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土戰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俄土戰爭(俄語:Русско-Турция Война,土耳其語:Rus-Türk Savaşı),是指17-19世紀俄羅斯帝國與奧斯曼帝國之間為爭奪高加索、巴爾幹、克里米亞、黑海等進行的一系列戰爭,其中重要的有10次[1],旨在結束地跨歐亞非三洲、曾經長達數個世紀的擴張和征服的奧斯曼帝國和其藩屬克里木汗國對俄羅斯的侵略。此外雙方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交戰和土耳其在俄國內戰中的干預通常也被認為是第11次和第12次俄土戰爭。合併黑海北部沿岸地區,取得黑海出海口。這是俄羅斯經濟發展的需要。
從十八世紀下半葉起,俄土戰爭的起因是:圍繞東方問題的國際矛盾尖銳化;土耳其企圖對烏克蘭和黑海沿岸國進行報復,俄羅斯依靠受奴役、信奉基督教(東正教)的各族人民日益蓬勃開展的反對興起於亞洲大陸西部、後向歐洲東南部和非洲北部擴張的奧斯曼帝國民族獨立運動的支持,力圖在巴爾幹半島和高加索鞏固自己的勢力。
俄土之間的戰爭斷斷續續前後共長達241年,平均不到19年就有一次較大規模的戰爭,是歐洲歷史上最長的戰爭系列,奧地利、英國、法國、波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國也先後參與其中。戰爭的結果是俄羅斯帝國擴大了疆土,土耳其逐漸衰落。
前十次戰爭結局=
俄羅斯擴大了疆域,南部邊界伸展到黑海,西部邊界推進到普魯特河,東部邊界越過高加索山脈。
第十一次
第一次世界大戰傳統上被認為是第11次俄土戰爭,俄羅斯和英、法結盟,謀取君士坦丁堡,但先是英法聯軍在加里波利慘敗,損失50萬,1917年俄羅斯又因為戰爭而崩潰,所轄的屬地僅剩於亞洲西部地區的奧斯曼帝國趁機打下整個高加索,甚至進軍南俄草原。這次算奧斯曼帝國獲勝,但距離自身離滅亡也沒有多少日子了。
第十二次
由於「十月革命」,俄羅斯帝國境內成立了蘇維埃政權,隨即爆發了紅軍與白軍的內戰。英、美、法、意、日等國出兵干涉,幫助白軍,土耳其也加入了干涉國團隊。但那時候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自身難保,基本上淪為協約國的殖民地,帝國只能用自己控制的達達尼爾海峽和博斯普魯斯海峽兩大咽喉為干涉軍提供後勤服務。1920年,凱末爾領導的軍隊擊敗了就要瓜分土耳其殘存領土的協約國軍隊,取得了獨立戰爭的勝利,並成為臨時政府的首腦。1921年蘇聯與凱末爾領導的土耳其政府簽署《蘇土友好條約》[2]。1922年11月1日,土耳其的蘇丹制被廢除,最後一任蘇丹穆罕默德六世離開土耳其。1923年,土耳其共和國成立。
視頻
俄土戰爭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盤點歷史上的十次俄土戰爭 ,搜狐,2015-11-25
- ↑ 俄羅斯帝國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十二場戰爭, 俄羅斯越戰越大 ,搜狐,2019-08-04