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侯增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侯增謙 編輯 侯增謙博士,中科院院士,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家基礎研究計劃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國際礦床地質學會區域副主席。長期致力於大陸成礦作用與海底熱水成礦研究。主持完成國家973項目、國家科技攻關、國家自然科學重點基金、傑出青年基金等數十項重要項目。 現任第八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 [1] 。

中文名 侯增謙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 出生日期 1961年6月 職 業 研究員、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所長 畢業院校 河北地質學院 主要成就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國家基礎研究計劃973項目首席科學家等 代表作品 礦物岩石學雜誌 目錄 1 研究成就 2 任免信息 3 參選院士 4 學習經歷 5 工作經歷 6 研究經歷 7 學術任職 8 榮譽稱號 9 科研項目 10 發表論文 11 個人榮譽 12 人物資料 13 獲獎情況


研究成就 編輯 他長期致力於「三江」成礦規律與勘查模型研究,合作提出了「多島弧盆成礦」和「陸內轉換成礦」創新認識,揭示了三江地區的成礦規律,為三江實現重大找礦突破提供了理論指導;研製出適於三江地貌景觀的5種主要類型銀多金屬礦床勘查模型和定位預測方法組合,為重大找礦突破提供了技術支持。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和部級科技成果一等獎。他組織實施了「大陸碰撞與成礦」973項目,再塑了印度-亞洲大陸碰撞造山過程,系統地提出青藏高原經歷主碰撞聚合(65-41Ma)、晚碰撞轉換(40-26Ma)和後碰撞伸展(<25Ma)三階段演化新認識,建立了大陸碰撞造山的動力學模型,對認識超大陸形成與演化具有重大科學意義;創新性建立了大陸碰撞成礦理論體系新框架,闡明了碰撞造山帶的成礦系統發育機制,揭示了大陸碰撞帶的區域成礦規律,被國際同行認為是該研究領域的重大成就;合作建立了大陸碰撞帶獨具特色的5種主要礦床的成礦新模型,創造性地提出了「大陸型斑岩銅礦」成礦新理論,突破了著名的岩漿弧環境斑岩銅礦理論,其EPSL論文也成為2004-2007年度最高引用率論文。率先系統論證了岡底斯銅礦化帶具有成為西藏第二條「玉龍」斑岩銅礦帶的遠景潛力,扭轉了當時的找礦方向,推動了岡底斯斑岩銅礦的找礦勘查,2007年獲部級科技成果一等獎。 他較早地開始現代海底熱液成礦研究新領域研究,合作發現了現代海底「碳酸鹽煙囪」-海底噴氣新類型;發現煙囪排泄流體富含CO2和烴類,並含有大量幔源氦,為幔源流體參與成礦提供了可靠證據,提出海底熱水對流循環和硫化物堆積新模式,為理解古代礦床成因提供了重要參考。回國後着力開拓我國地質歷史時期海底熱水成礦研究。帶領團隊開展了示範性的流體填圖,完成我國第一份礦集區流體地質圖,揭示了海底古流體的源-運-儲系統;在三江和北祁連地區,通過古代海底噴流-沉積礦床研究,在成礦機制方面取得國內外公認的研究成果,獲得部級科技成果二等獎2項。 20多年來,他和合作者發表論文228篇,SCI收錄73篇(第一作者28篇);在國際學術期刊主編英文專集3部,出版專著7部;SCI論文引用778次,他引566次,CSCD論文引用1626次,他引1136次;曾獲第六屆中國青年科學家提名獎和第三屆黃汲清青年科技獎等獎項。


任免信息 編輯 2018年2月27日,任命侯增謙為第八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 [1] 。


參選院士 編輯 侯增謙教授是2013年中國科學院地學部院士增選的有效候選人 [2] 。 侯增謙教授是2017年中國科學院地學部院士增選的初步候選人 [3] 。 2017年11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4]


學習經歷 編輯 1978-1982 河北地質學院地質系, 學士學位 1982-1985 武漢地質學院北京研究生部 岩石學專業,碩士學位. 1985-1988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研究生院, 岩石礦物礦床專業, 博士學位. 1993-1994 日本地質調查所做博士後,客座研究員


工作經歷 編輯 1988-1992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助理研究員 1992-1993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副研究員 1993-1994 日本地質調查所 客座研究員 1995-1997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研究員, 科技處長 1998-2000 中國地質科學院 研究員, 院長助理 兼科技處長 2000-2005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所 研究員, 副所長 (主持工作) 2005-至今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研究員, 所長 2018- 第八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 [5]


研究經歷 編輯 1982-1985 研究河北等地偏鹼性雜岩岩石學與岩漿不混溶作用 1985-1988 研究「三江」地區義敦島弧火山作用與塊狀硫化物礦床 1988-1993 研究「三江」地區火山成因塊狀硫化物礦床 1993-1995 研究日本黑礦型礦床和沖繩海槽現代熱水成礦 1995-2000 研究「三江」特提斯造山帶成礦作用和古今海底熱水成礦 2000-2002 研究西藏岡底斯成礦背景與斑岩銅礦 2002-2009 研究西藏高原大陸碰撞造山帶成礦作用和長江中下游成礦帶地殼精細結構與三維成礦模型


學術任職 編輯 1.2011年至2015年:國際應用礦床地質學會(SGA)區域副主席 2.2009年至2013年: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副理事長 3.2009年至2013年:《礦物岩石學雜誌》(中文核心)主編 4. 2007年至現在:《Resource Geology》(SCI雜誌)榮譽編委 5. 2006年至現在:《礦床地質》(中文核心)副主編 6. 2005年至現在:《中國科學》(中文核心)特約編委


榮譽稱號 編輯 1. 1992年:獲中國地質學會「金錘獎」 2. 1994年:獲中央直屬機關優秀青年稱號 3. 1996年:入選人事部等7部委「跨世紀人才工程」 4. 1996年:入選原地礦部「百名跨世紀科技人才培養計劃」 5. 1999 年:國土資源部首屆傑出青年 6. 2001 年:第五屆中國優秀青年科技創新獎 7. 2004年: 獲國家自然科學傑出青年基金 8. 2006 年:黃汲清青年科技獎 9. 2006 年:第六屆「中國青年科學家獎」提名獎 10. 2008年:江西省人民政府聘為「井岡學者」、東華理工大學特聘教授 11. 2008年:澳大利亞的西澳大學(UWA)聘為榮譽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