在宣傳隊,後來當隊長,又到軍區機關。所以對部隊全局有了解,大量的接觸戰士,對戰士的情趣愛好都很了解,開始寫通訊報道,專著這項工作,沒有着幾年的基礎,後來就不會寫出東西。作品都是有感而發,而不是花哩胡哨。79年我就開始寫書,寫大劇本,寫驚險,寫的迭盪起伏,一般人認為好,但還是失敗。文藝作品不是論證文,它需要用形象來表達作者的意圖。後來我逐漸的吃透材料,從七九年的不懂到逐漸摸清文學的脾氣。「軍禮」是有感而發,從基層到機關,從機關又到基層,逐漸有衝動。我聽到許多事,其中有復員的戰士毆打兵站人員。一個任職七、八年的指導員,他年年要求退役老兵站好最後一班崗,他自己也這樣實踐了,還有一個連長,他所在的連隊遠離團部,他愛人在團部附近干臨時工,三歲的孩子沒人看,白天只有托給在團部餵豬的飼養員。有一回這個連長到團部開會,順便看連隊裡餵得豬,卻發現自己的孩子在豬圈邊上睡着了,而他當時面臨轉業的問題,但工作得一直很好,類似這類的事情很多,我開始採集、挖掘以往的生活,從每個人身上發現一星火花,但把這些火花收攏起來,這些平凡的火花就會發出耀眼的光彩,於是我找到了《軍禮》中的耿志這個人。耿志是個活人,不是概念的化身,他有喜怒哀樂,如他對魏成的恨鐵不成鋼,對女兒真實的愛。他對去留不是無所謂的,他熱愛部隊、又不得不服從黨的決定,他心情是壓抑的,但他既是黨員,又是優秀的政工幹部,就不能不工作,那怕是轉業的途中,任何環境和變化都無法改變他。這就是設想的耿志。在「軍禮」的結構過程中,我們注意了從人物出發,使小說中設置的環境、情節和細節都為表現人物性格而服務。情節是人物性格形成的歷史,設置情節必須把人物形象放在第一位來考慮。這些道理過去聽到不少,但實踐起來卻很吃力。主要還是受單純編故事的影響,認為小說就是編個離奇曲折的故事。但這不僅是個寫作技巧問題,根本的還是按照人物性格發展的需要去安排情節,還是把事件、過程放在第一位。

我找到了貫串作品的線條。搞創作要有感情衝動,「軍禮」寫完我就哭起來。不是為寫而寫,是對生活感受的自然流露、真實流露,熱愛生活、反映生活,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生活的體驗「憋」的你團團轉,是動力,是你滿意的東西。不是有了什麼感受都可以寫小說,看是不是反映了生活的本質,引導大家熱愛生活。深入生活,挖掘事物的本質,一個作家要有赤子之心,希望生活美好,有強烈的責任感,扣住自己的心弦業餘作者不是玩世不恭的人,他應該緊撲生活的大地,擁抱生活、熱愛生活。

南江同志的報告不時激起陣陣掌聲,他報之以微笑,接着講正業和副業的關係,怎樣搞好業餘創作;他說:在部隊有很多工作,處理很多文件材料,晚九點後才是自己支配的時間。業餘作者生活面窄。就要堅持從熟悉的生活寫起,寫熟悉的人,寫熟悉的生活,人有共性的東西,又有特殊的東西,應把熟悉的人物寫到我熟悉的背景環境下。成功之道在於寫你熟悉的事物,生活面窄使你熟悉那裡的人物,「窄和寬」是辯證的統一,「窄」就要由點到面地找出內在的東西。生活面窄迫使你在有限的地方挖掘生活,向深處開掘,寫一個成功的鉗工,比寫千百個都好,生活面窄可以成為自己的領地,發揮自己的優勢。以優勢對優勢,你寫你的,我寫我的,正業是創作的基礎,是誘發劑,副業是正業的形象化表現,以正養副,幹什麼寫什麼,把熟悉的人寫在你熟悉的生活中。頭腦要有準備,要經常琢磨,記在心裡,遇到閃光的東西,就用心靈之光的一條線串起來。多寫作,少睡覺,「字字得來都是血」。事業就是脊梁骨,精神支柱不能垮,一垮就扶不起來」!

鎂光燈閃爍其間,台下筆走龍蛇,南江同志的領章帽徽閃出鮮艷奪目的光,像鮮艷的玫瑰一樣盛開在山野,盛開在平陰縣文學愛好者的心田,結出的將是豐碩的果實,具有軍人演講家風姿的方南江同志講第三個問題:創作中易走的彎路,「文學是人學」,文學無論怎麼發展,小說怎麼新潮,萬變不離其宗,總是要表現人物,從人物出發,一種感受,一種情趣,一個美好的故事。有的不從人物出發,而從概念出發,那是註定要失敗的,有的不典型,看到一點就寫,不能理解紛紜繁雜的事物,起點不高,找不到事物的亮點。看完一篇小說,人們的腦海里總是閃耀着那些血肉豐滿的人物,而不是三根筋舉着個頭的面目可憎的乞丐。你看最近電視台播放的電視連續劇《這裡的黎明靜悄悄》,是根據蘇聯著名小說改編的,筆調是那麼舒緩、優美,不溫不火,不急不躁,不是聲嘶力竭,作者非常有才氣。

方南江同志講最後一個問題:怎樣創作。他說:「文無定法」,是說文無框框、套套,但還有一點規律和法,各人要根據自己的情況去定,我的體會是一、圍繞着感受寫一個人物、二、圍繞着人物編造故事。用人物用形象揭示事物的本質,應該吧亮點放在時代的高度上,即時代感。有的作品不含蓄,鋒芒畢露。「含而不露是作文之道」,作品是大千世界的精體。作品要:平淡、舒緩、娓娓而談、濃淡相宜。《高山下的花環》是一部震撼人心的佳作,同志們可以看一下《花環》編外綴語,可以受到啟迪。

要搞好小說創作中的細節描寫,選擇最能體現人物性格的典型細節,如,為了體現耿志熱愛部隊,留戀部隊生活的深厚感情。在汽車駛過軍與民的分水嶺時,我們讓他低低頭,摟着小真真象睡熟了一樣,緊閉着雙眼,在車身顛簸,他稍微仰臉的瞬間,才看見他下垂的睫毛上閃亮了一下,半晌,又聽到小真真嚷道:「爸爸,你把我摟痛啦……」,既體現了耿志作為一個普通的軍人留戀部隊生活的感情,同時,也展現了作為一個成熟的政工幹部所特有的自制力,不用傷感的情調影響戰士,以至影響這次行軍的高尚品格。

方南江同志的《軍禮》那麼簡潔有力,定格在平陰人的面前,鐫刻在人們的心裡。李存葆方南江夏晶南三個軍旅作家,玫瑰之鄉的文學工作者想念你們,希望你們在百忙中抽空到平陰轉一轉、看一看,平陰縣已經有了巨大變化,你們辛勤的講演,已經孕育了文學的果實,十六年前聆聽報告的青年們大多在文學道路上攀登着,很多作者們在國家、省市級報刊上發表作品,五位作者出版專集,平陰縣奼紫嫣紅的文藝百花齊放的春天到來了。感謝雷慶龍、韓子奎老師給我們邀請了著名作家傳經送寶。

祝李存葆同志的大作問世!平陰人民想念你們,你們是人民優秀的作家!

2019.5.1日下午

2019.5.16日中午[1]

作者簡介

尹燕忠,男,中共黨員,山東省報告文學協會會員、山東省散文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