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溪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俠溪穴——中醫泄肝火之妙法!
俠溪穴 | |
---|---|
[1] 圖片來自img.baidu |
'''俠溪穴''':沒有節奏的生活,故導致肝火旺盛,常表現為面紅目赤、口乾舌燥、口苦、口臭、兩肋脹痛、煩躁,有些人還會有頭痛、頭暈及血壓增高等症,給身體健康帶來許多不良影響。俠溪穴可以疏泄肝膽之火,凡是肝膽火旺引起的症狀都可以刺激俠溪穴,可謂是肝膽之火的克星。[1]
位置
俠溪穴的位置,位於足背部,第四、五趾縫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
穴名釋義
- 穴名解釋:
- 穴名:俠溪,xia xi。俠,通夾,被夾於中間之意。溪,地部流行的經水。該穴名意指膽經經水在此循地部渠道回流井穴。本穴物質為地五會穴傳來的地部經水,本穴只是對其起了一個循經傳輸的作用,地部的經水沒有流失,如被夾於渠道之中下傳足竅陰穴,故名。[2]
- 膽經滎。滎,極小的水流也。本穴物質為地五會穴傳來的地部經水,水量極小,故為膽經滎穴。
- 本穴屬水。屬水,指本穴氣血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地五會穴傳來的地部經水,在本穴的變化吸熱蒸發,蒸發天部的水氣表現出腎氣的寒冷收引特徵,故其屬水。
- 穴位含義:膽經經水在此循地部渠道回流井穴。
-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
- 運行規律:大部分經水回流足竅陰穴,極少部分經水氣化為天部之氣。
功能作用
俠溪穴,消腫止痛、傳導水液、清肝膽熱穴、平肝熄風。
主治
頭痛,眩暈,驚悸,耳鳴,耳聾,目外眥赤痛,頰腫,胸脅痛,膝股痛,足跗腫痛,瘧疾。
操作
刺灸法:寒則通之或點刺出血,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針法:俠溪穴,直刺或向上刺0.3—0.5寸。
灸法:俠溪穴,艾條灸10—15分鐘,俠溪穴,艾炷灸3—5壯。
刮痧:由上至下輕輕刮拭,刮至微微發紅或出痧即可。
解剖
有趾背側動、靜脈;布有足背中間皮神經之趾背側神經。
俠溪穴下皮膚、皮下組織、足背筋膜、第四骨間背側肌。皮膚由腓淺神經的足背中間皮神經分布。皮下筋膚的結構疏鬆。趾靜脈歸流於足背靜脈弓,經足背靜脈網,外側則流向小隱靜脈。骨間背側肌位於跖骨間隙內,每條肌都起始於相鄰兩個跖骨的側面。第四骨間背側肌繞過足第四趾第一節趾骨的外側,部分移行趾背腱膜。骨間肌由足底外側神經支配。
皮膚→皮下組織→第4趾的趾長、短伸肌腱與第5趾的趾長、短伸肌腱之間→第4與第5趾的近節趾骨底之間。布有足背中間皮神經的趾背神經和趾背動、靜脈。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於治頭痛、耳鳴耳聾、乳腺炎、高血壓。
古代記述
頭眩、頷痛、熱病、狂疾、目外眥赤痛、目癢泣出、耳鳴、耳聾、胸脅支滿、膝外廉痛、乳癰腫潰、小腹腫痛、月水不通、足跗腫。
所屬經絡
屬足少陽膽經。五行屬水,膽經滎穴。
配伍
- 俠溪穴配太陽穴、風池穴、太沖穴、頭臨泣穴、陽白穴:治偏頭痛、眩暈、耳鳴耳聾、目外眥痛。
- 俠溪穴配陽穀穴:治療頷腫口噤。
- 俠溪穴配和髎、頰車穴:治療頷頰腫。
- 俠溪穴配陽輔、太沖:治療腋下腫、馬刀瘺。
- 膝陽關、俠溪:治療膝外廉痛。
- 合谷、陽穀、腕骨、勞宮、商陽、俠溪、厲兌泄血:治療發熱。
相關論述
- 《針灸甲乙經》:胸脅支滿,寒如風吹狀,俠溪主之。
- 《備急千金要方》:主少腹堅痛,月水不通。
-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胸脅支滿,寒熱汗不出,目外眥赤目眩,頰頷腫耳聾,胸中痛不可轉側,痛無常處。
熱點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