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例外原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例外原則是中國的一個專有術語。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1],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公元前10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漢字有着深厚的歷史底蘊。後來的演變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曆程,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2]變為象徵,複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

名詞解釋

例外原則是指高層領導應保留的處理例外事項的決定權和控制權,是與職能化原則緊密相連的。高層領導把常規性的管理事務的權力分解給各職能部門,以能用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決策重要問題,這並不是說就不再處理具體的事務。

例外原則的相關內容

在組織的管理過程中會出現兩種「例外」,一是由於新情況的不斷出現,則會產生某些職能部門原權限中未列入的事項;二是各職能部門之間,職能部門和下層人員之間在工作中難免會出現各種矛盾,而這些矛盾是不能自己解決的,這些例外情況就需要高層領導來直接處理。可以說,例外原則是職能化原則的補充,排除例外原則就不能有效地建立職能化組織。

例外原則是泰勒做出的重要貢獻之一,泰羅指出,在例外原則之下,「經理只接受有關超過常規或標準的所有例外情況的……特別好和特別壞的例外情況的……概括性的、壓縮的及比較的報告……以便使他有時間考慮重大政策問題並研究在他手下的重要人員的性格和合適性等問題。」

貫徹例外原則,可以使企業領導者減少日常重複性工作的指揮,可以集中精力抓大事,同時可使下級增強獨立工作的能力和負責精神。

「例外」思想不僅僅只應體現在管理上,其實我們每個人在工作時都應培養「例外」的思想。現有的不一定就是最好的,我們要善於打破常規,經常換一個角度、一套思路去看問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把管理及其它工作中隨意、模糊的東西變得有序、清晰,使我們的管理在職業化、規範化的進程上走得更快、更遠。現有的不一定就是最好的,我們要善於打破常規,經常換一個角度、一套思路去看問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把管理及其它工作中隨意、模糊的東西變得有序、清晰,使我們的管理在職業化、規範化的進程上走得更快。

WTO貨物貿易原則中的例外原則

第一種是安全例外(第21條):一切可能對國家安全帶來不利影響的貿易活動,都可以不實施自由貿易的有關原則。

第二種是一般例外(第20條):它包括了一些不一定需要按照自由貿易方式進行的經濟活動。

第三種則是針對數種特殊經濟現象制定的例外:農產品、發展中國家的幼稚工業產品(第18條)、國際收支平衡條款(第12條和第18條B節)、保障條款(第19條)、經濟一體化(第24條)。

貫徹例外工作原則的注意事項

貫徹例外工作原則的注意事項:

1、推行工作程序標準化首先對任何工作都要問三個「能不能」:

(1)能不能取消它?

(2)能不能與別的工作合併?

(3)能不能用更簡便的辦法代替?

其次,對確認要做的工作,要明確由誰去干?誰來提供資料?怎麼幹?干到什麼程度?什麼時間完?完了轉給誰?這些要求都要通過標準化和業務流程圖規定下來。各個流程銜接起來,就構成了企業全部工作體系。按這個工作體系的程序進行工作,就能做到忙而不亂,秩序井然,提高效率。

2、領導者不干預下一層次的事要按照組織原理中的有關原則,領導者不干預下一層次的事。隨意干預下一層次工作的後果必然是:一方面浪費了自己的寶貴時間與精力;另一方面只會造成下級沒有主見、沒有責任感,又反過來加重自己的負擔,形成惡性循環。必須牢記:「凡可以授權給他人做的,自己不要去做」,「當你發現自己忙不過來的時候,你就要考慮自己是否做了下級可做的事,那就把權分派下去」。以此來提高領導者自身的工作效率。

3、領導者不直接回答下級的問題

領導者不直接回答下級的問題,只回答下級關於問題的建議。一個只會向上級提問題而不善於提出建議的下級,是不稱職的下級,應予撤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