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側多食跗線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側多食跗線蟎 學名:Polyphagotarsonemus latus(Banks 類屬:蜱蟎目,跗線蟎科

形態特徵

雌蟎長約0.21毫米,橢圓形,淡黃色至橙黃色,腹部末端平截,表皮薄而透明,蟎體呈半透明狀。足較短,第4對足纖細,其跗節末端有端毛和亞端毛。體背部有一條縱向白帶。腹面後足體部有4對剛毛。假氣門器官向後端擴展。雄蟎長約0.19毫米。足較長而粗壯,第3、4對足的基節相接。第4對足脛、跗節細長,向內側彎曲,遠端1/3處有一根特別長的鞭狀毛,爪退化為鈕扣狀。

卵橢圓狀,無色透明,表面具縱裂瘤狀突起。

幼蟎足3對,體背有一白色縱帶,腹末端有1對剛毛。若蟎長橢圓形,外面罩着幼蟎的表皮。[1]

發生規律

該蟲年生20代左右,以雌成蟎在病殘物及雜草上越冬。翌春條件適宜時將卵散產在芽尖或嫩葉背面,卵期1-8天,幼蟎、若蟎期1-10天,產卵前期1-4天,成蟎壽命4-8天,越冬雌成蟎則長達6個月。完成一代需3-18天。6-7月為發生高峰期。該蟲喜高溫環境,遇有高溫乾旱年份或季節發生量大。該蟲發育繁殖的最適溫度為16-23℃,相對濕度為80%-90%。成蟎活潑,尤其是雄蟎,當取食部位變老時,立即向新的幼嫩部位轉移並攜帶雌若蟎,後者在雄蟎體上蛻一次皮變為成蟎後,與雄蟎交配,並在幼嫩葉上定居下來,卵和幼蟎在相對濕度80%以上才能發育。大雨暴雨對成蟎的生長不利,天敵主要有薊馬盲走蟎等。[2]

分布與危害

側多食跗線蟎學名Polyphagotarsonemus latus(Banks) ,別名茶黃蟎、茶跗線蟎,屬於蜱蟎目,跗線蟎科。該蟲除為害非洲菊,還為害福祿考、茉莉、臘梅、珊瑚、月季、菊花、地錦、常春藤、仙客來、山茶花等多種花卉。

以成蟎、若蟎群集在幼嫩部位為害,主要是刺吸植物汁液為害,葉片變厚、皺縮、葉色加深。發生嚴重時頂端葉片變小且硬,葉背有光澤,呈灰褐色,葉緣向下卷,導致不長新葉,幼莖變為黃褐色,植株扭曲變形,最後枯死。

防治方法

(1)加強栽培管理,合理施肥灌水,提高植株抵抗力,及時清除病殘物及雜草,減少蟲源。

(2)保護和利用天敵。

(3)嚴格進行檢查,發現有該蟎,必須經過處理,再引種。

(4)化學防治 使用10%苯丁噠蟎靈乳油(如國光紅殺)1000倍液或10%苯丁噠蟎靈乳油(如國光紅殺)1000倍液+5.7%甲維鹽乳油(如國光樂克)3000倍液混合後噴霧防治,建議連用2次,間隔7-10天。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