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柏葉炮製方法與標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側柏葉炮製方法與標準
目錄
【藥材來源】
側柏葉為柏科植物側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L.)Franco的乾燥枝梢及葉。多在夏、秋二季採收,陰乾。
【古代炮製方法】
宋代有炙法(《聖惠方》)、九蒸九曝(《證類》)、米泔浸(《總錄》)、炒黃(《婦人》)、燒灰存性(《朱氏》)等炮製方法。金元時代有煮製(《儒門》)、酒浸(《丹溪》)等法。明代用酒蒸、焙(《普劑方》),炒(《綱目》),鹽水炒(《保元》)等炮製方法。清代有九蒸九曬(《大成》)、炒為末(《辨義》)、酒浸焙(《逢原》)、炒黑(《彙纂》)等炮製方法。
【現代炮製方法】
1、側柏葉: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硬梗。 2、側柏葉炭:取淨側柏葉,置炒制容器內,用武火加熱,炒至表面呈焦褐色,噴淋少許清水,滅盡火星,取出涼透。
【飲片性狀】
側柏葉為不規則多節枝葉片,表面青綠色或黃綠色,質脆,氣微清香,味苦澀。側柏炭表面呈焦褐色,微有光澤。
【質量標準】
側柏葉雜質不得過6%,水分不得過11.0%,總灰分不得過10.0%,醇浸出物不得少於15.0%。含槲皮苷不得少於0.10%。
【炮製目的】
側柏葉味苦、澀,性寒。歸肺經、肝經、脾經。具有涼血止血,生髮烏髮的功能。 生側柏葉以清熱涼血,止咳祛痰力勝。用於血熱妄行的各種出血證,咳嗽痰多,濕熱帶下及脫髮。炒炭後寒涼之性趨於平和,專於收澀止血。常用於熱邪不盛的各種出血證。
【臨床應用】
1.生用 (1)血熱妄行:常與生地黃、生荷葉、生艾葉同用,具涼血止血作用,用於血熱妄行之吐血、衄血,如四生丸(《婦人》)。 (2)咳嗽氣喘:常與杏仁、前胡等同用,能增強止咳祛痰作用,可用於痰熱阻肺,咳嗽氣喘。配伍鼠麴草,可治慢性氣管炎。 (3)脫髮、頭髮早白:側柏研末,和麻油塗敷。或鮮品用60%乙醇浸泡,塗擦頭皮,可以止癢生髮。側柏葉內服可以烏髮。 2.制用(炭藥) (1)虛寒性出血:常與艾葉、乾薑等同用,具有溫經止血作用。 (2)咯血、吐血、衄血:常與大薊、小薊、茅根等同用,具有涼血、收澀止血作用,可用於血熱妄行的咯血、吐血、衄血等證,如十灰散(《修月魯般經後錄》)。 (3)便血:常與槐花同用,具有止血理腸作用,可用於大便下血,腸風下血,髒毒下血等症。配伍荷葉、生地黃、百草霜,水煎服,可治便血(《全國中草藥匯編》)。 (4)崩漏:配伍續斷、阿膠、炙鱉甲、煅赤石脂等,可治元氣虛弱,崩中漏血,年久不愈者,如柏葉散(《婦人》)。
【現代研究】
側柏葉含有揮髮油,油中含側柏烯、側柏酮、小茴香酮、蒎烯、石竹烯等;尚含香橙素、槲皮素、楊梅樹皮素、扁柏雙黃酮、穗花杉雙黃酮、槲皮苷等黃酮類化合物。此外,植物油中尚含脂肪酸及其酯;葉中尚含鉀、鈉、氮、磷、鈣、鎂和鋅等微量元素。藥理實驗和臨床觀察證明,側柏葉除具有止血、鎮咳、平喘、祛痰、鎮靜作用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痢疾桿菌、傷寒桿菌、白喉桿菌、乙型鏈球菌、炭疽桿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對崩漏、百日咳、帶狀皰疹、燒傷、腮腺炎和脫髮等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側柏葉醇提取物中含有較強的抗炎成分,其作用機制與抑制花生四烯酸的代謝有關。側柏葉乙酸乙酯提取物能抑制乙酰膽鹼、氯化鉀所致氣管平滑肌收縮,這種抑制作用可能與影響Ca2+的跨膜轉運有關。炮製對其理化性質、藥理作用均有一定影響。 有人對側柏葉生品與炭品的化學成分進行比較。結果表明,側柏葉炒炭後,揮髮油含量較生品大幅度降低(以生品含量100%計,炭品下降了42.11%);水溶性浸出物,炭品較生品略有增加;鞣質的含量與生品比較未見明顯的增加。說明炒炭後其收斂止血作用增強不是因為鞣質增加所致。在薄層層析中,自然光下生品里7個斑點,炭品只有5個斑點;紫外光下,生品呈7個熒光斑點,炭品只有3個,且斑點的顏色、強度以及Rf值均不相同。說明側柏葉炒炭後,其化學成分有的已消失,有的已轉變成了新的成分。槲皮苷含量與加工溫度和炮製方法有關。當烘製溫度在100℃和150℃時,炮製品的槲皮苷含量均為萬分之一;烘製溫度超過200℃時,炮製的樣品則未檢出槲皮苷。以HPLC法測定不同側柏葉炮製品中的槲皮苷,亦認為炮製溫度與時間對槲皮苷含量影響很大,炮製過程中受溫度影響槲皮苷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其中槲皮苷的含量變化順序為:生品>酒蒸品>炒黃品>醋炒品>鹽水炒品>炒焦品>蒸品>炒炭品,炒炭品中的槲皮苷幾乎損失殆盡。炭品較生品產生了新的成分槲皮素,推測可能是槲皮苷苷鍵斷裂生成苷元槲皮素,並且其含量隨加熱溫度增高,先逐漸升高,再逐漸降低;加熱溫度固定時,槲皮素的含量隨炒制時間的延長,亦是先升高,再降低。槲皮素的含量可以明顯地指示側柏葉炭的炮製程度,槲皮素可作為側柏葉炭含量測定的指標性成分。亦有以總黃酮、鞣質、微量元素的含量及薄層定性為指標,對側柏葉的生品、烘品、炭品進行比較。結果表明,黃酮及鞣質含量均為:生品>;烘品>;炭品。鈣的含量為:炭品>;生品>;烘品。各炮製品微量元素含量各不相同。薄層定性實驗表明,各炮製品的化學組成已發生質的改變。烘品,炭品均不含蘆丁,炭品只顯一個斑點。另有報道,側柏葉經不同方法炮製後,其主要成分含量都有變化。總黃酮和揮髮油的含量,皆與炮製程度有關,炮製程度越重,二者含量越低。實驗結果亦表明,炮製適度可增加鞣質含量,制炭太過則反而降低。有人採用GC-MS分析了生側柏、烘側柏、側柏炭的揮髮油組成變化,在烘品和炭品中化合物3,7-二甲基-1,3,6-辛三烯(4.95%)莰烯(5.24%)、β-2-草烯(7.67%)和β-杜松烯(2.86%)消失;烘品中新增β-葎草烯(6.44%),1,8-萜二烯的含量增加;炭品中新增N-二十二烷和y-桉葉油醇,1,8-萜二烯和香橙烯的含量增加。 以側柏炭的止血作用為指標,採用正交試驗法,對其炮製工藝進行優選。結果表明,側柏炭應以煅法炮製,煅制溫度應控制在240~270℃之間,時間為40分鐘為好。此種炮製品的多種微量元素含量明顯升高。同時,實驗結果還表明,側柏炭樣品中鞣質含量高者,其止血作用並非最強;鞣質含量較生品降低者,卻有較顯著的縮短動物凝血時間的作用。說明鞣質並非側柏炭中的主要止血成分。另外,側柏葉用燜煅法制炭,可減少其主要成分揮髮油含量的損失,增高鈣的含量,加強止血作用。另外的研究認為,其止血的主要活性部位為總黃酮部分。採用正交試驗法,以槲皮素為指標性成分,確定的側柏炭最佳炮製工藝為炒制溫度控制在280℃,炒制時間為5分鐘,且所得側柏炭飲片性狀符合藥典規定。亦有報道,烘製側柏葉溫度易控制,成品得率高,成分損失少,止血效果好,認為烘製法優於傳統的炒炭法。該烘製法的工藝參數為160~180℃,時間20分鐘。 據實驗,側柏葉烘烤溫度在100~200℃時,止血作用非常顯著,焦側柏葉與200℃烘烤品止血作用相近,它們與生理鹽水對照組相比,均有非常顯著的差異。抑菌試驗表明,側柏葉各炮製品均在體外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其作用的強弱為:生品>;烘品>;炭品。
【附】
1.近代炮製方法還有炙法、蒸製法、酒製法等。 2.文獻摘錄「炙微黃」(《聖惠方》)。「九蒸九曝,搗羅為末」(《證類》)。「燒灰存性,研極細末,用紙包,碗蓋於地上一夕,出火毒」(《十藥》)。「酒毒下血,柏葉九蒸九曬……為末蜜丸。……月水不斷,側柏葉炙……水酒煎服」(《握靈》)。「借炒黑以止血耳」(《求真》)。
【總結】
側柏葉從宋代開始使用炙、炒、蒸、泔制、酒制、鹽制、豆制、炒炭等炮製方法。近年來各地的炮製規範中收載的大多是生側柏葉和側柏葉炭。現代經驗一般認為,側柏葉生品長於清熱涼血,止咳祛痰,生髮烏髮,多用於血熱妄行的吐血、衄血、咳喘及脫髮。側柏葉炭則偏於收澀止血,多用於各種出血證。《中國藥典》2010年版收載有生側柏葉和側柏炭。 側柏葉制炭後,其化學成分產生了不同的變化,有的成分含量減少或增加;有的成分已轉化或產生了新的成分。這些成分的變化與炮製方法、炮製溫度及時間密切相關。以側柏葉的成分和止血作用為指標,對其炮製工藝作綜合考察,認為用烘製法炮製側柏葉炭可值得進一步研究推廣,但應儘快制定出烘製法的工藝參數、飲片的質控標準和檢測方法。 據文獻考證,歷代對側柏葉的臨床應用有生用和制用之分。製法以炙(炒)為多,其目的有緩解燥性,增強藥效之意。且生品與製品均有較好的止血功效。目前臨床中對側柏葉有生用、微炒、制炭等多種用法,但是這些方法均缺少科學的控制指標和工藝參數。另外,側柏葉制炭後,微量元素有不同程度升高。除藥材制炭後元素富集的原因外,亦與制炭過程中所產生的物理、化學變化有關。其升高的機理與臨床意義尚需進一步研究。側柏葉除具有止血、鎮咳平喘、祛痰等作用外,臨床上用於治療崩漏、百日咳、燒傷、腮腺炎等,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炮製對這些作用有何影響,亦需要深入研究。 [1]
【炮製方法】
1.側柏葉《世醫得效方》:「去粗梗。」《藥品辨義》:「陰乾。」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粗梗及果實,篩去灰屑。 2.側柏葉炭《十藥神書》:「燒灰存性,研極細末,用紙包,碗蓋於地上一夕,出火毒。」《本草彙纂》:「炒黑。」現行,取淨側柏葉,置鍋內,用武火炒至表面焦褐色,內部焦黃色,噴淋清水少許,滅盡火星,取出,涼透。 3.炒側柏葉《校注婦人良方》:「炒黃。」現行,取淨側柏葉,置鍋內,用文火炒至黃色,取出放涼。 4.焦側柏葉:取淨側柏葉,置鍋內,用微火炒至焦黃色,噴淋清水少許,滅盡火星,取出放涼。 5.醋側柏葉:取淨側柏葉,用武火邊炒邊灑醋,炒至呈黑色或黑褐色,取出,晾涼。側柏葉每100kg,用醋5kg。 6.鹽側柏葉《壽世保元》:「鹽水炒,焙乾。」現行,取淨側柏葉,用文火炒至熱透,顏色變深,將鹽水噴入,再炒至全黑,取出放涼。 7.蒸側柏葉《太平聖惠方》:「九蒸九曝,搗羅為末。」《世醫得效方》:「蒸乾。」現行,取側柏葉,蒸約3h,呈油光熒綠色,取出,曬乾。 [2] ==【炮製方法】== 取淨側柏葉,置炒制容器內,用武火加熱,炒至表面呈焦褐色,噴淋少許清水,滅盡火星,取出涼透。
【炮製性狀】
側柏葉炭為不規則多節枝葉片,表面呈焦褐色,微有光澤。
【炮製作用】
生側柏葉以清熱涼血,止咳祛痰力勝。用於血熱妄行的各種出血證,咳嗽痰多,濕熱帶下及脫髮。炒炭後寒涼之性趨於平和,專於收澀止血。常用於熱邪不盛的各種出血證。
【臨床應用】
1.生用 (1)血熱妄行:常與生地黃、生荷葉、生艾葉同用,具涼血止血作用,用於血熱妄行之吐血、衄血,如四生丸(《婦人》)。 (2)咳嗽氣喘:常與杏仁、前胡等同用,能增強止咳祛痰作用,可用於痰熱阻肺,咳嗽氣喘。配伍鼠麴草,可治慢性氣管炎。 (3)脫髮、頭髮早白:側柏研末,和麻油塗敷。或鮮品用60%乙醇浸泡,塗擦頭皮,可以止癢生髮。側柏葉內服可以烏髮。 2.制用(炭藥) (1)虛寒性出血:常與艾葉、乾薑等同用,具有溫經止血作用。 (2)咯血、吐血、衄血:常與大薊、小薊、茅根等同用,具有涼血、收澀止血作用,可用於血熱妄行的咯血、吐血、衄血等證,如十灰散(《修月魯般經後錄》)。 (3)便血:常與槐花同用,具有止血理腸作用,可用於大便下血,腸風下血,髒毒下血等症。配伍荷葉、生地黃、百草霜,水煎服,可治便血(《全國中草藥匯編》)。 (4)崩漏:配伍續斷、阿膠、炙鱉甲、煅赤石脂等,可治元氣虛弱,崩中漏血,年久不愈者,如柏葉散(《婦人》)。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